這塊公共空間,
提供給他們娛樂,
滿足他們的愛情,
強健他們的體魄,
記錄他們的生活。
——新周刊
白鴿湖文化公園實景俯視圖
白鴿湖文化公園地處城市生態中軸、觀瀾山水軸芯,作為深圳市龍華區觀湖街道重點推進的文化惠民精品工程,將被打造成觀湖首個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白鴿湖文化公園實景圖
龍華歷來是客家人的聚居地,本案項目設計師將百年客家碉樓、祠堂、親水平臺、風雨連廊、休閒廣場、九龍牆、半月湖等公共設施,融於項目景觀規劃之中,形成以展現客家文化特色為主的文化公園,讓人們在欣賞客家文化的同時漫享公園生活。
白鴿湖文化公園總平規劃圖
每一個休憩時光,人們在公園中慢跑;孩童在遊樂區嬉戲玩耍;老人相約白鴿湖畔閒聊......不同於假日「網紅景點」的人潮擁擠與喧囂,這裡的日常帶著自然的寧靜與安逸,滿足了人們熱愛生活的心性。
白鴿湖文化公園實景圖
在日新月異的龍華區,白鴿湖文化公園將成為現代都市的新老客家人找回傳統文化的歸屬地,也將成為龍華區乃至深圳的城市新名片,連接起人們未來的公園式社區生活。項目與周邊的不同區塊,無縫接壤形成自然區域,融入居民生活,使自然氣息全方位滲透於城市空間。
自然生態體驗區
公園初探
白鴿湖文化公園實景圖
本項目北鄰環觀南路,地勢較高;南靠新樟路,用於城市排洪洩洪的樟坑徑河蜿蜒而過,駁岸陡峭,安全性較低,親水性差,親水植物薄弱。
客戶的要求是依據現狀基地條件及功能需求,建設城市區級綠色生態環保空間,結合客家文化資源,並通過公園周邊住宅和公共服務設施的開發建設,打造一個以地域文化為背景的城市生活與自然山水交相輝映的文化大觀園。
白鴿湖文化公園主入口
彩虹橋,靜徜在繚繞的燈光中
為了提高周邊居民的通達性全區設置了三座特色連橋將整個公園有機結合。分別是:入口迎賓、引導、展示的彩虹橋,宛如彩虹、優美曲線、色彩斑斕;連接白鴿湖一路的凝翠橋,樹影疊翠,橋上美景;半月橋,連接碉樓文化園,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景觀橋,造型圓潤美麗如半月,充分融合客家文化設計元素。
白鴿湖文化公園實景圖
三座連橋,共同構建生態公園的功能構架,並以橋的形態將白鴿湖文化公園中的各處用地聯繫起來,將各功能區域有機串聯。
白鴿湖文化公園生態湖景區
在建設過程中,設計師針對河道及湖區溼地的水質進行淨化養護,將原來的硬質鋪裝改成生態護坡種植草皮,涵養水源,淨化水質,湖水治理後將是為動植物創造了新的棲息地,孕育了更多生物使公園的多樣性更加豐富,同時也為創造社區居民親水空間,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在白鴿湖水岸上,群鴿飛掠,與茂密的草叢營造了很好的生態環境。
環形線性空間的互動
公園進階
白鴿湖文化公園實景圖
環形的線性空間,形成開闊的活動健身場所、兒童遊樂區、水邊休閒空間和密植綠化空間,使得公園內擁有了類型豐富的生活體驗場所,為周邊居民提供了交互平臺。天色漸暗的黃昏,一家人吃過晚飯,這個充滿活力具有文化底蘊的公園就成了絕佳的去處。
沙灘、鵝卵石、鞦韆、溜滑梯,組成了兒童玩耍的歡樂場地,充分滿足了周邊兒童戶外活動的需求。
活力運動區的籃球場,年輕人也能找到自己的樂趣。
朗庭之下,視野開闊,景致錯落,使人心情愉悅。
觀景風雨亭的設計,使得公園生活更加豐富多變。晨練、跑步、早會,或是少年們在林中綠道嬉戲而過,形形色色,人來人往,舒適愜意,和諧的城市生活畫面就此展開。
來自嶺南文化的敬仰
公園終章
意向圖來源網絡
碉樓、祠堂對於嶺南有著特殊意義,對於客家人而言,祭祀、跪拜是重要禮儀,那是對先人對神明的信仰和敬重。民俗文化園區域因此設計祭祀專屬場地、碉樓祠堂、民俗文化展覽館等,完美詮釋設計來源於生活,並融於生活。
意向圖來源網絡
......
客家民俗文化園
敬請期待
公園建成後,將與樟坑徑上圍藝術村、樟坑徑客家文化展示廳整合成獨特的客家文化風情帶。
End
項目名稱:白鴿湖文化公園
委託業主:中森投資發展集團
業主團隊:江泰良、楊姝、衛曉峰、敖小兵
景觀設計:SED新西林景觀國際深圳總部
設計團隊:黃劍鋒、沈丙華、陳向慧、趙洪洋、尚淵、羅洲、江美雲、林崇寶、李強俊
項目地點:深圳市龍華區觀湖街道白鴿湖老村
設計面積:54392㎡
建成時間: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