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文化振興我們國內已經做了許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現代鄉村文化振興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兩個誤區。
認為只要多搞文化活動就是文化振興了
許多地方村鎮在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工作中,建設鄉村大禮堂,搞文化下鄉活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外來的文化活動內容往往不接地氣,「水土不服」,村民的共鳴感弱、接受度低。「文化惠民」不應該只是把文化「送下去」,更要把文化「種上來」。只有充分尊重村民的文化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村民的文化主動性才能激發鄉村文化的內生動力,才能進一步培育出適合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土壤。
認為沒有特色文化就做不好文化振興了
鄉村文化振興中,我們看到的成功案例往往是特色文化村寨,但我國還有大量的鄉村並不具備同等的文化資源條件。這些鄉村在文化振興的工作中總感覺找不到合適的抓手,最後往往會粗暴選擇藉助外力,強塞硬給,以至於放棄了自身的獨特性。其實鄉村文化應該是當地人和生態、生產、生活的一個共生形態。每個鄉村都有值得挖掘的文化特性。
如何走出這樣的誤區?
鄉村旅遊一定是答案之一。鄉村旅遊建設能夠將抽象的鄉村文化具象的表達出來,對鄉村文化振興有著激活、放大、賦能、增效等等作用。那麼,如何通過鄉村旅遊來激活鄉村文化振興?
一、用旅遊的眼光來發現鄉村文化的內容抓手
橫向擴大縱向深挖,以更寬廣的視域提煉鄉村文化搜尋內容抓手。只有真正找到當地文化自覺之根源,才能真正提振當地文化之自信。對此我們用旅遊的視角將鄉村文化進行一個大致分類,為鄉村文化的梳理挖掘工作提供線索、思路和方向。
1、生態型文化
不同的生態環境孕育不同的生態型文化。所謂生態包括: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象與氣候景觀。許多自然環境優良的村落,地質地貌、山川湖泊、名木古樹等等伴有當地文化傳說,如貴州貞豐雙乳峰所蘊含的女性文化、濟南東張村千年鴛鴦柏的愛情傳說等。
2、生產型文化
鄉村的主要生產方式,農耕如水田、旱田;臨湖臨海的捕撈、養殖;經濟林木的栽培;特色農產品的生產等等均可挖掘其地方特色,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飲食文化。如洋河小鎮的酒文化、查幹湖的冬捕文化等。
3、歷史型文化
每一個鄉村都有自身的歷史,通過對地方志的記載、當地群眾的走訪等來挖掘不同的文化信息。如山西磧口古鎮的商旅文化、福建浮蓋山的科舉文化。
4、建築型文化
不同地域的鄉村因氣候、文化等原因擁有不同的建築形態。屋頂的傾斜度、材料的選取、房屋的形態和體量等均承載著當地的文化內容。如徽派建築的青瓦白牆,閩派建築的聚族土樓等等,建築特色的挖掘與固定對鄉村整體風貌的統一有重要的意義。
5、民俗型文化
許多鄉村擁有獨特的節慶節事和禮儀規範,這類型隱形文化對當地文化精神的傳承更為重要,不容忽視。如在山東濟南城鄉,清明時節還流傳蕩鞦韆的習俗,明湖踩藕也頗有古風。
6、技藝型文化
擁有獨特工藝的鄉村,通過旅遊來保護、放大、持續傳承技藝的可操作性更強,草編、竹編、制筆、剪紙、刺繡、燒陶鑄鐵等等均為技藝型文化。如陝西鳳翔擅於製作馬勺,通過對這一先民的生活器具進行美學上的改良最終形成了中國現代馬勺臉譜文化。
7、藝術型文化
我們認為鄉村藝術型文化主要是由鄉村長久的文化積澱而凝練出的抽象形態,包括方言的藝術、戲曲雜藝等,如山西秧歌的地方特色明顯,各地有十幾種風格化的代表秧歌,在旅遊發展中不需要因同屬秧歌而有文化特色上的顧忌。
8、精神型文化
鄉村精神文化是鄉村意識形態的總和,各地宗教信仰、倫理觀念、價值取向等不同孕育出不同的精神文化,在挖掘中需要根植於本地鄉土文化仔細甄別。如閩北和平鎮就根據各氏宗祠與壯闊的祭祖活動挖掘出「家文化」。
二、用旅遊視角思考鄉村文化的載體建設
文化的載體是全方位的,一般來說,整體環境氛圍的打造對提升在地文化的表達力有基礎性的幫助,而空間中重要的節點對文化的承載力更強。但是只有重要節點式的文化空間無法託起整個鄉村文化的語境,鄉村文化禮堂還遠遠不夠。那麼除了鄉村文化禮堂,我們還可以做什麼呢?
1、以遊客視角在更廣闊的鄉村景觀中表達文化
在以顏值論成敗的當代旅遊中,遊客對於景觀的要求非常之高。而將鄉村文化融入到當地景觀中則代表了鄉村更高階的審美,是更受遊客歡迎的文化表達方式。
在生態方面,普通鄉村景觀向鄉村大地藝術靠攏。對於有高點視角的鄉村(包括對遊客使用無人機無限制的鄉村),需要考慮整體景觀符合當地鄉村文化語境。可以通過梳理鄉村大地景觀來確定鄉村的環境基底,控制遠景風貌。比如國內火爆的油菜花旅遊,江西婺源的油菜花田景觀包含在江南水鄉溫柔婉約的文化語境下,而青海門源的油菜花田景觀則表達了浩瀚廣博的草原文化。
在建築方面,從風格雜亂到風格統一以體現地域文化特色為目標。對於建築物風格雜亂的鄉村,需要使用統一的建築語言以更好的敘述鄉村文化。通過控制建築的形態、材料與色彩來確立鄉村的中近景風貌。比如徽派建築的青瓦白牆很好的反映了江南文化、晉派建築的特色窯洞則代表了黃土高原的居住文化,川派建築中的吊腳樓則是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在小品方面,從無意識景觀小品向有意識景觀小品邁進。鄉村景觀小品要在統一的鄉村文化語系下從細節上輔助鄉村建築、鄉村生態共同完成鄉村氛圍的營造工作。在打造過程中要合理利用原有景觀小品,改進、新設、統一規劃。比如以水稻種植為主的鄉村,在鄉村景觀小品的美化上,水稻元素需為鄉村文化的主要承載容器。
2、以旅遊的需求推動重要節點的文化空間建設
從遊客對鄉村文化的知識需求出發,高度體現鄉村精神文化的鄉村博物館、村史館、名人堂等,在滿足遊客求知慾的同時可增強村民對所屬鄉村文化的榮譽感。以被稱為「北齋、慄與花之町」日本村落——小布施町為例。小布施町再生的契機為展出浮世繪泰鬥葛飾北齋的珍品而開建的「北齋館」,以及為紀念高井鴻山而起的「高井鴻山紀念館」。此為小布施町最為重要的兩處文化空間,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前來參觀,對提振村民的文化自信心、文化自豪感十分重要。
從遊客對鄉村文化的休閒需求出發,展現村民生活方式的茶館、戲臺、宗祠均為重要的文化休閒空間,是創造主客共享的適宜載體應合理使用。以烏鎮為例,飲茶是烏鎮居民江南水鄉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茶館同時為遊客與村民提供休閒空間。活態呈現當地文化的茶館避免了烏鎮全盤商業化經營的文化吸引力問題,也保護了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狀態,共生雙贏。
從遊客對鄉村文化的消費需求出發,承載村民技藝的手工作坊等可以進一步轉化為民俗風物觀賞、售賣的文化節點。前店後坊的形式是現下主流且經濟的選擇,同時文創、跨界合作也成為一個趨勢。以貴州土布小鎮為例,通過與高校、獨立設計師合作創意,形成本土乜果花系列土布品牌。
三、用旅遊經濟激活鄉村文化產業
鄉村文化如何實現順利傳承、如何實現真正利民?這對鄉村文化的經濟轉化能力提出了要求。過度依賴政府財政支持的鄉村文化建設是空中樓閣,無水之源。只有讓鄉村文化為鄉村為村民帶來實際的經濟利益才能實現良性運轉。以臺灣南投縣妖怪村為例,依託溪頭森林公園雲霧迷漫的森林氣氛和當地的妖怪傳說打造了完整的妖怪文化產業鏈,年遊客量高達200萬人次。
1、旅遊經濟帶動妖怪村文化創意設計的發展
為發展旅遊業吸引年輕遊客前來,妖怪村挖掘出來神怪傳說文化,並創意了妖怪IP系列logo,完整體現在餐飲、住宿和商品上。
2、旅遊經濟帶動妖怪村文化商品的加工製作
妖怪村依據妖怪文化加工製作了許多文化商品,包括「咬人貓麵包」、妖怪形象布偶、枯麻貼紙、妖怪手機灰塵塞以及與統一企業合作的妖怪泡麵等。
3、旅遊經濟帶動妖怪村主題文化節慶的開展
為適應遊客需求,妖怪村創意了一系列妖怪主題節慶活動。包括春節期間的山神祭和清酒祭奠、暑期的山妖文化祭和妖怪嘉年華等。
文 | 睿途研發中心
圖源 | 網絡
圖文編輯 | 夏小吖
版權聲明
文章由睿途旅創原創發布,未經允許請勿私自轉載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