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國已有包括北京、安徽、上海、重慶等20餘省份相繼公布了2017年高考報名時間和相關政策。據悉,新的隨遷子女的報名標準、高考加分政策以及部分省市高考科目的變更等內容都將在2017年的高考中體現。
多地明確隨遷子女報名標準
高考報名時間公布後,各地針對隨遷子女的高考報名門檻也隨之揭曉。包括黑龍江、遼寧在內的多個省份均針對學生學籍以及父母合法職業、穩定住所做出規定。
黑龍江規定,非本省戶籍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參加高考報名,須具有本省高中學籍且高級中學階段在本省連續實際就讀3年以上,父母在本省有合法職業和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
遼寧也規定,在省內高中階段有三年學籍,並有完整學習經歷(須具有該省高中階段學校初始註冊學籍)。父母在該省具有合法穩定職業和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
此外,陝西還對隨遷子女父母繳納養老保險的年限提出要求。外省來陝進城務工人員及其他非陝西戶籍在陝就業人員隨遷子女申請在陝報名參加高考者,除具備基本條件外,截至高考當年8月31日,本人的父親或母親或法定監護人應持陝西省居住證3年以上,並按照國家規定在陝繳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3年以上(含3年)。
相較其他省份,北京的規定更為嚴格。根據《北京市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報名工作通知》,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只能參加高等職業學校招生考試。
不過,也有一些省份的隨遷子女報考政策較為寬鬆。例如,甘肅規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具有甘肅省高中連續三年完整學籍並實際就讀的,可在甘肅省報名參加普通高考。
北京重慶等地調整高考加分政策
高考報名的同時,一些考生也著手申報照顧性加分。不過,從2017年高考來看,部分省份的照顧性加分項目呈縮減趨勢。
在北京,明年高考少數民族考生加分政策有所收緊。根據《2016年北京市高考照顧加分政策規定》,少數民族考生,在高考成績總分的基礎上增加5分向高校提供檔案,由高校審查決定是否錄取。該政策僅適用於北京市屬高等學校招生錄取。不過,從2017年起,少數民族考生加分範圍調整為「從邊疆、山區、牧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在高級中等教育階段轉學到本市就讀的少數民族考生」,加分分值為5分,僅適用於北京市屬高校招生錄取。
在山東,同樣也調整了少數民族考生加分政策。根據報導,從2017年起,山東取消「山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少數民族考生」高考加分項目。
此外,重慶的高考加分項目也有所調整。重慶規定,到2017年,取消農村獨生女、三峽庫區搬遷移民子女地方加分照顧政策。
不過,多數省份的高考加分項目基本不變,仍和去年一致。諸如,少數民族、烈士子女、歸僑、華僑子女、歸僑子女、自主就業的退役士兵等將繼續獲得照顧性加分。
高考改革 浙江上海實行「3+3」科目
作為國家確定的新高考首批試點地區,浙江和上海的2017年高考將採取3+3的新模式進行考試和錄取。與目前全國大部分地區考生還在備考不同,對於浙江和上海的高三同學來說,新高考的前哨戰已經提前打響。
以浙江為例,新高考改革方案的考試科目變更為「3+3」,前一個「3」,指的是語數外三門必考科目,後一個「3」是指考生可以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技術這7門中任選3門,簡稱為選考科目。
不再「一考定終身」 壓力與機會同步增長
新高考的另一個顯著變化是改變了考試的時間和次數,也就是不再一考定終身。除了語文和數學,其他計入高考成績的科目,都有兩次考試機會。考生在參加完一次考試後,如果對成績不滿意,可以再考一次。截至今年10月,浙江所有高三考生都至少完成了一次選考。
選考科目採用賦分制,每個科目劃分為21個等級。以物理科目為例,一次選考中,成績排名前1%的學生等級為1,在高考計分中對應的是滿分100分,接下來排名前2%的學生等級為2,在高考計分中是97分,以此類推。除了選考,新高考中還包括「學考」,相當於傳統高中的「會考」。這類考試也有至少兩次考試機會,成績最終劃分為ABCDE5個等級。由於「學考」成績會和一些學校或者某些專業的錄取要求掛鈎,很多學生都不敢掉以輕心。
雖然「一考定終身」成為了歷史,很多考生不用擔心一次考試失常就影響整個人生的前程,但這種考試方式對學生和老師是減壓還是增壓,卻還並不好說。
杭州第二中學副校長陳鈞表示,考兩次的初始設想是希望學生多一次機會,但在高中3年時間中,考試的時間佔比會比以前更大。例如,以前的高考僅僅3天,而現在,兩次選考佔去6天,考語文數學佔去1天,英語第2次考試佔去半天,一共涉及到8天。
杭州第二中學高三學生鄭荇說:「如今,每一次考試都要全力準備,每一次都有一種很緊張的感覺,這種緊張的次數太多的話,心裡就會有壓力,導致狀態欠佳。」
對於老師來說,學生每經歷一次選考科目考試,老師都要根據學生的情況不斷調整教學計劃,各科課程在教學節奏上的變化也為老師的教學加大了難度。此外,在考試結束後的一段時間內,選考科目的部分老師會面臨無課可帶,沒有課時津貼可拿的境地,這也一定程度上為老師帶來了壓力。
監製/朱曉陽 主編/張天宇
編輯/蔣安琪
©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