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上午,常州警方通報,一男子用磚頭砸死女友,並拍攝視頻連發多條朋友圈,聲稱自己不後悔。目前,嫌疑人葉某已經於28日晚9點15分,被警方抓獲,受害女子經搶救無效不幸身亡。由於警方沒有披露更多細節,不能胡亂猜測,但這個事情,讓我產生了這樣的疑問——為什麼親密關係這麼難處理?科學能解釋嗎?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涉及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人際關係、社會關係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發生關聯。
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體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體心理機能在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同時它也與神經科學、醫學、生物學等科學有關,因為這些科學所探討的生理作用會影響個體的心智。
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影響行為。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心理學是如何解釋親密關係難處理這個話題。
巨嬰的本意是指體形巨大的嬰兒。網絡上用「巨嬰」指心理滯留在嬰兒階段的成年人。這種人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規則意識,沒有道德約束,一旦出現超乎自己預期的情況,就會情緒失控,產生過激的非理性行為,使用嬰兒般的方式來抗議,試圖通過哭鬧、喊叫、肢體衝突等極端方法來使他人甚至周圍環境屈服或退讓,達到自己的目的 ,給社會帶來災難性後果。
當這種心理體現在成年人的兩性關係當中的時候,就表現在,有很多男人找老婆就是在找媽,只要一個女人給他溫暖的感覺,讓他放低戒備,覺得自己像小孩兒,那他就一定被收服了;也有很多女人,找老公同樣是在找「媽媽」——一個被閹割的,具有母性的男人。
中國人常說,從小看大,三歲到老。很多成年人的問題,其根源都產生在童年,甚至是嬰兒階段。不善於表達情感,不會建立親密關係的父母,不能在孩子成長的早期給予足夠的親密,而在孩子逐漸成長的過程中,胡亂親密,處理不好愛與自由的關係。
父母在孩子童年的錯誤操作,會導致孩子成年之後產生很多問題。比如精神分裂症等嚴重的人格障礙就是源於嬰兒六個月之前的嚴重心理創傷。如今我們這個商業社會,生存和競爭的壓力巨大,很多父母在孩子一出生就把孩子交給老人撫養,自己出去打拼,這就導致了,孩子在幼小的階段,既得不到父親的愛,也缺少母親的愛。
不論我們如何強調女性的地位,必須要承認的是,幾乎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男性主導的社會。尤其是在咱們中國,女性是作為外來者進入一個家庭,有了孩子的父親會把自己的父母放在第一位,而子女放在第二位,母親則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
這樣的母親常常會將自己對於丈夫的情感轉移到兒子身上,兒子則害怕被母親的愛所吞沒,於是就產生了抗爭,抗爭的結果導致兒子將逃離母親的欲望轉移到自己老婆身上。這種事情如果發生得早,就是男生的早戀。
進入婚姻的男人,其妻子是合法的性伴侶,男人對眾所周知的性愛有羞恥感,因為這令他想到對母親的情慾。所以,很多男人會在妻子之外找另外一個女人來談情說愛,這就是出軌。而那個,被丟在家裡的妻子、一個缺愛的媽媽,她生的孩子,男孩抗拒來自母親的情慾,而女孩成為「被討厭的內在小女孩」的投射對象。
這個「被討厭」的小女孩長大後如果處理不好童年的陰影,成年後則會陷入「戀父情結」,她們小時候在與母親的競爭中失敗了,成年後則要修正這個錯誤,但是,又不能完全把「爸爸」搶走,因為如此會得罪「媽媽」,讓自己羞愧。她們就會傾向於構建一種三角關係,成為別人的「小三」。
看到前面的分析,似乎我們的命運被原生家庭所控制,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儘管我們永遠不能排除原生家庭的影響,但是影響我們成長的還有另外兩股力量:其一是社會環境;其二是自我成長。
構建一個更有愛的社會,讓孩子在溫暖的,安全的、充滿愛的氛圍中長大,這是外部力量構建健全人格的關鍵。而另一個方面就是在成長過程中,我們不斷壯大的自我調節機制,通過自我調整,重新修復健全的人格。
阻斷悲劇的發生,我們這個社會,以及我們這些當事人,能做的事情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