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丕爾-沃爾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也可以叫語言相對性、語言相對論(linguistic relativity)等。
這個理論,是關於語言、文化和思維三者關係的重要理論,即在不同文化下,不同語言所具有的結構、意義和使用等方面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使用者的思維方式。
薩丕爾-沃爾夫假說區分為「強式相對論」和「弱式相對論」。強式相對論指語言決定或制約這思維;弱式相對論則指語言多少影響著人的思維。
文化、民族和思維
關於文化、民族和思維之間關係,許多學者都提出過自己的思考,包括海德、洪堡特、博厄斯等。
洪堡特認為:「每一個人,不管持什麼語言,都可以看作是一種特殊世界觀的承擔者。世界觀本身的形成要通過語言這一手段才能實現.每種語言都會有各自的世界觀。」
薩丕爾
前期否認語言與民族文化之間的必然關係,他認為「語言與民族之間沒有必然聯繫」、「語言與文化之間有平行關係」和「語言是形式,「文化是內容」。
後來薩丕爾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在《語言學作為科學的地位》一文和中,他認為人們受到「已經成為社會交際工具的那種語言的支配」指出人們在觀察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受到語言形式的影響。
沃爾夫
沃爾夫在保險公司任防火檢察官時注意到人們對於「空油桶」和「滿油桶」兩種表達的危險注意程度不同。他分析火災報告發現語言對世界觀的影響,將語言作為業餘愛好進行研究。後來在耶魯大學,沃爾夫認識了薩丕爾。
沃爾夫在《科學與語言學》中認為語法已經成為人類的背景現象或背景知識。他寫道:「世界上的貫徹這對於宇宙的同一外貌並不能得到相同的材料,除非他們的語言背景相同或能用同一種方法校正」
沃爾夫通過對具體語言的觀察和對比發現,語言結構不同,導致人們對世界的看法不同。不同語言中有不同的範疇和概念,反映了不同語言的使用者對客觀世界的不同分析。
薩丕爾-沃爾夫假說引起了很多的爭議。關於語結構是否會影響人對世界的看法,許多社會學家通過實驗的方式來進行證明,但是,使用不同的語言的同時,也會同時運用不同的社會價值觀、受不同文化的影響。因此一些學者認為薩丕爾沃爾夫假說被看作既不能被證明也不能被證偽。
現在大部分語言學家認為,語言結構與人們對世界的看法之間沒有一一對應的關係。相反,許多哲學家和語言學家十分強調人在使用語言時的創造性。但語言對於人的思維限制是存在的。薩丕爾-沃爾夫假說使人們深刻地感受到語言、思維與文化之間的關係,對於社會學、人類學、語言教學等都具有一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