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傅首爾主持的親子綜藝節目《親愛的小課堂》成功圈粉了。
她的「傅式誇誇法」教育方式,簡直刷新了我的認知。不僅字字珠璣,深入人心,還幽默豐富,動感十足,瞬間讓孩子自信心爆棚,快速而又高效地完成作業。
魯道夫.德雷克斯說過: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傅式誇誇法」表面上浮誇搞笑,但背後卻隱藏著一個理念:優秀的孩子都是激勵出來的,自卑的孩子都是打擊出來的。
徐敬凱是幾個孩子裡最惹人心疼的一個。他是「別人家的孩子」,但卻成了裡面最自卑的那個。這跟她的媽媽奉行「虎媽式」育兒理念分不開。
「沒有快樂的童年,只需要一個嚴格學習的環境和態度。」
現在的孩子還是要打擊一下,大人的打擊都能承受,哪還有什麼社會打擊不能承受的。
一個一年級的小學生,一個學期做了270份考卷,7本大題,50頁自打卷。寫完學校作業,還要寫媽媽布置的作業。每次,他都很認真地完成,但儘管如此,他很少得到媽媽的表揚。
媽媽的理由是擔心他已經是「別人家的孩子」,自己再過度表揚孩子就會「嘚瑟」。
「媽媽說我不好,女孩子男孩子都比我好。」
因為這份自卑,徐敬凱不敢表演跳舞,第一次見面時不敢直視傅首爾,不知道該怎麼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最後,只好默默地,孤獨地,回去做作業了。
傅首爾採用了一套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誇誇式」教育法,鼓勵,鼓勵,再鼓勵!
當徐敬凱哭訴:「媽媽說我不好,天天說我不好,女孩男孩都比我好」時,傅首爾開啟了辯手模式:
回去就和你媽媽辯論,你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你有這麼好的兒子,我都羨慕你,你要知足。
當徐敬凱抱怨,他只想寫學校的作業,不想寫媽媽布置的作業時,傅首爾又說:
「知道媽媽為什麼給你布置這麼多作業嗎?她知道你太聰明了。做作業就是這麼簡單。對你來說,就是小菜一碟。」
看到徐敬凱覺得自己寫的不夠好,擦了重新寫時,傅首爾繼續「攻擊」:
「怎麼這麼好的兒子,誰養出來這麼好的兒子?」
看到徐敬凱高效完成作業後,傅首爾又進行「優秀連擊」:
「誰家兒子這麼優秀!不想要給我好啦!」
在傅首爾的強勁「洗腦」下,徐敬凱就像變了一個人,臉上顯出了微笑和自信,陽光和溫暖。
就連坐在演播室的徐敬凱媽媽也直言要加入傅首爾的「誇誇群」學習如何誇獎兒子。
想要一個人自信很難,但想要一個人自卑卻易如反掌。
假若父母經常抱怨孩子這個不好,那個不好,長此以往,孩子會真的認為自己「很不好」。
傅首爾在節目中說,一個人的童年,如果連最親近的人都沒有向他表達欣賞和喜歡,那麼在成人之後,這個人就會不停地懷疑自己。
她以自己的童年為例:
小時候媽媽對她要求很嚴格,總覺得她還可以做得更好。長大以後,雖然她做了很多來證明自己很優秀,但偶爾還是會問自己:我是不是還是不能讓別人滿意?
優秀的孩子來源於父母的欣賞和激勵,而自卑的孩子來源於父母的打擊和否定。
真的是「成也父母,敗也父母」也。
看到一位網友的真實經歷:
我從小成績很好,基本上是班裡第一名,但我媽從來沒誇過我。考98分,她會說怎麼不是滿分。考100分,她會說,你別得意,下次你就不一定能考100了,你看上次只考了98分。
其他事情也一樣,別人比我會做家務,跑得比我快,個子比我高,甚至去農村親戚家,說我不如他們的孩子會燒灶火。我從小在城市長大,連灶都沒見過,好嗎?
因為媽媽的「打擊式」教育,這位網友說,「長大了,我不懂得拒絕別人,別人對我一個笑臉,我就恨不得掏心掏肺。」
從小得不到媽媽的認可,長大後才如此看重別人的「笑臉」,以此擺脫內心的自卑,重塑自信。
人內心深切的渴望,就是得到肯定與讚美。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大部分自我價值感的獲得來源於父母。可以說,父母的愛和欣賞,是築起孩子自信的基石。
假若少了這底層的基石,孩子的自信危如壘卵,未來需要付出更多才能找回,甚至找不回來。
還記得泰國那部感動數億人的公益廣告《再努力一點點》嗎?
當兒子在足球隊表現很差,教練想放棄,孩子自己也灰心喪氣時,這位媽媽對孩子撒個無數個「謊」:
你以前都碰不到球的,但是你現在時不時都能做到了呢?再努力一點點,一點點就夠了。
孩子在熱身運動中,跑得最慢,還老是摔倒,孩子沮喪地說:「我追不上別人。」
媽媽用信任的眼神看著兒子,溫柔地說:
「努力去超過就在你前面的那個人就好!再努力一點點!」
孩子拼了命地奔跑,摔傷了膝蓋,媽媽心裡也在疼,並問自己:我這是在傷害他嗎?
一次又一次愛的鼓勵,一次又一次來自媽媽的信任,最終成就了孩子綠茵場上的足球夢。
比賽的最後幾分鐘,孩子看到坐在看臺上的媽媽,用手比劃著「再努力一點點」的手勢,他如同一頭獵豹,跑出了最美的弧線頭球。
最後一幕,媽媽跑下看臺,和滿身汗水的兒子喜極相擁。那一個擁抱,值得所有人為之鼓掌。
「我可能不是最好的媽媽,因為我並不是想我的孩子總要得第一,我只希望他能每天超越自己一點點。」
從跌倒到爬起,從摸不到球到以一人之力扭轉一場比賽,媽媽的鼓勵鑄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蹟。
這是信任的力量,而媽媽的信任就藏著孩子的未來。
真正的鼓勵來源於對孩子的信任,敷衍式的鼓勵沒有力量感,所以打動不了孩子。
所以,想要讓鼓勵變得有力量感,孩子感覺到一種被信任感,父母又該如何做呢?
父母之所以經常打擊孩子,就是被孩子的缺點湮沒,看不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用心去發現,總能找到很多驚喜。然後不斷地在心理強化這些優點,給自己「洗腦」。
「我的孩子很細心。」
「我的孩子很努力。」
「我的孩子是一個信守諾言的人。」
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很強大,時間久了,就算自己不能完全相信,但至少眼睛裡不全是孩子的缺點。更重要的是,經常用這些話暗示孩子,孩子也會朝我們預期的樣子發展。
誇獎來自於內心,不能虛情假意。
比如孩子學輪滑時,與其說「你滑得真好!」,倒不如說:「學輪滑是比較難的事情,只要你多多練習,一定會學會的。」
同時,真誠的鼓勵,需要與孩子有眼神交流,或者是肢體接觸,比如拉著孩子的手,或把手搭在孩子肩膀上,或用手撫摸孩子的頭等等。
有時,身體語言先於言語激勵,通過身體接觸先在情感上與孩子建立聯結,孩子更容易相信。
孩子可能不會辯駁,但他會感受。太敷衍,太誇張的讚美,一聽就不真實。只有具體的誇讚才能讓孩子相信,就好像他需要證據去證明自己確實值得誇讚一樣。
人民日報曾經刊登一篇《別只會說「你真聰明」,你該知道的鼓勵孩子的16個方法》裡,列舉了很多案例:
比如表揚孩子的勇氣:儘管你心裡害怕,但你還是去做了,沒有逃避,你很勇敢。
表揚孩子的態度:你做作業很認真,這樣非常好。
表揚孩子的細節:你的英語口語進步了很多,單詞發音也越來越標準了。
表揚孩子的努力:你認真預習和複習,按時完成作業,媽媽看到了你的努力,我為你感到驕傲。
少誇些長相、智力,多誇努力,孩子更容易付出行動,更容易相信。
讚美孩子時,「具體行動+感受」是最好的格式。
比如有一次,大寶的數學作業因為書寫格式不對,要求返工。大寶有些不悅,我對他說:「聽老師說,是你主動要求拿回家重新寫,這說明你學習態度很認真。媽媽替你開心。」
鼓勵需要技巧,但最大的技巧就是對孩子的信任。
讓孩子從心底感受到被欣賞,被認可,縱使所有的人都不喜歡他,但他確信在父母眼裡他是世界上最棒的。
有了這份信任,孩子的未來就一定會很精彩。
因為,父母的信任藏著孩子的未來。
我是大崽子小崽子,兩個男娃的80後寶媽。一手抱娃,一手碼字。愛讀書,愛思考,愛分享育兒路上的一地雞毛。喜歡就請留言點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