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大多喜愛天然食物的美味與營養,但一些植物或動物性食物中含有天然毒素務必提防中毒。那麼哪些食物要謹慎食用呢?
貝類食物
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就多次發生貝類中毒事件,導致中毒的貝類有蚶、花蛤、香螺、織紋螺等常食用貝類。
但是看到這裡先別慌,因為貝類本身是沒有毒的,是貝類的食物——藻類植物有毒。
毒素會通過食物鏈進入,並蓄積在某些貝類體內;人吃了這些「有藻類毒素」的貝,如石房蛤、四角蛤蜊、文蛤、海兔等,就可能會中毒。
而且,含有毒素的貝類和普通貝類,用肉眼難以分辨,而且冷凍、加熱都不能讓毒素完全失活。一定要到正規食品生產經營場所購買貝類,避免在赤潮預警期間自行打撈食用貝類。
被魚刺咬傷
有尖刺的海洋生物多含有神經毒素,被刺傷後可能會導致中毒。說幾個例子吧:刺魟:它的毒液儲存在尾背上的一根或多根背脊中,人被刺傷後立即引起劇痛。
石頭魚:它長得很像鱸魚,胸、背、鰭棘均有毒,即使魚體已經死亡,毒性依然存在。除了被背鰭刺傷可能會引起中毒,還可能引起感染。海產品表面存在著許多細菌,被刺傷得較深,可能會引起厭氧菌大量繁殖,導致皮膚感染,嚴重的話,可能出現菌血症甚至是壞疽。
未炒熟的四季豆
四季豆中含有一些有毒成分,在烹調時要充分把四季豆加熱徹底炒熟,使其外觀失去原有的深綠色,就可以有效破壞有毒成分,避免中毒。
未成熟或發芽的馬鈴薯
馬鈴薯又稱土豆,其中含有一種毒性成分龍葵素尤其未成熟或發芽的含量較多。為了預防中毒不要吃這兩種土豆。
含有氰苷的食物
氰苷類化合物存在於多種植物中,特別是木薯的塊根中、苦杏仁、苦核桃仁等果仁中含量較高。此物可水解產生劇毒的氰氫酸對健康危害較大。為預防此類食物中毒,一是加強教育,不吃苦類果仁和木薯;二是懂得去毒方法——用清水充分浸泡,再敞鍋蒸煮,木薯要先去皮,加水浸泡3天以上,再敞鍋蒸煮,蒸熟後再置水中浸泡後方可食用。
鮮黃花菜
鮮黃花菜中含秋水仙鹼,食用後可能引起中毒,蒸煮、水焯等過程可減少秋水仙鹼含量。所以,吃鮮黃花菜先用水浸泡或用水焯,棄水,再炒或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