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水處理網訊:一、技術背景
砂濾罐在水處理中應用很普遍,但是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北京一滴水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長期研究砂濾罐技術升級,對其進行了數十項改進與創新,採用全新的設計理念,改進了罐體結構,設計了特殊的反洗機構和控制方式,採用輕質微孔活性陶瓷顆粒作為濾料,逐步形成了一種砂濾罐和超濾膜之間的跨界產品---微濾罐系列。
微濾罐系列是在注重用戶體驗和市場反饋逐漸形成的,一滴水環保通過不斷改進提升,微濾罐系列產品已陸續為多家國內外500強企業提供了產品或服務,解決或協助解決了多項行業技術瓶頸,本文以微濾罐在汙水處理終端應用為例,通過運行數據積累進行分析,以期拋磚引玉,助推汙水處理一級A標準再提標改造。
二、項目背景
某工業園區汙水廠,主要是生活汙水,含有不定期工業汙水,在一級A基礎上經技術改造,達到或優於準四類指標。出水用於市政綠化等,要求微濾罐放在終端,必須保證懸浮物SS 小於5mg/L,其他指標由生化工藝保證,但是希望微濾罐也能夠對其他指標數值降低有所貢獻,以此為今後推廣提供設計參數。
三、工藝流程
微濾罐安裝在提升泵之後,之前為用戶現有設備系統,由一滴水公司投資並運行管理,雙方每天分別取樣測試,定期委託第三方測試。每天24小時連續運行,設備露天放置,採取了冬季保溫,夏季避雷和防曬措施。
四、用戶出水要求
五、微濾罐系統主要配置
六、運行數據
中控室每天記錄運行狀態,檢測水質,每個月數據匯總,每年進行總結評審。已經穩定運行二年。以下是一年數據加權平均值。
七、關於COD 數值分析
◎ 由表一中可以看到,進水COD已經低至27mg/L,說明生化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是經過微濾設備仍然有29%的去除率,這說明溶解性COD採用生化處理,而非溶性COD僅用物理方式即可,難點在於截留膠體,這等於挖掘了原有處理工藝潛力,從另一方面看還有經濟效益,因為準四類COD要求30mg/L,上述已經小於20mg/L,可以因此調整生化工藝而降低電耗。
◎ 從另一方面分析,調試生化系統遠不如物理手段反應迅速,生化是一個多因素處理過程,運行的慣性很大,調整一個參數的反饋往往需要幾天或者十幾天,如果採用微濾罐作為終端,則可以起到反應迅速的效果,例如當需要COD降1---5mg/L時,調整生化參數不如調整微濾罐參數來的快,微濾罐不同的壓力和流速可以達到不同的出水效果。當生化滿足指標要求時,微濾罐可以作為終端的保險裝置使用,防止來水波動對出水指標的影響。
八、關於濁度和懸浮物數值分析
◎ 由表中可以看到,進水SS已經低至8.1 m/L,進水濁度低至8NTU,這時水質清澈透明,幾乎沒有肉眼可見懸浮物,如果採用傳統砂濾效果欠佳,採用膜工藝費用較大,這種情況需要一種跨界產品----微濾罐,經過一滴水微濾罐後SS仍然有79%的去除率,達到1.67m/L,
濁度仍有95%的去除率,達到0.35NTU,這是由於濾除了非溶性膠體,這些膠體類包括了微生物、微生物殘害、微生物代謝物、化學除磷產生的絮體、各種膠體類物質、而恰恰是這最後一公裡----水中膠體類的去除,才帶來多項指標數值的進一步降低。這已經是超濾膜的水平。不定性濾料實現去除膠體的效果是技術創新,在很多類似場合都可以得到應用,實際運行中,微濾罐不但可以吸附濾除膠體,而且可以通過反衝洗措施實現脫附,始終保持設計功能。
◎ 這是微濾罐系統進出水在線濁度儀,進水好的時候濁度比上述更低,看起來就像自來水,但是SS還是超標,一般為6—8mg/L,差一點達不到規定的5mg/L,難點在於如何降低到規定值,當然可以採用超濾,但是大流量萬噸級別要考慮費用問題,尤其是微生物對膜組件的汙染繁殖堵塞,必須用化學清洗,即使這樣還是要定期更換膜組件,這無疑會增加斷水處理成本。而採用傳統的砂濾過濾精度不夠,達不到技術要求而且反洗水量很大。
◎ 現在有了跨界產品---微濾罐,很適合針對性解決這一難題,從右側出水濁度儀可以看到,採用不定型濾料的微濾罐,出水濁度可以達到0.3NTU左右,此時SS一般在1—1.5mg/L之間,比規定值5mg/L還有很大空間,後面會分析到如何利用這個數據空間降低其他指標數值。
◎ 儘管有這樣的效果,人們還是有疑慮,這就是當進水品質好的時候固然可以達到上述效果,但是如果進水變差,採用不定型濾料不如超濾保險,因為超濾儘管容易堵塞,但是產水質量卻不隨進水變化而波動,一滴水公司研究微濾罐技術也包括這一難題,已經找到了較好的解決方案,設備系統可以承受30倍左右的來水變化,具有很好的抗衝擊性。
◎ 微濾罐設備系統的抗衝擊性能很重要,因為汙水處理採用終端在線監測,直接上傳環保監測機構,指標不合格將導致處罰,因此設備性能以及管理方式,包括監控方式都要考慮這一因素,設備運行發生故障是必然的,這就要求設計者和管理者在水質波動設備故障期間,仍然能夠保持出水指標。
◎以下是現場值班室儀錶盤截圖,上圖左側是進水濁度儀視窗,右側是生化池跑泥現場,下圖是進出水濁度儀同時同框拍照截圖,可以看出當來水濁度從7.9NTU逐漸達到255.2NTU時,出水濁度仍然保持在0.33NTU,這相當於SS仍然不超過2mg/L,與規定的5mg/L還有很大餘量,而這個餘量主要用於降低COD 和總磷。
九、關於氨氮和總氮數值分析
從表一摘錄中可以看出:進水氨氮和總氮分別為1.17和7.28mg/L,說明生化效果很好,已經滿足出水1.5和15mg/L要求,也可以理解在該工藝條件下很難再有降低,但是經過了微濾罐,仍然分別降低了53%和20%,達到了0.54和5.79mg/L,眾所周知,氨氮和總氮的降低需要通過生化反應中的硝化與反硝化過程完成,物理過濾對其影響不大,本微濾罐設計考慮了硝化與反硝化的基本原理,將微濾罐設計在缺氧條件下工作,濾料顆粒孔隙率高達80%,孔徑外表面模擬好氧過程,孔徑內部模擬厭氧過程,孔表面和內孔之間的過渡帶模擬缺氧過程,由此形成一個微小生態單元,無數個濾料顆粒形成了微生態環境,通過控制進水含氧量和適時排出可能產生的氮氣,因此,達到上述處理指標是綜合因素的結果。
十、關於總磷數據分析
從表一摘錄可以看到,微濾罐系統進水總磷已經低至0.13mg/L,這應該得益於化學除磷的效果,是用戶不得已而採取的措施,所謂的不得已是因為生物除磷難以達到0.3mg/L要求,而又沒有其他有效措施,只能化學除磷投加藥劑,但增加了處理成本,那麼還有其他方式可以降低總磷嗎?本次微濾罐系統作為汙水處理的終端設備,意在從理論與實踐都要討論驗證回答這個問題。
以大數據總結我國城鎮汙水處理工藝,其一般經驗是:生物除磷的邊界數值為0.5mg/L,也就是剛剛達到一級A標準,有的還適度投加了除磷藥劑,今後大趨勢是提高到準四類,總磷指標為0.3mg/L,所以化學除磷成為必須,這意味著大量的化學藥劑投入水中,那麼除了生物和化學手段,還有其他手段嗎?一滴水微濾罐高精度過濾可以降低總磷的案例,說明了物理方式也是降低總磷的技術手段之一,而且效果還很好,具有普遍適用性,物理方式降低總磷的原理分析如下;
汙水處理總磷的降低基本原理是:在厭氧階段,聚磷菌大量釋放磷呈現飢餓狀態,在好氧階段則大量吸收磷,最後在二沉池以含磷汙泥外排形式實現汙水中總磷的降低。這意味著最後水中含磷汙泥越少則總磷越低,當採用化學除磷後,磷元素大多以正磷鹽的形式存在,他們非溶於水,呈絮體、膠體或與活性汙泥混在一起,在二沉池一起沉澱分離外排。
不可否認的是:由於工藝,設備,參數和原理的關係,無論二沉池或氣浮,其絮體、膠體與活性汙泥都不可能達到最理想的去除率,如果以很高精度(0.1微米)進行過濾,還可以進一步降低這些物質含量,也就是還有一定的物理降低總磷的空間。本次採用了微濾罐系統最為終端處理,驗證了上述分析,從理論到實踐都具有普遍適應性。
採用物理方式降低總磷含量,如上表摘錄,既然已經達到了0.078mg/L,與出水指標要求的0.3Mg/L有很大調整空間,因此可以降低化學除磷的加藥量,從而降低處理成本。
十一、關於汙染指數(SDI)分析
高品質中水回用一般採用雙膜法—--反滲透+超濾膜,反滲透要求進水汙染指數小於5,最好小於4,更好小於3,採用超濾膜作為汙水處理終端,作為反滲透的前置預處理無疑是正確的,但是一直有個技術瓶頸限制了雙膜法大規模普及推廣應用,這就是超濾膜容易被汙水中微生物汙染,繁殖,堵塞,流量下降,化學清洗,定期更換膜組件等等,這些無不增加了處理費用,人們對超濾膜進行大量的針對性研究,不斷取得進展但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其實解決超濾膜被微生物汙染的最好方式是不用超濾膜,現在微濾罐出水的汙染指數(SDI)到了3以下,那麼是不是可以替代超濾膜作為反滲透的預處理呢?這是我們今後研究的課題之一。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微濾罐採用輕質微孔活性陶瓷濾料,特殊的配方徹底解決了微生物的附著和脫附難題,無需化學清洗,僅用產出水進行反衝洗即可完全恢復設計指標。展開討論脫離了本文主題,故不再描述。
結論:
◎ 以不定型濾料為特徵的微濾罐,相對過濾精度達到0.1微米,可濾除水中膠體類物質。
◎ 可承受汙水中微生物包裹繁殖但不影響流量,用產出水反洗可脫附,無需化學清洗。
◎ 用於汙水處理終端深度處理,降低COD和總磷,甚至部分氨氮和總氮。
◎ 抗衝擊性可以短時承受進水濁度或懸浮物設計值的30倍,而出水保持不超標。
◎ 可以不經預處理接受來自二沉池或氣浮水質作為微濾罐進水。
◎ 微濾罐運行費用主要是提升泵,平均噸水耗電0.12度。
◎ 降低COD和總磷可以隨之降低運行費用,從而衝抵微濾罐部分運行成本。
◎ 微濾罐出水汙染指數(SDI)達到小於3,可以考慮替代超濾作為反滲透預處理。
◎ 適合汙水處理一級A再提標,從物理分離角度降低汙染物,助推生化系統改造。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