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石蘭
據外媒報導,萊斯大學的一個科研小組在Science Advances即《科學進展》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這個團隊進行了各種測試,在可能條件下模擬地球和其他天體發生碰撞,另外也考慮了隕石風暴這個因素,得到的結論是:地球與含硫行星(火星大小)碰撞的可能性最大。大家都知道,一開始的地球和其巖石行星並無區別,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缺乏揮發性元素,但它的機制和交付實際卻一直備受爭議。
這個理論也使得很多既定的科學解釋有了爭議,比如說地球上的很多東西並不是來自地球本身,而是從44億年前的行星碰撞事件中獲得的。這其中比如說一部分的碳和氮等元素,這些都是生命所必須的揮發性元素。第一作者Damanveer Grewal也解釋了這個理論的合理性。比如說,研究小組們發現這些物質的總量(碳,氮和硫)剛好和月球的撞擊是一樣的,這也就能解釋月球的形成和地球上後來有了生命的關鍵。
關於宇宙的探索,一直有很多疑問等待著科學家們去解答。暗物質一直是一個神秘的存在,因為宇宙質量的大部分都是它,但我們又無法看見它,只知道他的引力可以影響其他物體。最新消息稱暗物質的研究人員有了新的發現,暗物質在古老星系和新星系中的表現是有一些不同的。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皇家天文學會月報》)上發表的新論將這個物質的範圍縮小了。
發布論文的作者們一共研究了16個矮行星,這其中包括了數十億年錢就無恆星生成的星系,恆星停止產生時間較晚的星系和截至目前仍有恆星在形成的星系。研究結果表明,暗物質加熱這一現象是真實存在的,活躍度越低和年齡越大的星系一般都存在物質尖峰,也就是說它的中心區域有大量的暗物質分布其中,暗物質的加熱現象在暗物質的行為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這個新的發現如果是正確的,暗物質的實際範圍也將會因此而減小。
科學家們都知道,現存在的大部分暗物質都位於星系內部的雲團裡,也就是所謂的「光暈」,但是科學家們根據計算機模擬得出結果,這些被研究的暗物質核所表現出來的特徵並不是之前設定的應有表現。當暗物質的自身互動和普通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方式完全不同的時候,這大概就可以解釋暗物質的形成過程,也就是暗物質是怎麼實現從星系的中央轉移到邊緣了。就目前來說,暗物質科學家們在這個領域有了新的發現和證據,即使科學家們沒有對此達成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