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真正看明白《火星救援》 你必須知道的那些梗

2020-12-14 1905電影網


    1905電影網專稿 25日在內地上映的《火星救援》延續了每年11月一部科幻片的規律。迷妹們的「馬特·呆萌」和「384」塞巴斯蒂安·斯坦也特地來了中國,電影裡最搶鏡的土豆佔滿了北京國貿地鐵站的一面牆。聲勢浩大差點讓人忘了這可是77歲的導演雷德利·斯科特的最新硬科幻作品。

 

    作為根據暢銷極客小說改編的電影,看過小說的人可能會覺得這就是太空版的起點種田文嘛;看過電影的人又會覺得這是一出火星版的《魯濱遜漂流記》加上《拯救大兵瑞恩》。但作為基於大部分技術已經實現了的「硬科幻」作品,《火星救援》中出現的很多科技有跡可循,9月份火星液態水的發現似乎也讓火星長出土豆的可能性僅差「一步之遙」了。

 

 

    如果沒有各種設施,我們當然不能期待火星貧瘠的土壤和稀薄的大氣真的可以讓土豆在這顆平均距離地球2.25億千米遠的星球上生根發芽。馬特·達蒙所扮演的「火星農民」也就不可能熬過687個火星日。當然了,這裡面最神奇的補給工具還要數塑料布和膠布,作為NASA宇宙第一的黑科技,不僅用來建起了火星大棚,抵抗了黑色沙塵暴,還變成了逃脫火星引力的飛行器的頂部材料。以後謹記,出門先扯兩丈塑料布,說不定可以救命。

 

    不過當然了,除卻這和當代技術有著看不見的鴻溝的先進科學,片中出現的其他神奇小道具和設施還是很靠譜的。

 

MAV, MDV, HAB 這些英文縮寫都是什麼?!

 

    原著和電影中頻繁出現的幾個英文縮寫就要數MAV, MDV, HAB這三個了。沒有這三樣東西,去不了火星也別想從火星活著回來。首先我們先來說說MDV,這其實就是火星降落載具。太空人們需要乘坐這個抵達火星地表。MDV其實就是一個安裝了若干輕型推進器和降落傘的大罐子。它的設計目的其實只有一個:將太空人們活著從火星軌道送到火星地表。

 

    解釋過了MDV,我們再來說說MAV到底是什麼。與火星降落載具相反,MAV是火星升空載具的英文縮寫,也是電影和原作中提前抵達的物資裡最重要的設備。在太空人登陸之前,NASA要用上14次無人飛行任務,將裝滿物資的飛行器運送到火星地表。MAV也在其中。在太空人們完成地表作業之後,就需要這個火星升空載具將他們送回飛船「赫爾墨斯」。因此在投放MAV時,就需要軟著陸,確保它完好無損。而MAV在被投放到火星表面之後,就會通過核反應堆,用自帶的氫氣和火星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產生甲烷和水,再通過電解水產生氫氣與氧氣。如此循環往復,在24個月內填滿燃料槽。


 

    最後就要說到HAB了,這就是太空人們在火星期間所居住的棲息倉。棲息倉內裝有氧合機生成氧氣,以及水循環裝置供水。

 

補給的那點事兒,預置補給與醫用訂書機

 

    就像我們之前提到過的,在太空人登陸火星表面之前,NASA已經通過無人飛行任務預投了大量物資。畢竟一艘飛船也裝不下供6個人維持火星作業的全部物資。因此在上一次火星探險計劃啟動之後,下一次的準備工作就已經開始了,畢竟從前期準備到太空人出發也有歷時三年的過程。


 

    自然,在這些預備物資中,也少不了醫藥用品,除了常見的止痛劑之外,最神奇的要數皮膚吻合器,也就是「醫用訂書機」。片中被馬特·達蒙拿來縫合自己傷口的小物件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出現了,甚至在足球比賽中也可以看到隊醫用這種訂書機來給傷員現場縫針,時間只需要30秒哦。


下一頁 理科生的狂歡:ASCII碼錶與霍曼轉移軌道


相關焦點

  • 揭秘《火星救援》:還有《魔戒》愛隆會議梗!
    網易娛樂12月4日報導  年度好萊塢太空科幻電影《火星救援》自上映以來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評,前不久還拿下具有「奧斯卡風向標」之稱的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中三個非常重要的獎項: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改編劇本獎。有人說馬特·達蒙為《火星救援》貢獻了演藝生涯以來的最好演技,也有人說這是雷德利·斯科特重回科幻巔峰之作。
  • 你需要一本原著,讀懂《火星救援》電影沒拍的牛梗
    小編周末趕了晚集去看《火星救援》。
  • 中國將在2020年首探火星,先看《火星救援》解解饞吧
    呃,看完天空回過頭來,我再給你嘮嘮。中國2020·首探火星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向媒體透露了「中國火星探測計劃」的部分內容。未來不遠,但每一步都必須夯實。而一部足夠硬核的科幻電影,能幫助我們在登陸前夕,微微領略那前進腳步中的——科學與技術的壯美。《火星救援》·最硬核最宏大的密室逃脫火星題材的科幻作品多如牛毛。
  • 《火星救援》:如何戰勝一個你無法逾越的困難
    他躲進駐火星的航天基地療傷。下一次火星任務要等到四年後,而基地內的補給僅夠他維持31天。對技術宅來說,這部電影的觀影體驗真是相當好。就只說敘事手法,它也是讓我相當喜歡的——平鋪直敘不煽情,如果說《地心引力》是感情澎湃又充滿人文關懷的散文,《火星救援》就像看技術報告,沒什麼文採,卻絕對不無聊。
  • 大學生熱評《火星救援》 高校颳起「火星風暴」
    全國高校颳起「火星風暴」 大學生熱評《火星救援》  上周,片方在哈爾濱、武漢、長沙、西安、揚州、長沙、杭州、常州、紹興等全國多個城市開展大學生觀影活動,在學生中掀起一股「火星風暴」。《火星救援》逗趣的故事、演員表演、以及主人公傳達的樂觀精神獲得學生好評。很多同學在觀影后表示:「沒想到《火星救援》是這麼接地球地氣的一部好片子。」
  • 《火星救援》主創揭秘幕後故事
    幸運的是,沃特尼是一名生物學家,也是極其富有創新精神和實際操作能力的機械工程師,他奇蹟般地在火星生存下來,但卻無法與地球取得聯繫告知別人他生還的消息。終於在一張衛星照片顯示火星上出現了異常現象之後,NASA才察覺到馬特還活著,由此展開了營救行動。行動必須與時間賽跑,因為火星上可使用的生存資源很快就會被耗盡。記者:雷德利,你曾經表示自己想拍一部西部片。
  • 《火星救援》中國首映 馬特想與劉德華深入合作
    原標題:馬特呆萌盡顯嘴甜功夫想與劉德華深入合作 記者 王苡萱 攝   昨天,好萊塢科幻電影《火星救援》在京舉行中國新聞發布會和首映禮,著名導演雷德利·斯科特攜該片主演馬特·達蒙、塞巴斯蒂安·斯坦、中國演員陳數等亮相,導演陸川、高群書、滕華濤、李玉、韓延等助陣紅毯。現場,馬特·達蒙盡顯「嘴甜」賣萌功夫,除了大讚雷德利·斯科特和張藝謀都是自己敬仰的導演外,還稱最想和劉德華深入合作。
  • 《火星救援》:火星救援怎能少得了中國
    《火星救援》絲毫不矯情絲毫不叛逆的宇宙大片,雖有好萊塢科幻大片眾多珠玉在前,但這部片子仍顯示出自己的魅力。馬特達蒙在火星上的戲份,真的是萌爆了,意外的驚喜是,影片還加入了中國航天局的戲份,可能是老外為了迎合大陸市場吧,不過中國也長臉了這次,種得出土豆,遍地任我行。
  • 《火星救援》小說原著已在國內開賣 老掉牙火星為啥會好看?
    2015年11月13日訊,火星,一個老掉牙的話題。在很多年之前的網絡輿論場上,火星的意思就是「消息閉塞、對新事物不知曉」。如果你對一個人說「你火星了」,翻譯成現在還勉強算流行的網絡語言應該是「你out了」——就連「火星」這個詞語本身也變得「火星」了起來。
  • 免費宣傳全力吆喝 《火星救援》就是NASA的火星移民計劃?
    2015最值得一看的科幻大片來了!現在提到火星,國外網友第一反應就是《火星救援》,可見它在美國是有多火。媒體和影評人也對這部片子讚不絕口,稱它「不僅是馬特·達蒙,也是導演雷德利·斯科特近年來最棒的作品。」該片被視為和《地心引力》和《星際穿越》具有同樣精彩程度的科幻佳作。
  • 克服困難,好好學習——《火星救援》觀後感
    《火星救援》主要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太空人被忘在了火星上,他靠自己的力量獲得了生存,最後被隊員成功營救。我認為活著分三個等級:初等是為活著而活著,中等是肉體活著,也就是享樂人生;高等則是為精神活著,如同影片中的太空人一樣。
  • 《火星救援》:中國商業大片都該拜師,宇宙的壯觀與恐懼竟是如此
    《火星救援》是中國商業大片的一個好榜樣。中國的商業大片,最容易出問題的是什麼?往往是敘事。在講故事這件事上,我們常常露怯。我們不缺表達,我們不缺深邃的人文關懷,恩,我們常常思考宇宙啊人性啊死亡啊,但我們在敘事上有點糟糕。如果與《星際穿越》相比,《火星救援》的表達少得可憐。
  • 今天為大家推薦了《火星救援》
    百無聊賴地打開了微信的電影票,看到50分鐘以後公司旁邊萬達影城的《火星救援》正好14.9一張,於是乎,買了一張角落的票,準備下樓。看電影之前在微信圈發了三條狀態(已刪),無非是故作矯情地自怨自艾單身狗的生活多麼的苦逼啥的,結果遇到大量損友調侃,說啥咋不約個姑娘呢?前嫂子呢?咋好男風了呢?
  • 來一回真正的 「火星救援」:好萊塢巨頭是如何探索虛擬實境的?
    來一回真正的 「火星救援」:好萊塢巨頭是如何探索虛擬實境的?在這個片子裡,觀眾會在 3 分鐘的體驗中看到《火星救援》VR 項目全片中的一些場景。這是一個被動的體驗,但暗示了未來的可能性,證明福克斯已經能夠利用電影中合適的視覺資料,並且解釋了為何觀眾應該掏錢去扮演《火星救援》中的落難太空人。「你想要置身於太空,」 Schilowitz 說,「VR 是帶你去太空的好方法,而且,你可以去體驗影片主角 Mark Watney 的生活。」
  • 電影《火星救援》教會我的這些職場道理
    周末在家,木辛君又重新刷了一遍電影《火星救援》。這部在爛番茄評分93%的佳作,不僅製作上大手筆(據說投資過億美元打造),而且劇情上卻也頗為引人深思。 著名運營導師黃有璨先生曾在他的著作《運營之光》中提過:一個好的運營,必須要有一個能快速變現的能力。 不單單是運營這一工種,身處職場我們都需要明白幾個道理: 1、企業招募員工的根本目的,是利用員工的能力去解決公司事情。
  • 史興慶:《火星救援》,中國元素成全美國主旋律
    原標題:史興慶:《火星救援》,中國元素成全美國主旋律  這次中國元素沒打醬油。《火星救援》中,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救援馬克·瓦特尼(馬特·達蒙飾)的努力失敗、一籌莫展之際,中國航天局無私地伸出了援助之手,使得飛船得以成功補給,返回火星救回「呆萌」,「中國元素」起了關鍵作用。
  • 《火星救援》的啟示:中國火星實驗第一人分享火星生活指南
    在孤零零的火星上,怎樣才能活下去呢?先得自救!在等待外部救援的同時,沃特尼發揮自己植物學家的優勢,在火星上種土豆維持生命。太空另一端的地球上,一場國際太空救援隨即啟動,大家克服種種困難,冒著救援團隊可能船毀人亡的風險,把沃特尼救了回來……這就是正在熱映的大片《火星救援》講述的故事。「人類的太空探索活動充滿風險,而太空風險必將呼喚英雄。
  • "火星救援"中國首映禮細節曝光 揭秘來華大咖
    《火星救援》中國首映禮究竟有哪些重磅級的人物值得期待?我們來為大家一一介紹。第一位:Matt Damon馬特·達蒙飾演《火星救援》被滯留火星等待救援的馬克·沃特尼,完美的呈現了一個被滯留火星的苦逼話嘮如何以逗比精神面對慘澹的人生。
  • 《火星救援》當一個人在火星該怎麼生存下來?
    《火星救援》改編自安迪·威爾的同名小說,由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雷德利·斯科特擔綱執導,馬特·達蒙、傑西卡·查斯坦、克裡斯汀·韋格等主演。該片根據安迪·威爾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由於一場沙塵暴,馬克與他的團隊失聯,孤身一人置身於火星面臨著飛船損毀,想方設法回地球的故事。
  • 這是一篇地表最強《火星救援》科普文
    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新片,馬特·達蒙主演的《火星救援》,滿足的就是這樣一種想像。▲小說作者安迪·威爾《火星救援》原著作者安迪·威爾是誰?《火星救援》改編自同名小說,原著作者安迪·威爾不是職業作家,而是一名給魔獸爭霸2代寫過代碼的程式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