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挺難的,第一次公考未過的受害者來現身說法了,還好第二次成功上岸了,那我就來談談第一次備考時踩了哪些坑,第二次又是怎樣備考成功上岸的。
一,該如何去準備
1.是否有報班的必要
我認為是沒有這個必要的,我的前提是,自己有足夠強的自學能力,而且不會半途而廢,會一直沿著自己制定的計劃走下去,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就沒有必要去報班,自己的時間自己安排,中間出了什麼差錯也能夠及時的去補救。如果你的自制力不夠強,做題一分鐘,玩手機一小時的那種,那只有報個班能管住你了。
總的來說就一句,根據自己情況而定。
2.第一次備考
我是18年某不知名211畢業,畢業之後,不想當上班狗,沒有什麼遠大的理想,也不想去大城市裡拼搏,拼來拼去,沒攢幾個錢反而還背負上了幾十年的房貸車貸,於是就目標明確的選擇了備考公務員。
可惜的是第一次考試失敗了,在辛辛苦苦備考了幾個月後,生活就向我拍下了它的黑手,直接給當時的我整懵了,自己一個人在屋子裡自閉了好幾天,然後又因為害怕,就是害怕,害怕自己以後會面對成為社畜的局面,所以就重新打起了精神,開始尋找自己之前備考過程中有哪些毛病。
首先考試的時候行測題我是沒做完的,剩下的題是胡亂選擇了一個選項,現在看來結果也不太對,為什麼題會沒做完呢,我想起自己考試時的場景那是因為在其他題上浪費了太多時間了,需要閱讀材料的題,需要計算的題,我都在上面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說道底還是解題方法沒掌握對,導致速度慢,還有就是每個模塊的做題時間沒有規劃好,像佔比最大的言語理解題和判斷推理題無論是複習備考的時候,還是做題的時候,都應該放到最前列,而常識模塊,當初就不該在它身上浪費太多的時間,複習是複習了,到了考試時,還是一道題都沒見過,整個常識模塊的題都是一臉懵逼的做完。
解題技巧不知道,這是選擇材料的問題,當初心想行測不是只刷題就行了嗎,就抱著一套粉筆系統課硬啃,做真題的時候也不知道去總結,做題也沒分個先後順序,沒有分配好各個模塊的時間,導致了第一次考試行測失利。
3.第二次備考
到了第二次準備備考的時候,就針對之前的問題了,一是解題技巧不夠多,在粉筆系統課的基礎上又加了阿甘上岸說,術業有專攻,講解解題效果一流,第二個問題就是各個模塊的時間分配問題,再做真題的時候就旁邊擱塊表,時刻模擬考場中的時間場景逼自己提速。
由於有了第一次的經驗,第二次備考時過了一遍粉筆重新鞏固了一下基礎,然後找到之前做錯的題,用阿甘上岸說中的方法解決,方方面面都涵蓋到了,而且技巧新穎,實用性也強,像之前做起來比較拖時間的數量題,老師講解的有各種各樣的公式可以往裡面套,不用再辛辛苦苦的列方程計算了,算起來也不用那麼長時間了,幾十秒內輕鬆搞定答案。
那些需要進行閱讀的,之前做的時候都是先看選項,然後根據選項去材料中尋找答案,這樣又慢,又不準確,學習了阿甘中的方法之後,就知道如何去找關鍵字,聯繫上下文快速閱讀,讀懂之後,下面答案該選哪個,一眼就能看出來。
用這些方法去做真題,並且逐漸熟練之後,就可以繼續進行整體的複習了,這跟之前差的不是一點半點,按規定時間內做完題目沒啥問題,模擬測驗就沒下過70分的,第二次考試行測成績79分,非常滿意,可能這就是知識的力量吧。
申論篇
說實話對於申論我是一直都很迷糊,我甚至不知道我的問題出現在哪裡,第一次考試時六十多分,第二次考試時還是六十多分,所以對於申論我不敢妄加猜測,這玩意是有玄學在裡面的。但還是可以把我的思路分享給大家。
我們都說積累積累,那申論該怎樣去進行積累呢,每天的新聞那該看還是得看,時事政治該關心還是得關心,只不過不僅要看,還得抄,還得寫,還得背。
像那些官方的媒體文章,關於熱點時事的新聞稿之類的,最少的起碼得一周一篇吧,然後自己在寫一篇,對比一下兩者之間的區別在哪裡,進行修改,結構不對改結構,開頭不好改開頭,慢慢的,文章就會與官方的越來越像,這時還怕什麼的不到高分嗎。
還有字體一方面,申論閱卷時是按點給分的,如果你的材料,大作文都沒有寫到點上,那也不能給你零分啊是不是,這時候的評分標準就是你的結構和字體了,所以沒事多練練字,準沒啥壞處。
崗位的選擇
至於崗位的選擇,那得看你是想要什麼了,你當公務員是為了什麼,穩定的工作,高工資,升遷機會還是清閒的時間,如果是升遷機會的話,那鄉鎮基本上是沒什麼機會了,但是如果是待遇的話,那可就得看地區而定了,工作是否繁忙,還是的看地區和情況而定。
總之一切得看上面的政策,可能現在的鄉鎮情況是這樣,但幾年之後呢,誰也不敢保證不是嗎,總之考試是為了上岸,但也不能為了上岸而上岸,每年因為對崗位不滿意而選擇二戰三站的不在少數,所以還是得根據自身情況而決定。
大體的回答就這麼多了,希望能有幫助到你的地方,其實公務員不能一次上岸沒什麼大不了的,有因為對崗位不滿意而選擇再戰的,有因為明年政策比今年好而選擇再考一年的,這個過程雖然有時會很曲折,但這些都不重要,無論過程如何,成功上岸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