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秉德、周秉宜參加法政大學留學生的櫻花詩會。
受日本法政大學王敏教授的邀請,4月中旬周恩來總理侄女周秉德、周秉宜,以及侄子周秉和、周秉華對位於東京的日本法政大學進行了訪問。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循著93年前青年周恩來的留日旅程,他的後人將中日友好之情誼繼續發揚光大。
1917年,19歲的周恩來自天津名門南開畢業後東渡日本,進入東京神田的東亞高等預備學校學習日語。這所語言預備校成立於1914年,是無數懷揣救國、強國之夢的中國學子求學之起點。當時的日本是亞洲吸收歐美思想的前沿,大量近代名著、各思想流派書籍被翻譯成日文,這對於同樣使用漢字的中國學生而言無疑是一條接受新鮮事物的捷徑。據說,周恩來也曾以極大的熱情關注過《新青年》等宣揚革命思想讀物,而河上肇創辦的《社會問題研究》中闡述的科學社會主義也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從辛亥革命前便專為中國留學生開辦法政速成科、對辛亥革命及其之後法制變革產生過深遠影響的日本法政大學,距離周恩來的學校僅一步之遙。不難想像,懷著民族崛起之熱望的青年周恩來與志同道合的同志在該校聽取講義的歷史。
而周秉德女士與法政大學的淵源則不止於此。作為沈鈞儒先生的長孫媳,她同時也能在法政大學找到沈先生的求學足跡。沈先生曾於1905年起在法政大學歷時3年進修法律,這段經歷奠定了他建國後作為中國人民最高法院院長為新中國的法制建設做出極大貢獻的基礎。
法政大學圖書館中,王敏教授通過該館珍藏的珍貴歷史資料向周秉德一行介紹了法政大學接受和培養大批優秀中國留學生的歷史。這些優秀學子最終成為辛亥革命和中國近代化的棟梁。法政大學校長増田壽男也與一行人合影留念。
訪問結束後,在王敏教授的陪同下周秉德一行還興致勃勃地參加了該校留學生組織的櫻花詩會。1919年4月,周恩來回國前雨中遊覽京都嵐山時遇景生情吟下了《雨中嵐山》的詩句。這首詩不但記錄了領袖的偉大抱負,更成為中日友好的歷史見證。93年後,煙雨朦朧下周恩來的後人再次訪問故地,吟誦起了同樣的詩句。此情此景,讓周秉德女士如同恍然回到在周總理身邊的時光。她回顧了當年周恩來抱著赤誠之心東渡日本求學的經歷,對在場的留學生說:「周總理當年就教導我們,中國和日本有著兩千多年的交流史,中日友好源遠流長。雖然到了近代有不愉快的戰爭發生,但這不是主流,並不能妨礙中日友好的繼續進行。」周恩來對中日友好的殷切希望,至今仍被後人們銘記在心、實踐於行。(記者李潤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