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塗彥平
編輯/ 張 南
設計/ 杜 凱
「它不是轉瞬即逝的浪花,而是塑造全球商業氣候的巨型洋流。」
2012年2月,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戰略官曾鳴和阿里研究院副院長宋斐發表《C2B:網際網路時代的新商業模式》一文,稱工業時代以廠商為中心的B2C模式將被資訊時代以消費者為中心的C2B模式取代,並對C2B給出了如是評價。
幾年過去,C2B這一模式已經隨處可見,隨著網際網路對各個領域的滲透,曾鳴的判斷正逐步得到印證。
在汽車領域,汽車公司爭當用戶型企業,圍繞用戶需求對產品進行重新定義、對服務進行重新定義,由此帶來了汽車產業的諸多革新。
但僅僅這些還不夠。如果再將後端的生產製造與前端的產品消費結合起來,讓產品整個生命周期能形成數位化閉環,又會發生什麼?
這正是上汽大通在做的事情。
上汽大通自2016年率先將C2B大規模個性化智能定製模式引入汽車行業,成為第一家實施C2B戰略部署的車企。它摸著石頭過河,闖出了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無畏地站到了汽車產業變革的最前沿。
如今,上汽大通已經在這條路上走了五年,它經歷了什麼?又收穫了什麼?
從用戶端到製造端
2020年年初,新冠病毒暴發。當時很多車企接到了生產負壓救護車的任務,其中也包括上汽大通。從配件聯動到調試負壓艙,上汽大通全部在線直聯拉動,實現了快速投產。
面對疫情,線上賣車的重要性也一下子凸顯出來。當很多車企紛紛依靠第三方平臺與消費者建立連接的時候,上汽大通早已打通無接觸式購車的全流程。
大概連上汽大通自己也不曾想到,公司推行的C2B業務模式,竟然在疫情期間大顯身手,幫了大忙。
在2015年上汽大通籌備C2B項目之時,C2B模式已經在家具、電器、服裝等其他行業有了應用。當時上汽大通了解到,在服裝行業大規模定製化已經可以做到比傳統定製成本低15%-20%,大受鼓舞。而汽車行業的大規模定製化,還從未有人做過,上汽大通決定做第一個吃螃蟹者。
大規模定製意味著把參與權和決策權交到所有用戶手中。上汽大通自主開發了「蜘蛛智選」智能選配器,用戶將驅動形式、座椅布置、輪胎、顏色等不同種類的不同配置進行自由組合,根據自己的喜好搭配出定製化產品。
當用戶的訂單來到工廠,在網絡物理系統、物聯網、雲計算以及人工智慧技術的綜合性製造技術的驅動下,生產流程變得透明、高效和智能。
從產品定義、設計開發、汽車認證到自由選配、用戶定價、反饋改進,從預測發布、用戶下單、計劃排產、零件入廠,直至整車生產、質檢、發運,上汽大通將整個過程全程在線開放給用戶。
首臺運用C2B模式造出來的車是上汽大通D90,2017年8月上市。有用戶初次接觸到這種C2B業務模式,很興奮,說自己想要的車終於來了。
後來上汽大通總經理王瑞講過這樣一個用戶故事:「有一次,有位客戶在上汽大通店裡選車選了7個小時,提了各種疑問,問完沒買,去別的地方逛,第二天又回來交定金買車,因為他說在上汽大通什麼都可以選,到別的地方連顏色都不可以選。」
給消費者提供一個「我的愛車我作主」的機會,當消費者習慣了高度個人定製化的智能購車流程之後,他再也不願回到過去。
隨著D90陸續交付用戶,上汽大通C2B業務初步完成1.0版本建設。
2018年8月,上汽大通宣布C2B模式進化到2.0階段,包括SUV、MPV、寬體輕客、皮卡等上汽大通全系車型,都加入C2B定製行列。
2.0版本除了定製化規模和種類增多,在用戶的購車體驗上也更進一步升級:用戶在選車過程中有問題可以諮詢蜘蛛智選的工程師;為了更好地服務用戶,上汽大通還特設了首席用戶官。
作為C2B智能定製模式的關鍵支撐,上汽大通南京C2B工廠在2019年7月夏季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獲評「燈塔工廠」——這一榮譽意味著全球製造業最高科技含量及製造水平。
上汽大通南京工廠榮獲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燈塔工廠」榮譽
當時的評語這樣寫道:「具有挑戰性的市場環境推動該工廠打造了大規模智能定製的新模式,實現從用戶到供應商、端到端的數位化價值鏈,從而提高了銷售並降低了成本。」
根據2020年11月上汽大通的數據,上汽大通MAXUS單輛車向消費者提供40個大類、100項不同配置的定製,定製化車型的銷量已經佔到總銷量的40%。
以C2B模式為支點,上汽大通撬動了整個製造體系智能化升級,並成為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用戶企業典範。在它之後,威馬、寶沃、北汽越野等車企也提出了類似的造車理念。在推動汽車行業向C2B模式轉型的路上,先行者上汽大通並不孤單。
從產品的數位化到企業的數位化
藉助C2B模式,上汽大通打通了產品、用戶需求、製造過程中的數據壁壘,完成了從消費端到生產端產品全業務鏈的數位化閉環,從而能夠準確、快速響應用戶定製的個性化需求。
但C2B模式對於上汽大通的意義遠不止這些。
「C2B是一種業務模式,更大地是推動了企業的數位化轉型。和成千上萬、幾十萬、幾百萬的用戶交流,傳統的方式肯定不行,一定是數位化的。」2020年4月,上汽集團副總裁藍青松接受汽車商業評論採訪時談到了他對上汽大通正在推進的C2B模式的思考。
C2B模式將從消費端到製造端的業務流程數位化,反過來,這種流程的數位化又推進了企業全業務鏈的數據化和組織轉型,賦予了企業不斷優化流程、組織和業務模式的動力。
在組織結構方面,上汽大通將逐級匯報的科層結構組織轉變為以用戶為中心的流程型組織,將內部結構轉變為中臺支持一線的形式。
上汽大通已經構建起七大平臺,包括面向C端的我行MAXUS平臺、房車生活家、蜘蛛智選、蜘蛛智聯和3D工程設計在線五大數位化平臺,面向B端的大通知乎平臺,以及面向內部的i大通平臺,從研發製造到運營、營銷,再到企業內部管理,呈現出全面數位化的特徵。
由此,以C2B模式為起點,上汽大通逐步完成了從產品數位化向企業全面數位化的升級。
目前,上汽大通「數位化工地」擁有近400項建設項目,涵蓋用戶運營、交易、工程、製造供應鏈等11大板塊。
上汽大通的業務數據化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比如,70%的基盤客戶可通過線上直聯,200多位工程師直聯客戶,可在短短1天內解決客戶售前售後問題。
此外,上汽大通還提出公司整體數據化水平要達到60%的目標,進一步支持企業的數據信息流貫通。
值得一提的是,上汽大通的數位化轉型,離不開上汽集團在AI領域的優勢。在C2B模式的實踐中,上汽大通應用場景和上汽集團人工智慧實驗室算法團隊互相賦能,已經形成了既分工明確又緊密協作的關係。
數據資產會變得更為關鍵
2020年12月3日,伴隨著一輛上汽大通MAXUS EUNIQ 7駛出生產線,成立9年的上汽大通迎來了第50萬輛整車下線。
過去這一年,在疫情緊張的不利局面下,上汽大通仍然實現了銷量的持續快速增長,10月、11月、12月,連續三個月刷新單月銷量歷史紀錄,12月更是突破2萬輛大關,達到21557輛。
2020年上汽大通全年總銷量達147209輛,同比增長17.16%。其中,國內整車銷量115322輛,同比增幅達17.22%;海外銷量31887輛(含海外KD臺套出口),同比增幅達16.92%。
這份成績可以看作市場對上汽大通多年All in C2B模式的褒獎。
目前,上汽大通的MPV、SUV、房車、寬體輕客、皮卡、新能源等全系產品均可支持C2B大規模個性化智能定製模式,滿足用戶多場景用車的定製需求,真不愧於「中國汽車定製專家」的名號。
C2B已經成為上汽大通身上最重要的標籤,有定製化基因賦能,這種差異化產品策略也為MAXUS品牌帶來了更高維度的競爭力。
上汽大通C2B大規模個性化智能定製模式也已經成為製造企業如何滿足消費者私人定製的典型案例。
不過,在汽車商業評論看來,它給業界帶來的寶貴啟示,還遠不止於此。
汽車作為製造業原本屬於第二產業,但現在它與作為第三產業的服務業的邊界正日趨模糊。這是汽車在智能網聯時代即將發生的根本性變革。
對於汽車企業來說,相對已有的生產設備和原材料,數據資產會變得更為關鍵,最終,以數據為基礎的業務會變成企業的基礎和核心。
顯然,以C2B模式為起點,上汽大通更早一步認識到了數據的價值,提前拿到了未來市場競爭的重要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