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本科畢業離開中國,在澳大利亞生活了12年,入籍也已經快10年了,最初留在澳洲,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我國內沒什麼牽掛,從小由母親一人帶大,家裡沒什麼財產,在國內幾乎什麼都沒有,所以留下的機會成本其實很低。
另一方面,我一開始就在這邊就有了女友,如果回國,她不是公民也沒法工作,生活成本比較高。
另外,這裡工作待遇合理,競爭體制好,許多興趣愛好在這邊比較容易實現,像玩車、做木工、探險、釣魚等。這裡有很好的食物和很棒的啤酒。反正可以挖掘到很多自己一直沒有發掘的東西:自己真正的興趣愛好是什麼。
這是20多歲時想留下來的理由。
眼看要30歲了,進入談婚論嫁階段。墨爾本的房價和國內差距很大了,我當時買房時東區一個離火車站步行距離很近的有5個臥室2個廁所的房子50多萬澳元,首付也就5萬,那時匯率是7點幾,所以大概35萬多人民幣就可以首付買房了,租出兩間臥室,做些小生意,沒多久貸款就還清了。
從房子便宜這一點再延伸下去,就是人均資源比較多,道路不那麼擠,四處很安靜,只要你不去景區,有太多地方可以只屬於你和家人。
有人說澳洲五點半以後什麼商店、商場都關門了,太冷清,產品種類少,國家比較土。
消費經濟發展的頂峰就是中國那樣,你可以在街上看到10元一件的衣服和10萬一件的衣服,幾百萬種選擇。但別忘了,真正給你選擇的不是商品經濟的發展,而是有多少錢,以及手裡錢的價值。
【02】
然後到了30多歲,面臨著新的問題——生、死、後代的教育。
當時我為母親申請了移民,後又入了籍,她當澳洲公民沒幾年時間就查出癌症,6個月之後去世了,但我覺得這一切都值得。
母親死得很有尊嚴。她住在單獨的一間病房裡,有護士24小時照顧著,中間有幾次在OliviaNewton John Cancer Center接受實驗性療法。最後臨終關懷時,也非常照顧她,幫她處理一切不適。
她受著最好的醫療照顧,儘管一開始就知道沒救了。而且這一切都是免費的,我們沒有掏一分錢。
生孩子,這又是一個話題,我可以寫幾千字政府福利,醫療以及各方面的內容。但沒必要,你大概也猜得到。
然後是教育,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上幼兒園。從小和黑人白人拉丁美洲印度等各個國家地區的孩子在一起。
澳洲幼兒園的教育著重於開發孩子的興趣,讓他們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而不是逼迫著他們服從。
我女兒很會照顧人,幫我拿拖鞋,回家和離家時都會給我一個擁抱和kiss,我不認為這是DNA決定的,這都是學校的教育方式使然。
【03】
留在澳洲,因為已經習慣,但是如果你對澳洲抱有完美國度的設想,無法接納它的任何缺點,那我勸你不要輕易選擇移民這裡。
但我並不是對澳洲毫無怨言,這邊的政客傻逼,奢侈車稅高昂,內需低導致創業風險大。人口少,意味著商業機會比較少。即使你在澳洲做成全國某行業巨頭,全國市場佔有量第一,按照人口一推算,在中國也就差不多是一個上海某行業領頭羊而已。
現在國際經濟比較通行,大家可以接受一個東西在中國便宜點,在澳洲貴一點,這種國際價差可以存在,但是非常有限,規模效應決定了你的成功與否,在澳洲,你拼十年可能也做不到淘寶爆款一個月的量。
所以經商?我覺得正經途徑,除了房地產等大投入大手筆的東西以及財經之類的·····做合法生意你沒法獲得和國內類似的機會。也因為如此,很多品牌,根本不在乎澳洲,很多企業,也不在乎澳洲。
缺乏廉價勞動力。這其實是缺點也是優點,你如果習慣了送貨上門,幫你安裝、全方位服務······在這裡你會崩潰的,另一方面,你如果會給別人做這些事情,也是有的賺。
你可能要習慣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做,小到通廁所、做飯、割草,大到裝修房子····反正吧,跟人有關的服務都非常貴。
你如果不是一個什麼事情都自己來的人,那就要學會:等待,畢竟澳洲什麼都要預約。
其他像碳稅、網絡緩慢,沒有核心經濟導致匯率變化極大。很多東西你看到了很喜歡,買的時候會發現澳洲沒有,需要網購,花在國際運費上的錢如果都能省掉,十幾年下來估計是一輛車的錢。
反正可以吐槽的地方很多·······
但綜合起來,我認為澳洲是一個比起許多國家來講,更適合人生活的地方。
1.不管將生即死、年少年老、男女、種族、性向、收入還是行業,沒什麼事情是絕對公平的,但是在這裡你受到的尊重,會比世界上絕大國家要公平的多。
2. 人均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公共設施資源,這些資源在澳洲多很多,應該是地廣人稀的好處吧。
3. 自由,不是美國那種口號,而是我們想說什麼,只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不需要考慮政治正確。從言論延伸出去,這裡的自由,只有你到了其它地方才會意識到有多珍貴。
【04】
至於很多人關心的澳大利亞華人的待遇問題,我倒可以說說自己的感受。
澳洲是不是排華?
我個人而言,最近12年裡遊走於澳洲各處,我沒遇到過任何種族歧視的問題。
但是有沒有種族歧視?肯定是有的,你在網上搜一下,類似於:「我在澳洲XX年了我從來沒遇到什麼歧視!」這種標題的新聞肯定很少見,更多的是「澳洲華人留學生在XXX遭到XXXXX」。
我沒有具體數據來告訴你遇到這些事情的概率是多大。我唯一有的數據是,普通話現在已經是澳洲第二大語言。
2017年人口普查,澳洲49%的的人口出生於海外,所以你看到兩個人中有一個就是別的國家來的。其中最近幾年最大的移民來源就是印度和中國。儘管每年都在收緊,但是在澳洲的中國人和印度人以及整體移民數量卻在逐年增加。
在2017年的時候澳洲的華人總數已經超過了總人口的5%,而且大部分人口聚集在墨爾本和雪梨,所以在很多區裡你只看得到華人。
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不是說有歧視就是100%的人都歧視,不是說我十幾年沒經歷過,就是100%歧視不存在。
這個世界是存在中間色調的。
你如果想找一個國家歧視華人的新聞,我相信你有充足的彈藥攻擊任何國家。有100多萬(並且還在飛速增長的)中國大陸移民在澳洲生活著,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概括在澳洲關於種族歧視方面的體驗,新聞上即使有,但那也不是澳大利亞的全貌。
還有,只要是把話說死的人,都是以偏概全的。
試問,誰敢保證,來到澳洲後,對待各個民族,包括自己國家不同區域的同胞都一視同仁,100%公平?
在一個基本上只有中國人的地方都有地圖炮,在一個49%的人口都是由不同國家的組成的國度,你指望大家一看到中國人就跪下來拜一下嗎?
有很多事情用常識就可以判斷,但是常識往往稀缺。
但是這個世界,沒有完美無缺的滿分國家,最主要的是你看重的是什麼!
作者:傲世螃蟹
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