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多媒體時代,黨報黨刊記者要不負使命,堅守權威性和公信力,堅持求真不動搖,堅持求新吸引人,堅持求深感動人,堅持正確的導向鼓舞人,為社會和公眾營造良好的形象,當好新聞的碼頭。本文重在探討多媒體時代網絡假消息對黨報的影響,同時揭示黨報記者應當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媒介素養。
關鍵詞:黨報黨刊;記者;責任感
「半小時全省知道,一小時全國知道,兩小時全世界知道。」這是一位省級領導對網絡媒體的認知。微博等網絡新媒體的興起,給社會注入了強大活力,也給傳統媒體(報紙、電臺、電視臺)帶來了競爭和壓力。但網絡媒體假新聞的頻頻出現,還有一些網絡媒體打著監督的晃子,行謀利益之實,使媒體的公信力和社會責任感大打折扣,引發了社會公眾對記者隊伍的「信任危機」,甚至敗壞了記者的公眾形象。網絡假新聞的泛濫對黨報有一定的衝擊,黨報也頻頻「中招」。
一、「中招」創新高
網絡媒體傳播速度快,開放程度高,無國界,想說就說,讓人人都成為「記者」,擁有「麥克風」,話語權得到更大舒展。特別是在社會監督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網絡媒體傳播自由、簡單、多樣化(如手機簡訊、個人微信、博客、網站、論壇、聊天室等)的特點,為別有用心的個人或機構通過網際網路散布謠言提供了方便。人們己發現,現在,網絡謠言達到「高明」程度有兩大特點:一是在製作環節,網絡謠言炮製者採用新聞報導的手法,在形式上力求「逼真」,甚至盜用媒體的名義;二是在傳播環節,令網絡媒體乃至傳統新聞媒體「中招」,通過它們具有權威性、公信力的傳播平臺以新聞形態進行再傳播,以證實其「可信度」。如香港《大公報》2013年4月18日刊出一篇題為《北京「的哥」:習近平總書記坐上了我的車》的文章,講述了「北京的哥」郭立新在3月1日的「奇遇」:「微服私訪」的習近平與一名隨從坐上了他的計程車,郭立新在「全然不知」對方身份的情況下,談到了北京的汙染、自己的收入、中央政策和地方執行等問題,最後還得到習近平親手書寫的「一帆風順」墨跡。這一報導立刻被新華社與《合肥晚報》《廈門晚報》《溫州晚報》《紐約時報》等中外媒體轉載,被各大網站放在顯要的置頂位置,引起廣大網民熱議。但次日風向突變,該報導演變成一篇「假新聞」的鬧劇。在官方新華網指相關報導為虛假新聞後,各大網站紛紛刪去文章。這篇假消息堪稱假新聞之最,一是它選擇的報導對象職務高,多年少見;二是選擇的時機比較敏感,當時正是新一屆中央領導班子上任不久,國內外關注程度高;三是國家主流媒體「中招」,經網絡媒體再傳播,影響大;四是利用人們良好的期望愚弄了民眾。
還有一篇著名的假新聞《錢被風颳跑以後》,記述了一位老大爺手中的錢被大風颳跑,路人撿到後一一送回的故事。最早刊於1980年2月9日《吉林日報》,1980年2月23日被《人民日報》刊登,並被評為當年度全國好新聞。2003年還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編選進小學四年級語文課本,作為經典寫作教材,最後被發現又刪除。這樣的假消息、假新聞如果任其泛濫,黨報黨刊的公信力將大大下降,國家、政府的公信力也將大大下降。有關專家認為,防止假新聞要從長遠計,應對當代和歷史負責,不讓假新聞溜進歷史,擾亂歷史。
二、「中招」心態分析
網絡假消息是導致傳統媒體、黨報黨刊假新聞增多的主要原因。認真分析,網絡媒體假消息有這樣幾種來源:
1.娛樂心態,推波助瀾。一些人以娛樂心態參與其中,推波助瀾;有的人藉機編造、散布謠言,詐騙斂財,擾亂社會治安秩序。如,2012年12月上中旬,一股「世界末日」等謠言在網上迅速傳開。一些人以娛樂心態參與其中,加入到散播「末日說」的隊伍。福建晉江抓獲的34名發傳單宣揚「世界末日」言論人員,其中30名為中年婦女;2.道聽途說,以訛傳訛。如,虎年春節期間,山西省的晉中、太原、呂梁、長治、晉城、陽泉等地區,到處都是地震將發的議論,致使上萬山西人離家,躲避在廣場、公園等地,夜不歸宿,甚至開車逃往外鄉。這一切,都源於一個網上謠言。事後,山西警方將最早散播謠言的造謠者抓獲;3.無中生有,吸引眼球。如,最近雲南有一批犯罪分子來到河南作案,請互相轉告,不要獨自一人去玉米地附近!至今三莊鄉還有一個受害婦女沒有找到下落!切記!切記!」在當地引起社會恐慌。後被查處才真相大白,系作案者為增加個人博客的點擊率所為;4.掩人耳目,逃避監督。一些網上舉報的貪汙腐敗分子,違規提拔的幹部,開始有的也用「沒有問題」、「程序合法」等搪塞,最後當事人有的被查處,有的被撤職、免職,這些假新聞都大大傷害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如,2012年12月,《財經》副主編羅昌平實名舉報劉鐵男,曾得到國家能源局火速回應:上述消息純屬污衊造謠。時隔幾個月,2013年 5月12日,新華網報導:「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劉鐵男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的消息。從一開始的「純屬造謠」,到後來的「嚴重違紀」,「謠言」成「真言」,網絡媒體自打臉面,新聞發言人讓公權蒙羞,引發輿論反思;5.政治陰謀,歪曲真相。一些國外、境外敵對、邪惡勢力,亡我之心不死,如今又利用網際網路大搞網絡大戰、黑客大戰,千方百計進行滲透,傳播虛假信息、製造謠言,企圖演變和顛覆中國。
深究細慮,黨報黨刊「中招」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四點:一是追名逐利造假。一些個人(包括媒體從業人員和其他社會人員)或團體以通過媒體實現其追名逐利之目的,沒有新聞就炮製新聞;或誇大其詞,在客觀事實上「添油加醋」,以凸顯其「新聞性」,以求稿件見諸於媒體或上重要版面;二是求真意識缺失。隨著媒體競爭的日益激烈,一些媒體一味追求轟動效應,增加吸引力,求快、求新、求奇,或追求所謂的獨家報導,不認真核實,讓假新聞出籠;三是防範不足。一些記者或通訊員追求報導可讀性,情節感,淡化新聞真實性原則,搞移花接木,造成報導失真或失實;四是管理滯後,由於網絡媒體在技術層面顯現出信息來源的「無根性」以及「自由發布人」群起的特殊性等特點,傳統媒體的出現管理滯後、缺失等「不適應」症狀,使假新聞出現的渠道和可能性大為增加。
三、防「招」策略
江澤民同志曾在視察人民日報時指出:「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這一精闢論斷深刻指出了黨報黨刊工作者所擔負的重大責任和歷史使命。我們黨成立以來的經驗教訓也充分證明了這一論斷的真理性。
在多媒體時代,虛假新聞防不勝防,黨報黨刊要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公共空間意識和消費者權益意識,通過技術間接控制等途徑規範新聞傳播,強化對有害性傳播行為的監督和遏制,營造正本清源、風清氣正的新聞源。對黨報黨刊新聞工作者來說,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教育和管理:
1.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加強新聞工作者的道德素質及其新聞專業素養的教育是杜絕假新聞的關鍵因素。要堅持用「三嚴三實」要求教育編輯記者,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牢記新聞工作服務宗旨,恪守新聞職業道德,堅持實事求是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工作作風,堅持唯物主義辯證法,始終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防止急於求成,防止片面性,營造以求真為榮、以造假為恥的氛圍,全力打造講黨性、重品行、做表率的黨報黨刊編輯記者隊伍,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
2.拓展新媒體技術訓練。新媒體大勢已然。黨報黨刊新聞工作者既要適應並敢於同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新媒體同臺競爭,更要增強社會責任感,學習掌握新媒體運用傳播技能和途徑,爭做複合型、全能型新聞工作者,努力走在新時代前列,築好新聞碼頭,樹立黨報黨刊記者良好的新聞工作者形象。
3.發揮主流媒體導向作用。事實證明,黨報、黨刊、黨網等主流媒體的假新聞明顯少於非主流媒體。一旦出現假新聞,受眾一般會首先從黨報、黨刊、黨網上尋找正確答案。因此,主流媒體的真實性和可靠度越高,非主流媒體的假新聞毒害就越低,甚至完全失去市場。面對新時期、新階段、新形勢、新任務,黨報黨刊及其工作者任重道遠,慢不得,急不得,要強化主流媒體在大眾傳播中的主渠道作用,發揮對輿論的主導作用、標杆引導作用,規範新聞傳播途徑,淨化網絡信息傳播環境。
4.對造假者加大懲處力度。目前,假新聞被揭露後,除了遭到輿論譴責外,對於造假者,一般處理辦法是扣發或追回稿酬、在媒體曝光、暫時封殺其「作品」,造成嚴重後果的吊銷幾年記者證,這種束之過軟的監督和懲戒機制,無法從根本上杜絕假新聞。因為作假者換個馬甲還會混跡於新聞業內。杜絕虛假新聞,既要新聞工作者自律,媒體職業道德和新聞行業從業規範的約束,同時也需要他律,即新聞法規,通過新聞立法,加在懲處力度,遏制假新聞製造者,讓其付出慘痛代價,從而不敢、不能、不願作假。
5.建立新聞批評體系。由記協發起組織獨立的新聞批評機構,由新聞專業人士和社會愛好者等擔負監督媒體的責任,受理群眾對新聞工作的意見,如關於新聞報導不公正或是有造假新聞或其他毛病等。定期把發現的情況公布於眾,能激起公眾對有關編輯記者或媒體進行譴責,促其完善制度,加強監督檢查,對遏制虛假報導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常聰.虛假新聞報導的成因與危害[J].新聞傳播,2007(10).
[2] 趙世慶.網絡時代防止假新聞淺議[J].新聞界,2010(1).
[3] 湯嘉琛.警惕「先闢謠後落馬」損傷政府公信[N].晶報,2013-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