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是六院左膀右臂的六所

2020-12-11 中國航空新聞網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是中國航空工業最先籌建的第一批科研機構,按中蘇協議,被列為「一五計劃」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建設項目之一。1961年6月完成移交國防部第六研究院,作為航空材料研究的總冶金師單位,代號為六院第六研究所。所址在北京,又是航空工業的基礎技術研究單位,中央領導關注多,支撐六院活動多,與九所一左一右,可謂「六院的左膀右臂」。

上世紀五十年代,鑑於航空產品試製生產中原材料方面的技術問題較多,1955年4月,航空工業局就決定先籌建航空材料研究所, 5月定名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六研究所。1956年初任命魏祖冶為主任(所長),馬全生任副主任兼黨總支書記(後來劉子英為政委),韓彬、榮科任副主任主管技術工作,陳克為副政委。1955年7~9蘇聯材料專家陸續來華協助籌建。1956年5月26日,在北京西城區東黃城根下的北京工業學院舊址舉行成立大會,1957年春在北京西郊冷泉村兵器工業綜合研究所(二機部四所)原址建所。  

(二機部六所首任主任魏祖冶)

解放初,冷泉村附近是一塊雜草叢生,野獸出沒的亂墳崗子。1951年,為建設我國國防工業,一支建設大軍在這裡安營紮寨,開始了常規武器研究所(重工業部第四研究所)的建設,到1956年這裡已建成可容納1400餘人,擁有國防工業一流各種設備及生活設施齊全的常規武器科研基地。為了國防事業的發展,航空材料科研的需要,二機部黨組決定將四所撤銷,將四所科研人員和其他各類人員分散調整到各有關研究所,加強他們的力量。同時將四所的科技幹部200人,技術工人200人,設備200多臺(件)留給六所,又從其他所的相關專業向六所補充了一批缺項的專業人員。到1957年10月,全所職工已達742人,其中工程師32人,技術員224人,助理技術員163人,在機構確立、專業設置、幹部配備等方面,已有了不俗的起點,為今後航空材料科研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政委劉子英右一)、所長魏祖冶(右二)等與蘇聯專家合影)

1960年底按照軍委文件通知,六所劃歸國防部第六研究院(航空研究院)建制。

(周恩來總理籤發的魏祖冶任命書)

六所的主要任務是研究航空工業使用的國產金屬、非金屬材料的性能、生產和檢驗方法;研究我國氣候條件對航空材料質量的影響及金屬材料熱加工工藝。集中了一批國內知名的專家,如顏鳴皋、榮科、範棠、沈嗣唐等,以後自己又培養曹春曉院士、趙振業院士、陳祥寶院士等一批專家,技術實力雄厚。曾試製成功當時我國飛機製造所需絕大部分變形鋁合金,掌握製造航空發動機的耐熱合金鋼、鎳鉻合金結構鋼和渦輪盤等高溫材料的加工工藝,進行了大量國產材料的復驗工作。

(原六所技術副所長、六院副總工程師、材料專家榮科)

中蘇關係的惡化,蘇聯有意不執行航空零配件供貨合同的情況日趨嚴重。中央決定在全國範圍內組織力量,全面解決航空材料和成件立足國內供應問題。

(1962年09月05日聶榮臻元帥視察航材院,提出航空材料研究要走在設計和生產的前面攝)

1963年,由六所牽頭,組成了全國性的航空材料專業組,跨系統、跨行業集中了各方面的知名專家20餘人,由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所長李燻任組長,鋼鐵研究院、化工部、北航和六所所長魏祖冶及副所長榮科等一批專家任副組長,負責研究制訂《航空材料科學研究十年規劃》,組織預先研究,促進科研成果的應用,解決新機試製、生產中提出的材料問題。為了試製殲6等機種用的8種高溫合金,冶金部在撫順、齊齊哈爾、大冶、上海和重慶鋼廠建立了真空冶煉爐和電渣重熔爐,加緊了甘肅鎳礦的建設,改造了負責金屬鎳元素提純的上海冶煉廠,以解決鎳的供應;為攻克技術難關,由冶金部鋼鐵司司長劉伯羅掛帥,組成由鋼鐵研究院、三機部四局的領導和六所所長魏祖冶參與的試製協調小組,集中了鋼廠和科研單位、航空發動機製造廠的專家,經過4年多艱苦努力,於1965年把8種高溫合金全部試製成功。

(原六所技術副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材料學家顏鳴皋)  

經過全國協作攻關,到1965年,殲6和直5兩個機型成批生產所需的原材料已全部可在國內解決。建立起門類比較齊全的航空材料科研和生產基地,基本具備了獨立研究和發展新飛機所需航空材料的能力,不僅適應了在產機種的需要,也為隨後投入成批生產的殲7、轟6以至殲8等新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還為飛彈工業所需原材料的解決創造了重要條件。80年代,六所為殲8Ⅱ研製的鈦合金5項大型摸鍛件和20項自由鍛件達到了減重效用。在複合材料應用上,向全面型號應用技術推進。

(六院六所舊大門)

1965年第一次「部院合併」,該所代號為三機部第六研究所。1968年歸屬空軍後,番號為解放軍第621研究所,1973年第二次「部院合併」後代號為三機部第621研究所。1996年5月,中航總決定將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改名為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2016年5月,根據國家航空工業體制調整,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621所)劃歸新成立的中國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管理。

目前,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是國內唯一面向航空,從事航空先進材料應用基礎研究、材料研製與應用技術研究和工程化研究的綜合性科研機構,是國防科技工業領域高水平材料研究發展中心,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和國防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務院最早批准具有多學科碩博士授予權的科研單位,培養產生了4名院士,產生了2500多項科研成果和千餘項專利。現擁有17個領域60多個專業,覆蓋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複合材料,材料製備與工藝,材料性能檢測、表徵與評價,提供標準化、失效分析和材料資料庫等行業服務;擁有7個國家級和10個省部級實驗室及中心,具有完整的材料、工藝、檢測技術體系,致力於先進材料技術的研發和為客戶提供一體化材料解決方案。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新大門和新辦公大樓)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是中國航空工業最先籌建的第一批科研機構,按中蘇協議,被列為「一五計劃」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建設項目之一。1961年6月完成移交國防部第六研究院,作為航空材料研究的總冶金師單位,代號為六院第六研究所。所址在北京,又是航空工業的基礎技術研究單位,中央領導關注多,支撐六院活動多,與九所一左一右,可謂「六院的左膀右臂」。

上世紀五十年代,鑑於航空產品試製生產中原材料方面的技術問題較多,1955年4月,航空工業局就決定先籌建航空材料研究所, 5月定名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六研究所。1956年初任命魏祖冶為主任(所長),馬全生任副主任兼黨總支書記(後來劉子英為政委),韓彬、榮科任副主任主管技術工作,陳克為副政委。1955年7~9蘇聯材料專家陸續來華協助籌建。1956年5月26日,在北京西城區東黃城根下的北京工業學院舊址舉行成立大會,1957年春在北京西郊冷泉村兵器工業綜合研究所(二機部四所)原址建所。  

(二機部六所首任主任魏祖冶)

解放初,冷泉村附近是一塊雜草叢生,野獸出沒的亂墳崗子。1951年,為建設我國國防工業,一支建設大軍在這裡安營紮寨,開始了常規武器研究所(重工業部第四研究所)的建設,到1956年這裡已建成可容納1400餘人,擁有國防工業一流各種設備及生活設施齊全的常規武器科研基地。為了國防事業的發展,航空材料科研的需要,二機部黨組決定將四所撤銷,將四所科研人員和其他各類人員分散調整到各有關研究所,加強他們的力量。同時將四所的科技幹部200人,技術工人200人,設備200多臺(件)留給六所,又從其他所的相關專業向六所補充了一批缺項的專業人員。到1957年10月,全所職工已達742人,其中工程師32人,技術員224人,助理技術員163人,在機構確立、專業設置、幹部配備等方面,已有了不俗的起點,為今後航空材料科研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政委劉子英右一)、所長魏祖冶(右二)等與蘇聯專家合影)

1960年底按照軍委文件通知,六所劃歸國防部第六研究院(航空研究院)建制。

(周恩來總理籤發的魏祖冶任命書)

六所的主要任務是研究航空工業使用的國產金屬、非金屬材料的性能、生產和檢驗方法;研究我國氣候條件對航空材料質量的影響及金屬材料熱加工工藝。集中了一批國內知名的專家,如顏鳴皋、榮科、範棠、沈嗣唐等,以後自己又培養曹春曉院士、趙振業院士、陳祥寶院士等一批專家,技術實力雄厚。曾試製成功當時我國飛機製造所需絕大部分變形鋁合金,掌握製造航空發動機的耐熱合金鋼、鎳鉻合金結構鋼和渦輪盤等高溫材料的加工工藝,進行了大量國產材料的復驗工作。

(原六所技術副所長、六院副總工程師、材料專家榮科)

中蘇關係的惡化,蘇聯有意不執行航空零配件供貨合同的情況日趨嚴重。中央決定在全國範圍內組織力量,全面解決航空材料和成件立足國內供應問題。

(1962年09月05日聶榮臻元帥視察航材院,提出航空材料研究要走在設計和生產的前面攝)

1963年,由六所牽頭,組成了全國性的航空材料專業組,跨系統、跨行業集中了各方面的知名專家20餘人,由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所長李燻任組長,鋼鐵研究院、化工部、北航和六所所長魏祖冶及副所長榮科等一批專家任副組長,負責研究制訂《航空材料科學研究十年規劃》,組織預先研究,促進科研成果的應用,解決新機試製、生產中提出的材料問題。為了試製殲6等機種用的8種高溫合金,冶金部在撫順、齊齊哈爾、大冶、上海和重慶鋼廠建立了真空冶煉爐和電渣重熔爐,加緊了甘肅鎳礦的建設,改造了負責金屬鎳元素提純的上海冶煉廠,以解決鎳的供應;為攻克技術難關,由冶金部鋼鐵司司長劉伯羅掛帥,組成由鋼鐵研究院、三機部四局的領導和六所所長魏祖冶參與的試製協調小組,集中了鋼廠和科研單位、航空發動機製造廠的專家,經過4年多艱苦努力,於1965年把8種高溫合金全部試製成功。

(原六所技術副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材料學家顏鳴皋)  

經過全國協作攻關,到1965年,殲6和直5兩個機型成批生產所需的原材料已全部可在國內解決。建立起門類比較齊全的航空材料科研和生產基地,基本具備了獨立研究和發展新飛機所需航空材料的能力,不僅適應了在產機種的需要,也為隨後投入成批生產的殲7、轟6以至殲8等新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還為飛彈工業所需原材料的解決創造了重要條件。80年代,六所為殲8Ⅱ研製的鈦合金5項大型摸鍛件和20項自由鍛件達到了減重效用。在複合材料應用上,向全面型號應用技術推進。

(六院六所舊大門)

1965年第一次「部院合併」,該所代號為三機部第六研究所。1968年歸屬空軍後,番號為解放軍第621研究所,1973年第二次「部院合併」後代號為三機部第621研究所。1996年5月,中航總決定將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改名為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2016年5月,根據國家航空工業體制調整,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621所)劃歸新成立的中國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管理。

目前,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是國內唯一面向航空,從事航空先進材料應用基礎研究、材料研製與應用技術研究和工程化研究的綜合性科研機構,是國防科技工業領域高水平材料研究發展中心,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和國防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務院最早批准具有多學科碩博士授予權的科研單位,培養產生了4名院士,產生了2500多項科研成果和千餘項專利。現擁有17個領域60多個專業,覆蓋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複合材料,材料製備與工藝,材料性能檢測、表徵與評價,提供標準化、失效分析和材料資料庫等行業服務;擁有7個國家級和10個省部級實驗室及中心,具有完整的材料、工藝、檢測技術體系,致力於先進材料技術的研發和為客戶提供一體化材料解決方案。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新大門和新辦公大樓)

相關焦點

  • 解放軍六院成立的611所——第二殲擊機設計研究所
    第二殲擊機設計研究所是中國解放軍第六研究院按照中央軍委和國防科委批覆,於1968年3月20日發布命令,組建8個新的研究所之一,當時的代號是第602研究所。1969年8月,航空工業領導小組召開的「8.25」會議決定,將602所併入代號604的直升機設計研究所,代號602所。
  • 631所——航空計算技術研究所
    :根據國防科委(69)科軍字第365號文批覆,西北計算技術研究所劃歸六院。經空軍黨委批准由六院正式接收。經總參謀部批准,名稱為「航空計算技術研究所」,代號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31研究所」,番號稱「中國人民解放軍0803部隊」。1979年,周俊任所長,楊俊任黨委書記,王士珍任技術副所長。此後,由於科研任務的增加,所的名稱曾改為機載計算機設計研究所,但仍承擔航空計算技術的研究和院內外的各項計算任務。
  • 71歲菅義偉將出任日本新首相 一直是安倍左膀右臂
    71歲菅義偉將出任日本新首相 一直是安倍左膀右臂當地時間今天15時20分左右,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結果公布。71歲菅義偉將出任日本新首相 一直是安倍左膀右臂在國防和財政掌控上,他也需要更多展示自己的理念。如何體現「菅義偉色彩」,或將成為一項難題。
  • 乾貨||選學校——西航職院航空材料工程學院專業介紹
    (省級重點專業)理化測試與質檢技術(檢測技術及應用)核心課程:材料工程基礎、熱加工工藝及其缺陷、磁粉檢測、渦流檢測、滲透檢測、射線檢測、超聲檢測、失效分析、金屬機械性能測試技術、化學分析、金相分析、公差與測量技術、無損檢測新技術、檢測的質量控制與認證。
  • 中國航空研究院航空材料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胡達佛
    中國航空研究院航空材料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胡達佛 2019-04-07 09: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肖程波
    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高溫合金材料研究所副所長肖程波新浪財經訊 「2019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今日在濟南舉行,論壇由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主辦,山東省人民政府協辦,濟南市人民政府承辦,主題是「新使命、新動能、新突破:大變局中的大企業發展」。
  • 北京航空精密機械研究所2018年招生簡章
    北京航空精密機械研究所(單位簡稱:中航工業精密所,又名:三○三所)始建於1961年,系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技術基礎研究院所屬的製造技術研究所,位於北京市豐臺區南苑東路5號。本所主要承擔精密製造和精密檢測技術及其設備的研製和開發。本研究所佔地面積約14萬平方米,現有職工530餘人,其中研究員、高級工程師100餘人。
  • 航空醫學研究所與東航北京開展空勤人員健康交流
    為了加強對空勤人員的健康指導,進一步關愛空勤人員身心健康,5 月21 日,受東航北京分公司的邀請,中國 民用航空醫學研究所副所長祁妍敏率 專家精英團隊一行11 人來到東航北京分公司空勤人員辦公樓,重點圍繞航空人員心理健康、航空運行環境、日常安全用藥、毒品和疫情預防等方面內容,與分公司空勤人員和航醫進行了長達兩個多小時的溝通交流
  • 中航工業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來高新區考察
    中航工業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來高新區考察 恢復窄屏 發布時間:2014-06-12 11:03:24
  • 國防七子已經介紹了六所,今天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這七所院校分別是位於哈爾濱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位於北京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位於南京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位於西安的西北工業大學。以前的文章介紹了其中了六所院校,有興趣的可以點擊文末的連結翻看。今天我們來介紹這七所中的最後一所院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只是要求張小平回來走脫密程序 傳聞失實
    的文章引發網友熱議,文章稱,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副主任設計師張小平在今年上半年離職跳槽去了一家名為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北京藍箭)的公司。該公號文章稱,「據爆料,張小平的待遇是12萬一年,跳槽後加入了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年薪直接達到百萬」。
  • 航天五院、洛陽船舶材料研究所等多所研究院接收研究生調劑
    小旋風今天為大家準備了10所研究院所的調劑信息,一些好的研究院擁有的師資力量與科研條件還是比較不錯的,能夠在研究所裡讀研並不比在211院校讀研究生要差;而且大部分研究所在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學費全免,每月還有不錯的生活補貼,部分研究所還有從研究所畢業後可以留所工作的政策;對於不想在讀研期間給家裡增加負擔的同學可以選擇在研究所讀研究生。
  • 西安交大成立航空發動機研究所—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航空發動機研究所正式成立。
  • 雄關漫道——訪巴中市首位清華大學生、北京航空研究所嶽中第教授
    儘管那時上清華正是我國三年特大自然災害時期,再加上由於家庭貧寒,離家後所自備的衣服十分單薄,無法抵禦北京的寒冬。當我正為這事犯愁時,學校很快為我們補助了棉衣、棉褲,床上被褥等。學校還幫助為我辦了最高助學金,每月補助12元5角夥食費,4元的零用錢。面對如此大的幫助和關懷,使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祖國的溫暖,在我年輕的心靈深處播下了感恩的種子。」
  • 2019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博士後招收公告【招7人】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地處風景秀麗的北京西山腳下,位於中關村高新技術園區發展區內,依山傍水,景色怡人!作為中國面向航空的綜合性材料研究機構和的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之一,我院主要從事飛機、發動機和直升機用先進材料、工藝、檢測評價技術研究,具有高性能材料的小批量生產和高難度重要部件的研製與開發能力,承擔著大量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和軍民兩用技術研發項目。
  • 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訪問金屬所
    12月17日至18日,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NIMS)榮譽退休副所長、世界材料研究所論壇(WMRIF)秘書長M. Kitagawa博士和NIMS國際事務辦公室負責人M.Takemura先生訪問了中科院金屬研究所。
  • 中國航空研究院630研究所
    中國航空研究院601所2010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中國航空研究院601所(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成立於1961年,是新中國組建最早的飛機設計研究所,主要從事殲擊機總體設計研究及其改進改型工作,由該所自行設計的第一架高空高速殲擊機書寫了共和國航空史上輝煌的一頁
  • 航天科技六院北京11所籤訂雙楔式閘閥億元大單
    更多閥門資訊,關注「天下閥商」微信公眾號:txfs2015近日,航天科技集團六院北京11所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傳來喜訊,該所特種閥事業部與中國軟包裝集團某丙烷脫氫項目成功籤訂雙楔式閘閥和柱塞閥產品合同,合同金額達1.44
  • 2021考研: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碩士生招生簡章
    3、報考我院且在北京參加初試的考生,必須滿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報考點的報名條件(一般為北京高校應屆本科畢業生和常住戶口在北京的往屆本科畢業生)並選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報名點報名,必須通過網上支付形式繳納報考費。
  • 北大六院原綜合三科主任張大榮任怡寧醫院院長
    2016年4月11日,健康界從溫州康寧醫院股份有限公司公共關係總監張錫林處獲悉,北大六院原綜合三科主任、我國治療「厭食症」首批頂級專家張大榮教授正式擔任北京怡寧醫院院長一職。據悉,北京怡寧醫院是溫州康寧醫院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創辦的高端心理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張錫林表示,正式任命於今年3月12日起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