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覺得一個植物好,一般都會把:生長快、花期長、易養護、病蟲害少等特點,作為主要的評價標準。
但是世上萬事萬物都是禍福相依的,每個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很多事情都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存在。
我們看事情需要全面,需要有辯證法思維,只單方面注意某一點或者是某幾點,而忽視全局,很多時候會出現單點影響全局的局面。
在植物應用中,更要做到這一點,這也是很多做植物相關的工作者,在對植物的生態習性和生理現象越是了解之後,應用植物會越來越謹慎。
在第一次看到蟛蜞菊的時候,你可能會對看上去「人畜無害」的小黃花所吸引。在一片翠綠或者是深綠的植被上,竄出一朵朵小黃花,雖然不是驚豔的類型,卻足以吸引人的目光。
可當你看到南美蟛蜞菊的次數多了,或者是自己種植過之後,你會對它產生牴觸甚至是恐懼。因此你會發現,南美蟛蜞菊的生長速度實在是太快了,而且在它生長的地方,基本上看不到有其它的植物生長。
很多人覺得某一種植物成片生長很好,沒有雜草,易養護,而且還能做花海。但花海是人為的,蟛蜞菊是自己迅速擴張成一片的,它能抑制其它的植物生長,一是它生長速度快,植株匍匐莖和葉片密集,覆蓋度非常高,其它雜草的種子很難發芽生長。
在南美蟛蜞菊叢裡面,看不到其它的植物,還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因為它具有很強的化感作用(化感作用名詞解釋,參見前面的文章,馬纓丹(五色梅):想說愛你不容易)。
而且南美蟛蜞菊它也不適合做花海,第一是太矮了,形成不了震撼的景觀效果,第二是它花小,且比較分散,不能集中成景。
當某一植物有絕對優勢生長於某一地方,且抑制其它植物生長時,會導致植物單一,植物多樣性被限制,植物群落和生態系統被破壞。
菊科蟛蜞菊屬的南美蟛蜞菊(Sphagneticola trilobata (Linnaeus) Pruski),俗名:穿地龍、地錦花、三裂葉蟛蜞菊。原產於熱帶美洲,在20世紀70年代作為地被植物引入我國。
由於南美蟛蜞菊以無性繁殖為主,生長速度極快,依靠匍匐莖不斷佔領新的空間,節節生根並在節上產生新的植株而蔓延擴散,迅速生長成片,侵佔草地、溼地甚至是農田。根系太多,生長能力太強,難以根除,且現在在我國部分地方有逸生現象。
(名詞解釋:逸生:是指外來植物,通過自然選擇適應當地的環境,在野外形成自我更新。)
南美蟛蜞菊已被列為「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種外來入侵生物」之一。
雖然南美蟛蜞菊已進入這個名單,可因為它不擇土壤,適應能力強,生長速度快,能迅速復綠和形成景觀,在園林上,還是有人在應用它。但在園林應用南美蟛蜞菊時,雖然前期節約時間和成本,可給後期養護和控制它生長,造成了很大的工作量。
南美蟛蜞菊在常規地帶雖然限制植物群落,影響生態平衡,可憑藉它生長速度極快,抗逆性極強的特點,在生態修複方面大放異彩。
在礦山、巖石邊坡、重金屬超標區域、垃圾填埋場等一般沒有植物生存的地方,南美蟛蜞菊憑藉它極強的生存能力,在上面能夠安然生長。它根系防止水土流失,密集的葉片可以減少地面徑流,植株能吸附累積有汙染源的土壤,改善土質。
植物在不同地方,用不同的方式種植,能夠得到完全不一樣的效果,因此在應用它之前,一定要全面地了解它,不要盲目引種應用。
如果您真非常喜歡南美蟛蜞菊,我建議您在庭院種植種植時,儘量將它種植在容器內,不要地栽,防止它爬的庭院裡到處都是,也一定記得要及時修剪,剪下來的枝條用塑膠袋裝著,以防將它扔出去時,它黏土就長,造成生態問題。
如果將南美蟛蜞菊種植在陽臺觀賞,建議用懸掛的方式,讓它植株下垂,形成景觀,那一朵朵小黃花在空中搖曳,確實是不錯的景觀,修剪的枝條,也需要用塑膠袋裝上。
環境問題,是關係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的,愛護環境即是責任,也是公德心。
(閱讀者,您好!我是植物君柏心,一個植物行業從業者,閒暇時做一些植物種植經驗分享、植物景觀配置介紹和植物科普,如果您喜歡的話,麻煩您動動手點個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