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鏢》是美國「一代歌后」惠特妮·休斯頓初登銀幕的處女作。這部問世於1992年的電影,甫一上映便以跨種族、跨階級的愛情引發熱議,並以4.1億美元的成績奪得當年度全球票房亞軍。
然而,惠特妮本人的經歷比這部電影還要傳奇。2012年2月,因藥物過量導致心臟病發,惠特妮在好萊塢比弗利山莊希爾頓酒店溺水身亡,年僅48歲。
惠特妮意外辭世,舉世震驚。為緬懷這位樂壇天后,2012年12月,英國倫敦阿德爾菲劇院將《保鏢》搬上了音樂劇舞臺。
6月30日晚,音樂劇《保鏢》首度踏足中國,在上海文化廣場拉開了中國13城近5個月的巡演序幕。
該劇製作人大衛·伊恩強調,正在中國巡演的《保鏢》不管是演員陣容還是舞美設計,和倫敦西區版如出一轍,並未為中國觀眾做特別的設計,「你在倫敦西區看是什麼樣,在中國就是什麼樣。」
談及為何搬演《保鏢》,伊恩說,「這部電影既有浪漫元素,又有驚悚成分,女主角蕾切爾是位超級巨星,性格迷人又獨立,都是極好的音樂劇素材。」
相較於電影,伊恩介紹,音樂劇最大的區別在於,電影裡只有五六首歌曲,但這些歌不足以撐起一部音樂劇,為此,製作團隊從惠特尼的金曲裡挑了一批新曲加進去,部分用於女主角蕾切爾的演唱會,部分用於表現她紛繁複雜的心情。最終,劇中歌曲共計34首,將電影改編與致敬融為一體,如何讓這些歌曲融合得恰到好處,是他們改編過程中面臨的最大難題。
除此之外,要為蕾切爾找到一個合適的扮演者,難度也不小。
伊恩這樣列出了條件,「她必須有非常好的嗓音條件,劇中的歌曲耳熟能詳,如果唱得比原唱差,這部音樂劇就毀了;另外,大家對劇情很熟悉,演員的表演如果不過關,也會影響到劇的質量;再者,這一角色有不少舞蹈成分,演員還要會跳舞。唱功、表演、舞蹈,她對演員的要求是三合一的。」
在上述三點上,英國黑人女演員卡羅爾·斯坦內特都符合了製作方對蕾切爾的想像。
在她特鏗鏘豪邁的歌聲中,惠特妮仿佛在舞臺上「復活」了。不管是音色、聲線還是氣息的使用,卡羅爾都極為貼近惠特尼本人。
早在1992年電影上映時,卡羅爾便看過了《保鏢》,但她真正與音樂劇《保鏢》結緣,是在2014年。
卡羅爾回憶,當年面試時,她一口氣唱了《I Will Always Love You》《I Have Nothing》《I'm Every Woman》三首惠特尼最有代表性的歌曲,很順利地拿到了製作方的錄取通知。
人盡皆知的電影、耳熟能詳的歌曲、歌后惠特尼,都為這部音樂劇累積了高知名度和高關注度,然而接到這個角色時,卡羅爾笑說,她沒什麼壓力,只是把它當作一種榮耀,「我不怕被比較,只想展現自己對這個角色的理解。」
「音樂劇基於電影改編,但還是加入了很多新元素,比如舞美、原創的歌曲和舞蹈,這是兩個獨立的藝術作品。」卡羅爾這樣比較音樂劇和電影的不同。
那麼多場演下來,如何保持對這個角色的熱情?卡羅爾解釋,自己已經在音樂劇產業裡歷練了11年,每周幾乎都有8場演出,演出對她來說最日常不過的工作,但對走進劇場的觀眾來說,這很可能是他們第一次觀劇體驗,「我希望帶給觀眾全新的體驗,永遠把觀眾放在第一位——這根弦會一直繃在我的腦海裡,不會因為唱了很多遍就隨便唱唱。」
至於如何演出新鮮感,她笑說,「我會把自己每天的情緒投入到角色中,可能某天我心情不好,當天的蕾切爾就比較生氣,某天我很累,蕾切爾就比較疲倦。角色也是演員的一種外延。」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閃耀的舞美,劇中多達400套的服飾也讓人目不暇接。不少人感慨,蕾切爾的換裝速度就像「變魔法」。單是上半場,她就要換12套衣服,好在衣服上設計了一些小機關,她最快的一套換裝時間只要15-20秒,速度堪比F1賽車換輪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