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教育、80年代教育與現在教育之比較

2020-09-10 漂泊遊士

我說的70年代教育是指文革十年的教育,是小學5年、初中2年、高中2年的基礎教育。70年代農村有大量的民辦教師、城市有少數代課教師,這些教師的學歷不是初中畢業就是高中畢業,而且不是最優秀的畢業生,都是一些與領導幹部有關係的畢業生,總體水平是相當差的。70年代小學和初中的公辦教師都是中專師範畢業的,沒有大學畢業的;一部分是文革前的師範生,總體水平相對高一點;一部分是文革中的工農兵學員,總體水平也是相當差的。70年代的高中教師大部分是文革前的初中教師,水平還是可以的。總之,70年代的教師水平是很差的。

70年代使用的教材是省編教材,都是非常簡單的。小學就是四則運算和常用字、詞教學,根本沒有現在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中學就是講一些基本原理,課後有少量的練習都是原理的直接應用,根本沒有一點難度。由於教材太簡單了,這麼差的教師也能應對自如,家長對學校的教育也是沒有任何意見的。

70年代這麼簡單的教育是不是就培養不出國家建設所需的人才呢?也不是。基礎教育在70年代完成,恢復高考後考上大學的也不在少數,這些人走上工作崗位之後不比任何時代的大學畢業生差。這就充分說明中小學教育學得過多、過難對專業人才的培養沒有好處。

80年代恢復了高考、中考,教材也統一使用了部編教材 。但小學教材還是比較簡單的,與70年代的相差不大;所以小學生的課業負擔還是不重的,與現在是沒法比的。

為適應中考、高考的需要,中學教材的難度就增加了不少。但那時大學和中專的升學率都很低,為應對這種情況各地都創辦了重點校,每個縣都有一所重點高中、幾所重點初中,非重點校的大多也創辦了重點班。沒有進入重點校或重點班的學生高考、中考絕對是沒有希望的,學生和家長都是很明白的,繼續讀下去也就是混個畢業,什麼課業負擔、補課就都不存了。

80年代能進行重點校或重點班學生的課業負擔還是比較重的,與現在的優等生基本相當,比現在的中等生要輕很多。因為這些重點校、重點班的教師水平都是比較高的,學生又都是優等生;他(她)的教育和學習都是要講方法、講效率的,而不是死拼時間的;所以他(她)們基本上是不需要補課的,課業負擔也不會太重。只有中等生掌握不了學習方法,才需要死拼時間、才需要補課。而80年代的中等生高考中考是絕對沒有希望的,他(她)們也就放棄學習了。這就是80年代補課不普遍的主要原因。

現在小學課業負擔過重完全是由超前學習、學得太難造成的。我舉一個倒子,我的孫女今年讀小學一年級,數學還只學到2位數加減,在練習中卻出現了乘除的題目。有這麼一道題:「王老師有12元錢,如果買一支鋼筆和2個筆記本錢正好夠,如果買一支鋼筆,還剩6元錢,你知道一個筆記本多少錢?」我的孫女知道一個筆記本3元錢,但算式怎麼排就不知道了,因為還沒有學到除。讓家長把這些問題講明白也很困難,搞得家長很頭痛。像這樣亂七八糟的超前教育有很多,這些超前教育有什麼意義?小學教育必須要杜絕超前教育、杜絕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中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有償補課屢禁不止主要是由大學擴招造成的。現在高考升學率全國平均達到80%以上、多個省份達到90%以上,這意味著什麼?這就意味著龐大的中等生和中下生都能考上大學,那些下等生經過努力也還有考上大學的可能。考上大學還不行,還要考上好一點的大學。對這些中等生和中下生來說,高考多考一分都是有意義的。怎樣才能使自己多考一分,那就只能靠補課、靠增加課業負擔。過去這些中等生、中下生別說多考一分,就是多考幾十分甚至上百分也沒有屁用,還是考不上大學,還會去補課嗎?現在的中等生、中下生和一部分的下等生都有補課的需求,這部分人是要佔全體高中生70%以上的,一味地禁止怎麼禁止的了。

現在要大量縮減大學招生是不可能的,要減輕中學生課業負擔就只能在高考怎麼考上做文章。有人提出要降低高考難度,這是不可取的,這是不利於優秀人才選拔的,最終是要禍害國家的。但可以在高考科目、考試範圍和題量上進行調整。

一是把英語必考改為選考。重點大學(全國不超過100所)和與英語有相關的專業(如英語、外交、外貿、海關等專業)英語以150分計入高考總分,本科大學英語以一半分數計入高考總分,專科、高職英語不計入高考總分。這樣,不僅英語補課會大為減少、學生的課業負擔也會大為減輕;同時,國家對英語人才的培養和高端人才的培養絕對不會有任何影響;還能使那些英語差數理化突出的學生也能考上理想的大學、成為優秀的專業人才,這比那些英語成績好但專業知識較為平庸的要好很多。

二是減少高考內容。如果各科的高考內容都要減少1/4,學校就有比較充分的時間教授高考的內容了、就不需要趕進度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肯定會有所減輕、補課的人數也肯定會有所減少。高中少學一點對專業人才的培養是沒有關係的,高中沒有必要學這麼多。70年代的基礎教育有學多少知識,也沒有影響專業人才的培養。

三是減少題量,使學生不必進行速度練習。現在的高考,試題難度不大、題量很大,考生的時間都是不夠用的。所以,高三學生必須要進行速度練習,高三教師都會讓學生做大量的限時訓練,學生的課業負擔就大大增加了。這種速度的提高又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訓練停止了一年半載之後,速度馬上就會慢到原來的水平。如果高考題量減少了,學生就不需要這種速度練習了,課業負擔自然就減輕了。

現在的教育是小學學的太難,中學學得太多,對英語過於注重,高考的難度偏低、題量太大。這些問題不解決,學生的課業負擔是無法減輕的。

相關焦點

  • 法國教育:80年代法國政府解決職業教育問題的對策和辦法
    最後,辦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主要是面向就業,接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就業能力,但仍有不少人畢業後很難找到工作。畢業即失業的學生比例一直在不斷增長。例如,職業高中的畢業生,1973年失業率為11%,80年代初期居然有30%左右女生面臨失業的威脅,失業的威脅加劇了整個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學生的憂慮和不安。
  • 現在的大學生和七十年代前的大學生教育體系是什麼?區別在哪裡?
    現在的大學生和七十年代前的大學生教育體系是什麼?區別在哪裡?沒有深入研究過這個問題,但毋庸置疑,現在的高等教育比改革開放初期已經進步太多了,即便是比2000年左右也是進步明顯。題目裡說的70年代前比較奇怪,因為大家都知道文 革後恢復高考是在77年,再往前就要追溯到建國初期的那10年。
  • 七八十年代的教育不是素質教育,是否就是失敗的教育
    現在,人們已經廣泛意識到大數據精準定位營銷的威力,產業藍圖初現端倪。後來的素質教育叫漸漸向今天的模樣靠攏。在素質教育之前,一直盛行的教育被稱為「填鴨式教育」。現在說誰是「填鴨式教育」,一定是惡毒的攻擊,但當年確實是潮流。那個年代的年輕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語文整天死記硬背。什麼「解詞、正反意詞、句子意思、中心思想、段落意思」。數學呢,一直就是刷題,並且計算一類還佔據相當的地位,整天都在題目的海洋裡遨遊。
  • 為什麼很多人懷念八十年代的教育?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教育,被好多人津津樂道,懷念不已。那是一個樸素的年代,也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年代,在那個年代,家長都在忙著工作、種地、生產,根本不可能像現在的家長,有時間有精力陪伴在孩子身邊,看著孩子寫作業。
  • 【記憶】這些70和80年代瞬間,是否勾起了你的記憶?
    如今的上海已是高樓聳立、人流不息的潮流時尚之都,然而對於上海和上海人來說,過去的那些艱苦但美好的記憶從來不曾從生活中真正離開過,曾經留下的精彩瞬間不僅是一段珍貴的記憶,同時也讓人感慨上海日新月異的發展。
  • 這是一部時代背景在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的電視劇
    這是一部時代背景在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的電視劇,更多時間放在了80年代裡。講一群無所事事只知道一天到晚打架、泡妞、扯淡的年輕人的愛恨情仇、潮起潮落以及換著打炮的故事。就是在70年代,那麼荒誕的年代,它對那非常黑色的幾年幾乎隻字不提,有的就是他們一群大概18歲的哥們之前玩鬧。打架時撩起袖子朝別人喊:我讓你一條腿,我他媽讓你欲哭無淚,誰都別攔我啊,孫子攔我。後來到80年代四人幫粉碎,改革開放,舞臺從首都搬到了廣州。
  • 同學聚會歌曲204首 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統統在這裡了
    適合同學聚會時聽的歌曲一共204首,收集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經典好歌,再也不用發愁同學聚會用哪首歌做背景音樂,更不用發愁去KTV唱哪首歌了。多年不見,無數懷念。、頌歌一曲唱韶山27、草原讚歌28、草原晨曲29、社會主義放光芒30、我是一個兵31、社會主義好32、東方紅70
  • 1970年代加拿大艾伯塔省節育推廣教育與婦女團體的努力
    2019年11月27日下午,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歷史系的博士生卡麗莎·帕頓(Karissa Patton)在上海大學以《從經驗中習得——20世紀70年代的節育推廣教育,經驗知識與婦女團體的努力》為題演講,來自上海大學、復旦大學的眾師生參加了此次講座。此次活動系上海大學馬斯託禁毒政策研究中心高端系列演講之一。
  • 中韓教育政策之比較
    韓國政府並不滿足於這一比例,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初,韓國政府又規定從1991年到2001年,每年按國民生產總值的0.1%增加教育經費。據2001年的數字,韓國私人教育投資佔gdp的比例是2.96%,居世界第一位。公私教育投入相加,佔gdp比例為7.03%,位於丹麥(7.17%)之後,居世界第二位。韓國曾經是比中國還要窮的國家,但是在韓國建國後,教育一直超前發展。
  • 一組彩色照片: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朝鮮
    本文為歷史領域文章,描述的是一組彩色照片: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朝鮮的歷史往事。朝鮮的廣場,宏偉龐大,富於氣氛本文對一組彩色照片: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朝鮮,作出了介紹和評價,以下為具體內容:今天,來到朝鮮的絕大多數遊客,尤其是來自歐美國家的遊客,都是在朝鮮旅遊社導遊的陪同下,前往相關景區觀光旅遊的
  • 【教育思想與理論】王林浩、 沈姍姍丨比較教育理論分析框架的歷史演進及其啟示
    20世紀60年代之後,比較教育理論分析框架的演進呈現出對西方社會學理論發展亦步亦趨的態勢:60年代至70年代早期,以現代化理論為代表的結構功能主義在比較教育研究中取得支配地位;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新馬克思主義及其理論變體逐漸取代了結構功能主義,在比較教育研究中取得主導地位;80年代中期以後,在後現代主義的衝擊下,比較教育研究進入理論多元鼎立的時期。
  • 八十年代寧夏教育行業的老照片,看得人淚眼朦朧......
    銀川一中新老校友歡聚一堂慶祝建校80周年
  • 80年代的中專,相當於現在的什麼文憑?
    因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很多本科學子都在抱怨說羨慕八十年代的大學生,那個年代的大學生不僅威風凜凜,而且還包工作分配,只要考上了大學,那麼真可謂是一輩子就安穩了。但現如今的大學生呢?不僅需要應對各種壓力,而且畢業之後還沒有百分之七十的就業保證。
  • 80年代的中專,相當於現在的什麼文憑?
    因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很多本科學子都在抱怨說羨慕八十年代的大學生,那個年代的大學生不僅威風凜凜,而且還包工作分配,只要考上了大學,那麼真可謂是一輩子就安穩了。但現如今的大學生呢?不僅需要應對各種壓力,而且畢業之後還沒有百分之七十的就業保證。
  • 淺談我對90年代初期至今中國教育現狀的認識和理解
    中國基層教育存在的比較大的問題,至今仍未全部解決,這個問題毛新宇少將(全國政協委員)在某年的兩會記者採訪中也提到過。俗話說的好,再窮不能窮教育,就拿筆者所熟悉的黃岡來說,在湖北省真的算是比較貧困的地級市了,下屬的縣市中,就有幾個國家級貧困縣,90年代中後期,黃岡中學在升學率和各類奧賽中的成績斐然,然無數教育同行難以望其項背,全國各地爭相學習,黃岡名師的名號響徹神州大地,以王后雄為代表的黃岡名師層出不窮,甚至黃岡籍貫的教師走到沿海發達地區,都成為各個中小學爭搶的對象,這不得不說是幾代教育者嘔心瀝血,辛勤付出的結果。
  • 《小丑》2019電影故事背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
    《小丑》2019電影故事背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  9月18日,在金獅獎大放異彩的影片《小丑》發布全新IMAX海報。由傑昆·菲尼克斯扮演的小丑穿著紅色西裝在城市街頭洋洋自得,背景中一輛被點燃起火的汽車照亮整個夜晚。在8月底威尼斯短暫亮相後,10月4日,全球觀眾將會一睹這部電影的風採。
  • 現在的5000元工資,相當於80年代多少錢呢?
    ,惟有佔領了她的身體之後,為我而死,就關心到她的靈魂,背叛我,我信的,我依賴的,對不起只能換來你的安心,自己騙自己說是愛上了她的靈魂,而非我的釋然,——白槿湖《如果巴黎不快樂Ⅲ》三十、&對此,有網友提出,現在5000元工資,相當於80年代多少錢呢?
  • 揭大學教育弊病:公共關係課用上世紀80年代教材
    隨著大學教育的「餅」越攤越大,大學教育質量下滑問題日益突出。然而,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發現,儘管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已經成為教育界的共識,但現實是,部分大學的本科教育質量問題並未得到根本改善。  楊柯告訴記者,其所學的傳媒專業,公共關係是一門必修課,上課時老師頗有興致地播放起了上世紀80年代的一部電視劇《公關小姐》,而這部所謂的教學視頻,卻是上個世紀90年代新聞專業學子的「教材」。
  • 70、80年代的濟南:簡單充實忙碌,心靜知足幸福
    70年代的濟南某食品店內景 70年代的濟南公交車上 70年代,仲宮炮兵司令部駐地,軍地領導合影。
  • 三個發展中國家教育發展優先次序的比較研究
    北京 100872  內容提要:本文考察韓國、印度和巴西三個發展中國家在20世紀50-80年代的經濟發展戰略、教育發展優先次序及其關係。韓國選擇實施遵循比較優勢經濟發展戰略,優先發展初等教育。只有選擇實施遵循比較優勢發展戰略的國家,才能優先發展初等教育,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去發展教育。[4]我們將根據上述概念和理論,考察韓國、印度和巴西三個發展中國家在20世紀50-80年代的經濟發展戰略和教育發展優先次序,論證和檢驗這一結論,並進一步分析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遲遲不能實現義務教育發展目標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