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本人摘發的一篇微頭條:最賺錢的專業,永遠輪不到文科!目的在於告訴普通人家的孩子在填報志願時,慎選文科。
出乎意料的是:引發友友們的爭論:文科是真慘還是在賣慘?有的結合自身學文的經歷收入,告訴大家,文科當老闆、理科生打工。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對任何事情的判斷都是基於大數據、大概率和大趨勢,而不是絕對的精細化,更不是把個例當成通則。
那麼問題來了,在中國,讀文科究竟慘不慘?先看到下面這張圖。
根據麥可思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本科畢業生就業率最高的學科門類是工學。畢業半年後收入最低的前 10 名專業,有 8 個都是文科專業。本科生如此,對於研究生雖然沒有單獨的統計,但根據預測差距只能更突出,而不會更縮小。
再看招生規模。2018 年,本科與專科的文科生招生規模是 361 萬人,是 1997 年文科招生規模的 9 倍。理學、工學、農學、醫學四大門類招生規模 430 萬,雖然高於文科,但是文科專業對等的崗位需求,顯然相差理工科好幾條街。
這也就是幾十年前,本人上大學前,就已經在社會上廣泛流傳的一句話:&34;。 40年來,這句話真是一遍又一遍的被刷新。
事實上,這些年,一屆又一屆的畢業生在找工作的時候,無不發出感慨:&34;。其實慘的還不僅僅表現在畢業階段的找工作,在高中階段文理分科時就已經種下了根由:
恭喜你,選擇了一條看似輕鬆、實則擁擠的路!
文科歷來 &34;。有人專門統計了2013年安徽省文理的情況:文科生人數為21.4萬,理科生人數為29.7萬;看似理科生比文科生多出8萬多人,但當年本科錄取率,文科考生5.1萬人,錄取率24%,理科考生13.6萬人,錄取率46%;超出接近一倍。這就意味著為了能擠上好大學,文科生必須要比理科生考取更高的分數甚至好幾個分數段才有希望。
天道輪迴。走進大學,文科學生迎來了明媚的秋日陽光,絢麗多姿的生活、多彩有趣的課程,甚至還可以利用充裕的自由時間,來一次怦然心動的愛的旅途;而理科生,則苦兮兮地在埋頭算著概率、學習著電磁學、力學、高數這些看不見摸不著、懸而又懸極易成漿糊狀的內容。
如果你走進大學,不用問卷調查,只需看一下學生的面容和精神風貌,看一下衣著打扮,基本上就能判斷出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一邊是埋頭走路而略顯困頓的&34;,一邊歡聲笑語、神採飛揚的&34;——這便是文科與理科不同的景觀。
大學畢業,尋找工作的道路,一切又瞬間又翻轉了過來。文科生崗位少、待遇差,而理工科學生則開始迎來&34;的時刻。 根據麥可思發布的《2020中國大學生就業藍皮書》,今年本科就業的綠牌專業,也就是就業率、薪資和就業滿意度綜合得分較高的專業,基本上集中於計算機技術、電氣工程等清一色的理工科行業。與之相反的紅牌專業,則多被文科佔領,其中法學更是連續三年紅牌。
現實生活中,文科生真的不需要嗎?非也! 如果你走進各級機關、部門甚至學校、企業,問一下相關負責人最需要什麼樣的人,幾乎異口同聲:能寫材料的人!
寫材料,這正是文科生的強項,不好找嗎?還真的不好找。真正稱之為能寫材料的人,首先是對政策和行業非常熟悉的人、對單位現狀非常了解的人、對存在問題的把握非常到位的人、對未來發展又多有高見、可操作性非常強的人——這幾乎就是變相的單位一把手,哪裡是一個看似文筆不錯、甚至筆下生花的文科生能勝任的了的呢?
歸根而言,一方面需要時間和人生經驗的沉澱,同時也與我們現階段文科教育有很大關係。文科的學習從來不是死記硬背、淺顯單一,除了記憶能力之外,還需要批判性思維能力、結構分析能力、信息搜集與整合能力、溝通能力,這些豈是課堂上能教得出來的?高校文科教育自身需要進化,傳統教學模式需要改革,重理論輕實踐,重書宅輕實用,不接地氣、不能實戰,這可能就是文科與理科相比最大的軟肋。
求職路上,專業只是門檻,能力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