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IDA)是由於體內鐵缺乏導致血紅蛋白合成減少,臨床上以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血清鐵蛋白減少、血清鐵減少和鐵劑治療有效為特點的貧血。
1.先天儲鐵不足。
2.鐵攝入量不足 導致缺鐵性貧血的主要原因。
3.生長發育快。
4.鐵的吸收障礙。
5.鐵的丟失過多 牛奶蛋白過敏或腸息肉等而發生慢性小量腸出血。
1.鐵減少期(ID) 此階段體內儲備鐵已減少,但供紅細胞合成血紅蛋白的鐵尚未減少。
2.紅細胞生成缺鐵期(IDE) 此期儲存鐵進一步耗竭,紅細胞生成所需的鐵亦不足,但循環中血紅蛋白的量尚未減少。
3.缺鐵性貧血期(IDA) 此期出現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還有一些非造血系統的症狀。
皮膚黏膜蒼白,以唇、口腔黏膜及甲床最為明顯。易疲乏無力,不愛活動。
1.消化系統症狀 組織缺鐵表現為異食癖,口腔炎、舌炎或舌乳頭萎縮。
2.神經系統症狀 記憶力減退,智力低於同齡兒。
3.心血管系統症狀 心率增快、心臟擴大。
4.反甲。
1.紅細胞形態 血紅蛋白降低比紅細胞減少明顯,呈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中心淡染區擴大—首選
平均紅細胞容積(MCV)<80fl,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26pg,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310g/l。
2.骨髓鐵染色—最可靠。
3.血清鐵降低,總鐵結合力升高,轉鐵蛋白飽和度降低。
4.血清鐵蛋白是體內儲備鐵的指標—最敏感。
5.紅細胞游離原卟啉值升高。
貨物(Fe)卡車 飽和度 總鐵結合力
卟啉+Fe=血紅素+珠蛋白=血紅蛋白(Hb)
1.有明確的缺鐵病因。
2.貧血為小細胞低色素性。
3.血清鐵蛋白(SF)<12μg/L。
4.紅細胞原卟啉(FEP)>0.9μmol/L。
5.血清鐵(SI)<10.7μmol/L。
6.總鐵結合力(TIBC)>62.7μmol/L;轉鐵蛋白飽和度(TS)<15%。
7.骨髓細胞外鐵明顯減少或消失;鐵粒幼細胞<15%。
8.鐵劑治療有效。用鐵劑治療3周後,Hb上升至少20g/L以上。
符合第(1)條和第(2)~(8)條中至少兩條者,可診斷為缺鐵性貧血。
1.地中海貧血(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典型病例有家族史、特殊面容、肝脾腫大。血片有靶型紅細胞、紅細胞滲透脆性下降、血紅蛋白電泳可見HbF和(或)HbA2增加,鐵代謝檢查示不缺鐵、甚至多次輸血後致鐵負荷過多。
2.鐵粒幼細胞性貧血 是血紅素合成障礙和鐵利用不良導致的貧血,SF、SI、TS均增加,骨髓示細胞外鐵增加,鐵粒幼細胞明顯增多。
3.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症 廣泛的肺毛細血管出血,肺泡中有大量的含鐵血黃素沉著。臨床有反覆發作的咯血、氣促和小細胞低色素貧血,痰塗片可見大量吞噬含鐵血黃素顆粒的巨噬細胞,肺部X線可作診斷參考。
1.一般治療 加強護理,保證睡眠,避免感染,適當添加含鐵豐富的食物。
2.病因治療 應儘可能查找和去除病因。如糾正不良飲食習慣、合理安排飲食,治療腸道慢性失血、慢性腹瀉等。
3.補充鐵劑
☆口服為主:選擇二價鐵(硫酸亞鐵)。
☆兩餐之間服用,減少對胃黏膜的刺激;同時加服維生素C,以促進鐵劑吸收;勿與牛奶、茶、咖啡、抗酸藥同服,避免影響鐵的吸收。
☆網織紅細胞通常治療2~3天上升,1~2周後血紅蛋白上升,3~4周達到正常。
☆血紅蛋白恢復正常水平後繼服鐵劑6~8周,以補充儲存鐵。
4.輸紅細胞
(1)貧血嚴重,尤其是發生心力衰竭者。
(2)合併感染者。
(3)急需外科手術者。
每次輸注量應愈小,且輸注速度愈慢,以免引起心力衰竭和肺水腫。Hb<60g/L者,可輸注濃縮紅細胞。
1.做好餵養指導,提倡母乳餵養,及時添加肝、瘦肉、魚等含鐵豐富且吸收率高的輔食。
2.嬰幼兒食品應加入適量鐵劑進行強化。
3.早產兒、低體重兒宜自2個月左右給予鐵劑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