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6日下午三時,「隔塵——於躍作品展」於ICI LABAS藝棧如期而至。本次展覽展出了於躍近期創作的包括「荷界」「離塵」「晉中寫生」等幾個系列的水墨作品,以及以變色銀箔、水墨、麻紙為媒介的五米餘長的綜合材料作品《燁》。本次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研究部主任于洋擔任策展人。
展覽現場,古色古香,純淨優雅
展廳現場 作品《燁》
打破多日暗淡的陰雨塵霾天氣,觀者踏入展覽空間,便如同進入另一番世界——這裡寧靜平和,清新淡然,如同為精神的棲息找到片刻世外桃源。欲說此為古意,卻又身處當下,而那高遠避世的氣息又如入文人之境,恍若隔世。
談及對 「隔塵」這一主題的解讀,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研究部主任、本次展覽策展人于洋表示,「『隔』意味著遮斷與隔開,主動的推遠、隔絕乃至屏蔽,與現實相去一段距離,亦暗含著某種趣味的自覺與自適。『塵』亦作『塵』,在佛家、道家語義中寓指人間,亦有『塵世』、『世海浮沉』之說;放在今日,『微塵』則又淪為世人談之色變的霧霾。霾之危者無處不在,身外微塵難避,內心蒙塵則似更難防矣。現世的燈紅酒綠煙火俗濁,又如轉瞬即逝的過眼浮塵,往往令人沉淪又難以超拔其外。由此,『隔塵』便成為一種選擇與規避的智慧——『隔塵』的意象,也許亦最能顯現於躍作品中的格趣與真義。」
水墨荷花 之三 紙本水墨 66X30cm 2015年
誠然,優秀的藝術作品是作者自我與社會、個體與集體判斷的明確答案。縱觀中國漫長的藝術史軌跡,出世與入世、仕與隱、適應與抗爭等命題歷來是藝術家需要決斷的選擇。而這種內心關照的直抒胸臆往往通過書畫描寫躍然紙上,這其中的山水、花鳥作品便十分典型。馬遠和夏圭的「馬一角,夏半邊」,徐渭的墨葡萄,朱耷的「白眼向人」……他們都將自我心性的溫度與社會反思的力度相結合,並形成個性鮮明的語言風格,而這樣的性格和風格在當下畫壇卻尚顯稀缺。「隔塵」的呈現,正是在此方面的多元實踐和深入思考。
於躍牡丹作品細節 沒骨精到,花開自然
荷花與牡丹是中國畫中的傳統題材。談及創作的出發點,於躍表示,選擇這樣的題材在於它們本身的純淨。「中國文人畫是是時代和個人態度的雙重寫照。在我看來,畫面呈現的對象其實是次之的,中國畫更注重個人語言的表達,其題材更多的是個人表達方式的一種寄託。」「在傳統的沒骨基礎上,我希望畫得更加精到。通過更加具體化、精細化的筆觸抒發性情,希望在表現得更加充分的基礎上歸於整體的平靜。」
展覽現場
墨牡丹 紙本水墨 66X30cm 2015年
團扇 紙本水墨 2016 33x33cm
於躍的荷花系列名為「荷界」,這裡的「界」除了對於某種植物群落的表述之外,也暗含了界限、疆域的深意。這就使得他筆下的荷,一方面有對於周敦頤《愛蓮說》所揭示的清新而微茫的格趣追求,另一方面也凸顯了對於塵世、對於個體與社會關係的反省。從以變色銀箔、水墨、麻紙為綜合媒介的《燁》中如在高溫中淬鍊而成、鏽跡斑駁的荷,到《荷界》系列以精微的視角、細勁的墨線與沒骨花卉語言表現的荷花與蓮蓬,乃至《離塵》系列對於寂寞繁花的記錄與敘事,我們都可以看到某種源於當下的、充滿生氣的觀照。
在山水題材的表現中,他多取山石的局部,以細膩微茫的皴擦展現「山川之質」近距離的觸目感,也賦予了山水寫生以濃厚的個人趣味。由於紙本媒介的選擇,他的山水更像是一種透過屏風所見的詩意山川,或者其山水本身即構成了某種視覺與心理層面的屏障。事實上,古代文人對於形如屏風的山崖素有青睞,著名的畫中人南唐韓熙載曾有詩《漂水無相寺》云:「無相景幽遠,山屏四面開。」宋人鄧忠臣《詩呈同院》也有「山屏當戶列,瀑布入溪流」之句。「山屏」的意象又構成了某種「隔」境,與他的「荷界」遙相呼應,各顯其趣。
晉中寫生之八 紙本水墨 34x60cm 2016年
晉中寫生之九 紙本水墨 34x60cm 2016年
時至今日,「新水墨」和「傳統繪畫的當代轉化」等話題被人談了又談,我們也是否應該跳脫「被概念」的套路,重新思考中國畫本身的意味與精神內核?在「被形式化」和「被歸類」的洪流中,於躍的作品遺世獨立卻不那麼高傲冷漠,他淡然清新,似乎與世無爭又少了很多鋒芒畢露的銳氣,多了許多親切安然的平和。
于洋評,「隔」的本質是一種有我之境,「不隔」才是無我之境,即意境兩忘、物我一體的境界,是大自然與人心的無礙無隔。「不隔」雖以「無我」之境而至圓渾豐富,「隔」亦有其主動拉遠、相互遙望的智慧。從時空到心理,「隔」作為一種境界更充滿了疏離的張力。
荷界之二十七 紙本水墨 2013 138x68cm
荷界之三十二紙本水墨 2013 66x66cm
荷界之四十二 紙本水墨 2015 33x132cm
在筆者看來,於躍的「隔」更多的是處世的精神高度和那份「出淤泥而不染」的氣息,而其之「不隔」即他的作品並非傳遞「不食人間煙火」的距離感,而恰恰仍能入眾人之眼,明觀者之心,以流暢的繪畫語言與讀者溝通,而非營造孤高的壁壘。清新高雅又平易近人,這也是令人流連忘返,久久駐足的魅力所在罷。
研討會現場
研討會由本次展覽策展人于洋主持
國家美術館副館長、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教授胡偉發言
此外,展覽開幕當天亦舉辦了相關研討會,研討會由于洋主持,包括胡偉、於光華、劉慶和、邵亦楊、曹慶輝、劉禮賓、江大海、李耀林、馬剛、劉學為、吳明昆等在內的業內學者和資深批評家、藝術家紛紛列席,針對於躍作品展以及中國畫發展問題展開了深入的討論。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4月16日。
展覽現場
展廳內駐足觀看的觀眾
畫前駐足
798 ICI LABAS藝棧空間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