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公眾號「愛範兒」(ID:ifanr),作者潘勁虹,36氪經授權轉載。
B 站你去挖礦了嗎?
雖被用戶們調侃 B 站現在有礦了(有錢),「小破站」也不是一夜暴富,紀錄片之路也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紀錄片與二次元彈幕網的碰撞是一場神奇的化學反應。
16 年在 B 站大火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央視首播時並沒有引起觀眾關注。不料在 B 站上線後,短短幾個月獲得數百萬播放量,豆瓣評分高達 9.3 分,後續電影同名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 上映 21 天后獲得 622 萬票房,這在紀錄片分類上實屬罕見。
B 站良好的社區氛圍,彈幕也是一種再創作。通過彈幕,實現了觀眾間的信息科普和問題討論,枯燥的紀錄片也變得生動有趣起來。
在 B 站宣布與 Discovery 合作之前,Discovery 的皇牌節目《荒野求生》在 B 站已經擁有大量粉絲,主持人貝爾·格裡爾斯(Bear Grylls)也被中國粉絲尊稱為「貝爺」。達成版權合作後,B 站用戶終於可以看「正版」的貝爺了。
站在食物鏈頂端的貝爺. 圖片來自:Los Angeles Times
B 站紀錄片頻道目前除了 Discovery 專區外,還可以看到各大「廠牌」的紀錄片內容,央視以及各大衛視、英國 BBC、日本 NHK 等。
▲《國家寶藏》擬人群像. 圖片來自:嗶哩嗶哩
如 up 主 @齊晨子 把《國家寶藏》介紹的國寶與明星古裝戲配對,剪輯上傳了「《國家寶藏》擬人群像」。視頻不僅達到 15 萬播放量,還收穫該文博節目的導演於蕾點讚。
紀錄片是冷門,紀錄片目標人群是中老年人的觀念已經不適用。信息爆炸,審美多元的今天,有質量的內容就會收穫年輕受眾。
紀錄片火爆並不是 B 站的特殊現象。
比 B 站更早上線紀實頻道的優酷,這幾年出品的紀錄片和文化節目,質量和播放量也相當不錯。梁文道《一千零一夜》為代表的「看理想系列」居文化類節目榜單前列,而「高性價比」紀實真人秀《侶行》第一季在三個月內播放量突破了 1 億次。
▲圖片來自:網易
《侶行》大火後,節目主人公張昕宇梁紅也在中國南極考察站舉行婚禮。出品方優酷全球獨家直播了婚禮,成為央視外第一家與南極連線直播的媒體。
在傳統電視渠道方面,文博類紀錄片同樣回溫。深受 B 站「剪刀手」熱愛的《國家寶藏》 ,不僅有九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聯動,還邀請 27 位明星擔任「國寶守護人」,在 CCTV 播出後讓國寶們一夜刷屏社交網絡,節目官博收穫超過 八十萬粉絲。
根據《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 2018 》,2017 年我國紀錄片生產總投入為 39.53 億元,年生產總值為 60.2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 14% 和 15%。B 站和優酷外,騰訊也成立了「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新媒體成為紀錄片製作的重要力量,網際網路平臺成為紀錄片播放的主要載體,它們面向群體是「網生一代」。
B 站董事長兼 CEO 陳睿認為紀錄片火起來的原因,是肥皂劇或其他譁眾取寵的內容不能滿足年輕人的需要:
對於現在很多 90 後和 00 後的用戶來說,他們其實希望把時間花在學習上。因為他們希望看了一個東西之後,他們能有所收穫。所以,B 站的紀錄片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逐步地火了起來。
打開錢包買版權外,B 站也自製與發行紀錄片。
在 2017 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上,B 站公布「紀錄片尋找計劃」,在為用戶「尋找」更多優秀紀錄片內容的同時,也為創作者提供全產業鏈扶持。
早在紀錄片計劃公布前,B 站就投資了大火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的電影版,而「尋找計劃」的第一彈內容《極地》和《人生一串》也延續了火爆。
《極地》記錄的西藏與都市人的想像不完全重合,鏡頭下的西藏風光確實是心靈淨化之地,但不發達的經濟、落後的交通,甚至是出於虔誠信仰做的慢功夫都讓藏民們過得相對艱辛。
▲ 紀錄片《極地》.
牽著小棕馬穿山越嶺的電影放映員,三位樂觀可愛的藏族老太太,唱藏戲的戲團,這些有生活煙火氣的普通人代表了西藏的人文風俗,正是觀眾喜歡這部紀錄片的原因。
▲ 圖片來自:bilibili
B 站出品的紀錄片跟過去的形式有點不同,不再是視角宏大,配有大師講述的「網課式」紀錄片,其和年輕人互動溝通,想引起年輕人共鳴的意圖更明確。
B 站能製作紀錄片,還是因為它作為年輕人文化聚集地,擁有豐富的內容創作資源。
一般認知中,B 站是一個ACGN (動畫、漫畫、遊戲、小說)亞文化聚集地,其實 B 站用戶的喜好圈子很新也很舊。
周杰倫在歌迷中掀起了「中國風」潮流,而熱衷 B 站的 Z 世代(1990 年代中葉至 2000 年後出生)中則流行起「古風」。
「古風」是傳統文化為基礎,延伸出年輕一代喜歡的衣著、音樂、動漫、遊戲風格。「古風音樂」主要指用民族樂器演奏,歌詞傾向用古詩詞,是 B 站原創音樂區很重要的一部分。
▲紀錄片《上海中心》預告. 圖片來自:嗶哩嗶哩
由「古風」愛好者帶起的「漢服復興」在 B 站也有不少受眾,B 站日前發布的《上海中心》紀錄片預告中,各類亞文化 KOL 現身,其中不乏身穿漢服的知名 up 主。
在《二十二》上映前,導演郭柯註冊成為 B 站 up 主,上傳了《二十二》的前作《三十二》,成功為紀錄片登陸電影院預熱。
如果把 B 站與優酷製作的紀錄片比較,兩者面向的用戶群體年齡層不同,B 站的社區氛圍決定了需要打破傳統紀錄片的嚴肅,思想內容更年輕化。
▲B 站招股書的用戶分析 .
遊戲前景未定,B 站還是要做內容
彈幕不再是彈幕網站的專利,B 站也不再是原來「小而美」的「小破站」了,不能一直依靠原有的用戶群體「吃老本」,必須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
旗下運營的遊戲是 B 站的主要收入來源。根據 B 站的上市招股書,2017 年遊戲業務的收入佔比為 83.4%。且遊戲收入來源單一,主要來自旗下運營的《Fate/Grand Order》(簡稱《FGO》)和《碧藍航線》(Azur Lane)。
與玩家產生了諸多矛盾的《FGO》佔據了 B 站遊戲收入的七成,且 B 站只運營國服,遊戲版權並不在手。可見 B 站的收入結構非常單一,對《FGO》依賴性極高,風險頗高。
▲數據來自:騰訊科技
基於不太樂觀的遊戲市場預期和單一的收入結構,B 站不得不把重心轉移到其他業務,如收入在遊戲後面的直播和廣告。
▲ 陳睿在知乎回應貼片廣告
B 站有貼片廣告出現的視頻很少,而且承包過新番(付費 1 元也是承包)的用戶以及 B 站大會員都自動屏蔽廣告。這可以視為 B 站為了更好吸引、留住用戶,保持社區氛圍的「讓步」。
▲ 大會員權益
但 B 站收費 25 元/月,233 元/年的「大會員訂閱」吸引力有限,過濾廣告、「提前看」和「遊戲禮包」之外,沒有「實在的」特權。如果國內視頻網站的目標都是做中國的 Netflix ,那自製內容幾乎是 B 站加入這場流媒體之戰的入場券,也是其堅持會員付費「無廣告」模式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