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在4月23日的《疫情特別演講》中提到「中國在過去的二十年中是被網際網路改變的最徹底的國家。目前,每年大概有三千多萬中國國民去旅遊出行,在這個過程中,地圖導航技術的不斷發展成為了背後強大的助推因素。網際網路改變了人與時空的關係,我們能夠憑藉著方寸大小的手機屏幕,快速找到自己想要去的目的地。」
2015年,馬雲就曾說過,「未來最大的能源將不是石油,而是大數據」。如今,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已經被一張巨大的地理信息網絡所包圍。而地圖導航軟體則作為一項重要的網際網路應用發明,在我們生活的作用是愈發的重要。出行之前我們已經習慣性的先查好路線,然後根據手機導航地圖給出的路線方案出發。目前,市面上的導航軟體層出不窮,而高德和百度地圖作為則是其中的兩款代表性作品。
在說這兩款軟體之前,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一下,地圖軟體是如何最快獲取各地路況的。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點的是,目前道路信息識別的有力依據是來自於交管所提供的監控錄像。這是因為交通部門在全國範圍內設置了大量的道路監控錄像,以及電子警察,加上現在很多的車輛上都被強制安裝了定位系統,比如中國的北鬥系統已經預置在卡上,通過不停的採集定位圖補充地圖信息。
其次,做地圖導航的公司都會有自己的數據採集車。這種車內置了很多的設備-錄像、GPS、雷射儀等。一旦發現有比較大的數據失誤,或者修路的變動,則會通過數據採集車去目的地進行採樣。
除此之外呢,通過眾包的方式讓用戶自行上傳數據以及一些專門提供採集數據的公司,經過多方面的匯總,使得我們現在使用的地圖軟體能夠最快速的獲取各地的路況。
在了解完地圖軟體的基本原理之外,讓我們分別從功能、和發展理念兩個維度來對比一下這兩款產品的不同。
一、功能
首先兩款軟體的基本功能肯定是相同的-那就是提供導航,但高德更注重導航功能,涵蓋了全國364個城市的352萬公裡的路況,通過AR虛擬實景為用戶實時導航。即便是我們的手機處於鎖屏狀態下,它的語音提示也一樣能夠給到我們語音提示。特別是當我們去到郊區或者邊遠小鎮等很多連名字都沒有的路的時候,高德地圖都會相應的標記出來。這一點上,做的比較全面;
而百度則更注重生活的功能,當我們平時坐公交或者坐地鐵出去的時候,百度地圖則會顯得比較方便。這是因為無論是乘車方式的選擇還是對目的地附近的設施描述,百度給予的答案相比較而言都更精確。而且百度地圖的實景導航系統比較適合路痴的朋友。
二、發展理念
作為國內地圖導航的佼佼者,兩家公司卻有著不同的發展方向。高德地圖最基本的服務是位置和提供路線,它的技術更新都是在此基礎上完成的,包括開發深度POI,離線地圖甚至是豐富基礎的功能。
但百度更重視用戶的體驗功能,用戶出行而言,使用百度的實景功能則更為方便,同時也能為用戶推薦目的地附近的服務,更多的融入了生活服務的理念,而且搜索功能相較於高德來說更為強大。
好了,了解完兩款產品的的一些共同點和區別之後,我們再來簡單了解一下手機導航定位的技術演進。
在最初,傳統的導航定位僅僅只需要解決道路級的定位問題,對於定位精度的要求不高。但是隨著輔助駕駛、自動駕駛等一系列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出現,對於定位精度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
對於車道級導航而言,定位的最低要求是要能分辨出汽車當前所在的車道,所以這需要精度能夠達到米、亞米乃至釐米級。為了達到這種更高精度的定位能力,需要對現有的定位手段進行升級。第一種方法是對現有的定位輸入源直接升級-將普通的GPS升級為更高精度的RTK-GPS、低成本MEMS慣導升級為高精度導航;第二種方法引入新的定位源,如雷射雷達、毫米級雷達、攝像頭等。
相對而言,基於視覺的相對定位方案成本更低,同時得益於近年來視覺算法和計算晶片領域的不斷突破,已經在目前的量產自動駕駛中逐漸成為了主流的定位方案。
傳統導航定位採用的是10cm的GPS定位基礎,在考慮到獨特的運動特徵以及輸入信號配置、設計傳感器融合算法、行為判斷算法、地圖匹配算法,最終滿足與導航對於全場景道路級定位的精度要求。
在未來,面向半自動、全自動駕駛應用,要求定位精度向車道級甚至釐米級演進,這就需要在考慮實際落地場景的基礎上進行傳感器和算法迭代,這也將成為下一階段地圖導航技術眼睛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