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自建房的施工中,大部分的自建房基礎形式並沒有什麼根據地基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選擇,大家基本上都是看著人家怎麼做,然後自己的房子就跟著怎麼樣做。其實根據不同的地基條件選擇合適的基礎形式,不但可以保證自建房的質量安全,而且也不至於造成資金浪費,所以何樂而不為呢?那麼農村自建房的基礎形式到底該怎麼選擇呢?個人淺見在這裡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低層農村自建房,地基承載力比較好的情況下,可以採用條形基礎或者獨立基礎。
現實中大多數的農村自建房並不都是小高層,兩三層的低層建築在農村還是佔了主流,這種自建房基礎需要的承載能力並不是很大,只要地基條件不是很差的話,基本上都可以選擇牆下條形基礎和獨立基礎。
這兩種基礎一般的都是屬於淺埋深基礎,深度只是在2米左右,所以造價也不會很高。需要多說一句的是,以現在建材價格和人工費用來說,過去最廉價也最傳統的條形基礎反而要比獨立基礎造價稍高,所以沒有什麼特殊要求的話,還是選擇獨立基礎比較好,而且獨立基礎的埋深也可以比條形基礎稍深,但是成本增加也不多。
小高層農村自建房或者地基承載力不足的情況下,才選擇樁基礎和筏板基礎。
對於樁基礎來說一般是適用於層數比較多、或者地基持力層比較深的農村自建房,比如說有些地區的農村自建房早已經超過7層以上了,或者說宅基地處在回填的坑塘以及一些沙地土質,這種情況下對基礎要求就比較高。當然除了樁基礎之外,也可以選擇筏板基礎,筏板基礎也就是我們大家所說的滿堂基礎,在地基承載力不均勻的時候,但是又需要基礎承載力比較大的情況下,我們就可以選擇這種造價最高的地基形式了。對於農村自建房來說,這兩種基礎形式選擇樁基礎的比較多,尤其是人工挖樁基礎。
總結起來說,農村自建房的基礎形式並不是千篇一律的,需要根據自建房的層數多少,和地基承載能力的強弱來合理選擇。獨立基礎能夠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也就沒必要再花大力氣去做什麼樁基礎和筏板基礎,反之,用獨立基礎或者條形基礎卻無法提供足夠的承載力,所以合理的才是最好的。(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