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19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圍繞「市場原教旨主義行不通」展開了主題演講。在演講結束後的提問環節中,一名學生向張教授提出,現在一些西方的經濟學教材中逐漸加入了一些關於中國經濟的案例,試圖用他的經濟學理論來解釋中國的經濟奇蹟,並且用中國取得的一些經濟成果來反證他理論的正確性,這樣的嘗試能成功嗎?
對此,張教授回答稱,西方的經濟學教科書在西方經濟學話語或者西方話語系統裡面解釋中國的成功,把一切都歸功於他的理論,實際上仔細看這些文獻很有意思,無非就是這樣幾個關鍵點。一個是中國勞動力便宜,但實際上勞動力便宜、比中國便宜的國家多了去了;另一個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非常重要,但實際上世界上多數國家都是市場經濟,但多數國家沒有創造中國這樣的奇蹟;還有一個是新權威主義,這種主義認為在特定發展階段肯定有作用,但新權威主義照西方的解釋,也是各種各樣國家都有的,多數都沒有什麼奇蹟。
所以,西方的解釋有很大的局限性,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一講到中國的宏觀調控,它就回歸到凱恩斯主義。凱恩斯主義主要就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如果仔細看中國的經濟,我們的宏觀調控早就超越凱恩斯主義了。凱恩斯主義基本上還是一種公共財政的概念,在這裡面是搞財政還是不搞?
按照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史正富老師的觀點來看,我們實際上是一個國家理財體系。我們除了政府的財政之外還有國企和國家資產,這兩塊都是巨大的財富。所以我們總是說,我們手中對付這樣危機的工具非常之多,這些用凱恩斯主義已經解釋不了了。所以有時候一定要超越這個話語,用中國社會主義才能把中國事件說清楚。(來源:《這就是中國》節目組 編輯:劉清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