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連續接到多個家長諮詢,反映孩子會偷拿自己或者家人的錢。在諮詢過程中,家長內心非常著急,非常焦慮。他們擔心孩子還這麼小就偷自己家人的錢,下次會不會偷別人家的錢?長大後不就成為小偷大偷嗎?還有……越想越害怕。
孩子偷錢,父母應該怎麼辦呢?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首先要保持冷靜。想想我們小時候是否也做過類似「偷」的行為呢?比如偷父母的零錢、偷挖鄰居的地瓜、偷摘果場的桃子,等等,那我們現在成為小偷了嗎?結果並不會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糟糕。所以我們不要輕易把孩子偷錢、偷物這個行為和小偷、盜竊等詞語聯繫在一起,而是要去深入思考孩子為什麼偷錢,偷錢幹什麼,背後到底有什麼隱情?這樣,我們就不會陷入莫名的焦慮和恐懼之中,而且更有益於問題的解決。
那麼,孩子偷錢,背後到底有什麼隱情呢?
孩子偷錢,一定是在滿足自己內心未被滿足的某種心理需求,主要是缺關注、缺認同、缺乏自主性,感受不被愛。
有的父母忙於生計、忙於自己的事業無暇顧及孩子,缺乏必要的陪伴和關愛,即使偶爾有時間和孩子在一起,也只關注孩子的學習、作業、成績,關注孩子是否聽話等,而不是真正關注孩子這個人,讓孩子感受不到愛。內心缺愛,肯定變壞。所以就通過「偷」的行為,讓自己出狀況,獲得父母的關注。有的家庭有了二寶以後,全家人關注點都在二寶身上,完全忽視了大寶的存在,讓他感覺被冷落,不被愛,只好做出讓父母難以接受的行為引起父母的關注。有的孩子偷錢全部用於買零食,吃的欲望超過正常的範圍,說明內心匱乏,只好用食物來填滿未被滿足的愛和關注。有的孩子偷錢買零食全部分給同學,目的是想在小朋友中提升價值感,尋求同學的關注和認同。
有些家庭家境好,孩子要啥買啥,而且都是買好的買貴的,卻依然偷父母的錢買東西吃或買玩具,但買了以後又不一定珍惜,說明其目的不是為了買東西而買東西。出現這種現象,大多是家長每次買東西給孩子時,都是按父母自己的想法和喜好去買,從不採納孩子的意見或不按孩子的喜好去買,孩子偷錢買東西是為了體驗自己做主買東西這種感覺。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零花錢、壓歲錢管控過頭,從來沒有讓孩子擁有過、支配過、使用過金錢,孩子需要多少錢,就給多少錢,絕不會多給,生怕孩子多花錢、亂花錢。孩子花錢買東西,父母嚴加限制。父母對待錢的態度,讓孩子感覺錢是稀有物品,對獲得金錢極度渴望。當自己需要錢而又難以得到時,孩子只好做出偷拿父母錢的行為。父母剝奪了孩子擁有、支配、使用金錢的權利,孩子也就失去了鍛鍊如何管理金錢的機會,這樣的孩子通常花錢沒計劃,長大後不善於理財。 有些父母對孩子非常的嚴厲,動不動就打罵、恐嚇、威脅孩子。在權威的管教之下,孩子完全失去了自我,內心極度糾結、恐懼、空虛,在這種狀態下,有些孩子偷拿父母的錢物是出於反抗和報復父母的心理。一旦形成這種認知並做出這種行為,任憑你怎麼懲罰,他都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偷錢,改變不了偷的行為習慣。這種行為變成孩子不由自主的行為,只有被抓住他才會停止,可是過後又會再犯,變成偷的強迫症。慣偷基本上都出自管教過於嚴厲和粗暴的家庭。找到了原因,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向和方法。
根據以上原因分析,我們發現孩子偷錢不是孩子品行出了問題,不是孩子道德出了問題,甚至孩子偷錢不是孩子出了問題,而是父母出了問題。是我們不會愛孩子,我們不會引導和教育孩子。所以,孩子偷錢,要解決的不是孩子偷錢這個行為問題,要解決的是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問題。否則,孩子的問題行為一定會成就一個問題孩子,而其中的「功勞」都是父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