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北京北海公園九龍壁上的龍圖案。北 幻攝
一直作為中國形象標誌的「龍」近日成為關注焦點。先是報導稱:有專家提出「為避免西方誤解,不以龍作中國形象標誌」,因為「龍」的英文是「Dragon」,它在西方世界被認為是一種充滿霸氣和攻擊性的龐然大物,這樣的形象容易讓那些對中國歷史、文化不甚了解的外國人產生一些聯想。
消息一出,立即引來了眾多關注。網絡調查顯示,九成投票者反對「棄龍」,當事人吳友富教授澄清說,他無意「棄龍」,本意是希望「龍」的形象更完整、更豐滿。隨後,又有專家提出,應為「中國龍」重新確定英文譯名,提出了「Long」、「Loong」、「Liong」等多種選擇。
英譯名與中國龍形象相去甚遠
都是Dragon惹的禍
其實,為「中國龍」正「英名」的想法由來已久。在第二十九屆奧運會吉祥物公布後,被普遍看好的中國龍意外落選,對此,北京奧組委解釋說,主要是「由於龍在世界各地有著不同的理解」。許多專家指出,由於英文中的Dragon與漢字的龍的含義差之千裡,應該重新為中國龍確定英文譯名。
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的副教授黃佶為此專門建立了一個名為「為中國龍正英名」網站。據他介紹,將「龍」譯為「Dragon」在學術界也一直存在分歧。在英文中,Dragon是邪惡的有翼怪物,而在圖畫中,Dragon的身軀龐大笨拙,顏色是黑灰色的,長著巨大的翅膀,口中吐火,吞噬人和動物。但在中國,龍是由九種圖騰(鹿的角、駱駝的頭、蝦的眼睛、蛇的身體、青蛙的肚皮、鯉魚的鱗、鷹的爪子、老虎的手掌、牛的耳朵)組成的新圖騰,是吉祥的象徵,是風調雨順的保證,是民族和諧的標誌,數千年來,約定俗成,深入人心。
臺灣學者蒙天祥也指出,1985年中美兩國專家學者在編撰中文版的《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時,在涉及「龍」的條目上已經存在兩種不同意見,百科全書第五卷的第367頁上,「龍」具有兩個獨立的條目。其一是「龍Dragon」;其二則是「龍 Long(Dragon)」。
會意形聲,Long,Loong,Liong
中國龍究竟應該叫什麼
談及中國龍究竟應該換個什麼名,專家之間也存在著分歧。一種受支持度較高的意見是直接用漢語拼音Long表示。贊同這種譯名的人認為,除了發音的便利外,Long在英文中有長的意思,比較容易讓人聯想起龍的形象,不但「形聲」,並且「會意」。但也有人對此提出質疑,稱「Long」的英文發音相當於中文的「狼」,並非真正的音譯。而且Long在英文中是一個常用詞,有「長,久,期盼,股票或期貨的多頭」等多種意思,把龍翻譯成Long也會造成意義上的混亂。
第二種意見是使用「Liong」。持這種意見的人認為,Liong與英語Lion(獅子)接近,獅子在西方是很尊貴的動物,看見Liong,外國人很容易聯想到獅子的尊貴。而以G做首字母的單詞如Gentle、Great、Gold等含義都很好,Lion+g,代表著和諧、勇敢、祥瑞、強大、威嚴、神聖,恰好用來形容中國龍。
第三種意見,也是目前接受程度較高的是將「中國龍」翻譯為Loong。有專家稱,曾有研究者指出英文可能最初也是一種象形文字。Loong的兩個「O」字母,就像龍的兩隻大眼睛;在字形上又和「Long」相近,給人「長」的感覺。
改名容易卻會帶來新問題
文化誤讀需通過加深交往彌合
對於造一個英文單詞來取代龍現在的洋名字「Dragon」,也不乏反對的聲音。在網上,有網友發帖稱:中國人造洋詞是越俎代庖,不如將錯就錯。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龔文庠認為改名並無必要。首先,儘管Dragon與中國龍之間的確存在著誤讀,但是任何詞彙都是在一定的語境下才具備自己特殊的意義。Dragon作為中國龍的翻譯已經存在很多年了,貿然用一個新的詞彙代替,只會引起更複雜的誤讀問題。第二,文化之間存在著不可通譯性,兩種文化之間沒有完全的對等語。創造一個詞彙,繼續加以闡釋,也不可能完全消弭這種不對等性。他認為,消除不同文化之間誤讀的最好辦法是增加直接的交流和接觸,隨著對中國文化了解的加深和熟悉度的加強,這種文化誤讀是可以逐步消除的。比如中國的餃子,很多人習慣翻譯成dumpling,而熟悉中國文化和飲食的外國朋友更青睞於說jiaozi,我們並沒有必要為餃子改英文譯名。
儘管認為中國龍改名並無必要,但在中文翻譯成外文的過程,由於不準確而導致的文化誤讀,還是引起了專家的憂慮。有專家稱,中國經典的京劇曲目《霸王別姬》甚至被翻譯成「再見了,我的小老婆」,這樣的翻譯是否太過隨意了?
對於是否要為中國龍改名、改成什麼,相信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都會成為國人關注的話題。龔文庠說,試圖給中國龍改英譯名,反映出在與外國交流不斷加深的今天,中國人開始重視中國在世界眼中的形象。這是一個積極的變化。(記者苗苗)
光明日報:中國龍是中華民族精神象徵
龍的標誌已成為全民族共識
「龍的標誌地位不可動搖」,中華龍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龐進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說,「西方的Dragon不能與中國龍相混同。」
他說,西方的Dragon只是對少數幾種動物的集合,神性小而單一;中國龍是對許多種動物和天象經過多元融合而產生的神物,其神性大而豐富;西方的Dragon主要代表惡,可以說「充滿霸氣和攻擊性」;中國龍則主要代表善,不存在所謂的「攻擊性」,中國龍有威嚴的一面,更有和悅的一面;西方的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地位不高,無足輕重,中國龍則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符號、文化標誌和情感紐帶,是吉祥嘉瑞的象徵。我們民族創造和選擇龍(當然還有鳳)這樣的文化符號,經歷了七八千年甚至上萬年的漫長時光,它凝結、寄託著各個時代、億萬中國人的智慧和理想,體現著五分之一地球人的心理認同。不說放棄了可惜,事實上也放棄不了。
吳友富認為,龍象徵中華民族團結、勇敢、一往無前的精神,這些反映了中國傳統和諧理念的文化元素必須堅持。
全球化應保護文化多樣性
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關世傑認為,中西方關於龍的不同認識主要是由翻譯引起的。眾所周知,dragon在西方語境裡,比如在《聖經》裡是一種脖子很長、有兩翼,很兇猛很可怕的動物,是人們設法要誅除的對象,而在中國文化的語境中,龍是一種身體瘦長、吉祥威嚴的動物。最先翻譯dragon的人,可能並不理解dragon在英語文化中的涵義,把它翻成了中國的「龍」,習慣成自然,造成了今天的這種情況。
國家語委和一些專家曾經建議,把「龍」翻譯成「long」,而把「dragon」翻譯成中國古語裡的某種和西方語言中dragon比較類似的動物。龐進覺得,將Dragon直譯為「劫更」或「劫根」,將龍英譯為「Loong」(拼音long英文發「朗」音,所以要多加一個「o」,且將第一個字母大寫)以示區別。這個前人翻譯上的訛誤,我們後人應該加以解決。
關世傑建議,可以由國家有關方面出面,召集權威專家研究制定龍和「dragon」的翻譯標準,供翻譯和使用時參照執行。他說:「我們不能因為西方文化怎麼樣,我們便怎麼樣。」
其實,龐進與他持有相同的觀點:「在文化問題上,既不可以用東方的講究來要求西方,也不可以用西方的說法來框範東方。世界是多元的,文明是多樣的,我堅信,全球化絕不是一種文明的一元通吃,而是各種文明的交相融合。」
中國龍形象需要正確傳播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喻國明認為,從傳播者的角度看,我們應當更多地從接受者的角度考慮交往的效率及實際效果等問題。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單方面的意志不能有過度的張揚,否則就很難有共享、共贏。從傳播的角度看,也需要我們下一些功夫。我們要改變中國龍在外國人心裡兇惡的形象,也可以通過廣告、電影、文學故事等方式。譬如美國大片《怪物史萊克》中的大怪物,可以成為家喻戶曉、備受喜愛的形象,而中國龍是否也可以通過影片等方式改變其在外國人心目中的形象?吳友富說,要通過大力宣傳、挖掘和闡釋我們的文化內涵,形象地表達出中國人民與生俱來的追求美好、祥和理念與民族文化底蘊,來向世界展示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始終不渝地堅守和孜孜不倦地追求愛好和平、謀求和諧、頌揚美好、嚮往幸福的理想境界。
喻國明指出,對「龍」這一形象,外國人與中國人之所以會有不同的認識,不僅在於文化結構、認知結構、歷史積澱等的不同,也在於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力。我們設想如果中文影響力如同英語對全世界的影響力之大,那麼中國龍可能會更容易被人們認同和接受。(記者 曹繼軍 謝文 杜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