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屆狹義上的定義是指國內1966、1967、1968年三屆中學畢業生,包括初中和高中的畢業生,不管出生年月,只要是這三屆的中學畢業生,就是老三屆了,這三屆的中學生,現在的確都「老」了,的確該稱老三屆。
為什麼老三屆這麼有名份,這麼遭人議論,就是因為人數眾多,特別是初中生最多,是中國歷史上中學生最多的,但歸根結底的原因就是這三屆中學生,都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同一年1968年畢業的。就是因為那個動亂的年代,學校停課,該畢業的66屆不能及時畢業,要晚了兩年;67屆其實只讀了兩年初中或者兩年高中,畢業要晚了一年;68屆僅讀了一年初中或者一年高中。
老三屆大都出生在共和國創立前後,他們的成長經歷了反右、大躍進、廬山會議、三年自然災害、中蘇論戰和文化大革。老三屆的青少年階段處在中國社會矛盾突出,黨內鬥爭異常的歷史階段,也是新中國20世紀罕見的階級鬥爭暴風驟雨年代。
老三屆在歷史的風浪中磨練成熟,特別是經歷「文化大革命」巨變和苦難漫長的「知青上山下鄉」。在命運的抗爭中,在生活的風風雨雨中,許多人成為了社會中的中堅,絕大多數人在平凡的崗位上以他們特有的責任感支撐起共和國的藍天。
在中國結束「文革」動亂浩劫的抗爭中,在舉世矚目的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巨變中,老三屆這一代人,為自己的祖國和民族做出過歷史性的積極貢獻。
這代人的特點可以用「忠、情、狀、愚、誠」五個字來概括:
這代人出生於共和國成立的禮炮聲前後,成長於共和國建設發展時期,就讀於共和國艱辛探索的既苦澀又輝煌的年代。這代人對國情感熾烈,對民恩重如山,對領袖忠貞不阿,對信仰矢志不渝,對生活感恩知足。這代人對祖國的情感堅如金石,對國家事務常掛於懷,對社會責披心瀝膽,對人深情意淳,對友義簿雲天。這代人對度過青春的農村、牧區、草原、椰林、兵團和黑土地至今魂牽夢繞,牽掛著那裡的百姓、山山水水、溝溝坡坡。跟黑土地、綠草原、大兵團、小農戶的感情血濃於水,難解難分。這代人的人生悲壯動人。這代人的命運,和這個時代的命運緊緊相連。這代人住地窖,住帳篷;我們流汗,流血,付出了最美好的青春,這樣的人生還不夠壯麗嗎!吃虧是福,小富即足,小康則安,難得糊塗,伏首聽命,大智若愚是一種含有宿命味道的精神世界。這種愚是一種誠實質樸,是一種自律和慎獨,是這代人精神世界裡難以釐清的寶藏。這代人為人處世、接物待人都真誠守約。兒時良好社會風氣的薰陶,學校優秀的人文傳統教育,養成一種誠實。忠誠待人,誠實辦事,誠信守約是這代人恪守的道德守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