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山,是徐州的一座名山,在歷史的長河中,曾是滕縣在徐州境內的一塊飛地,她的身世之謎如同一位蒙著面紗的少女,給過往平添了一抹神秘的張力,讓人冥思遐想,讓人心馳神往。名山的探訪,志在求師問道,更在乎磨練心智,是以無限風光在險峰,是以鳥語花香在澗底,泉水可以揚眉,雲霧可以吐氣。穿越時空,往事如煙,她留下了哪些讓人流連忘返的古蹟?
茱萸山是徐州的一座名山
茱萸山位於徐州市賈汪區的東部,由大洞山、小洞山、羊鼻子山、白馬山、團山等眾多山峰組成,大洞山海拔361米是徐州第一高峰,羊鼻子山海拔296米是徐州第二高峰。
漢代的時候茱萸山已在徐州境內,《魏書·地形志》:「呂有呂梁城、茱萸山、逼陽城。」呂指的是呂國,到西漢的時候,是楚國的一個縣,《路史》:「呂,徐之彭城東有呂梁城五十七裡,春秋為宗地,至漢以為呂縣。」茱萸山位於徐州哪個方位?《太平寰宇記》:「茱萸山,在縣(彭城)東北八十五裡。俗稱採藥山。」茱萸山因盛產茱萸得名。
南北朝時期又歸於滕縣
戰國時期,滕國是一個小國,《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裡也,猶可以為善國」,滕國的面積很小,東拼西湊也就是五十裡見方。後來,在滕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滕縣,它的面積非常大。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茱萸山已經納入滕縣的地盤,並在茱萸山之北設置了永福縣城,《魏書·志第六》:「永福,皇興初置,屬建昌郡,太和十九年罷郡,屬彭城,武定五年屬。」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茱萸山又歸屬徐州,被徐州管轄51年之後,東魏孝靜帝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又回到滕縣。
永福縣存在的時間不長,乃至於千年之後都要去考證這個縣城位置所在,乾隆《大清一統志·兗州府》:「又有故縣城,在(滕)縣東南一百二十裡茱萸山北,今猶名故縣集,疑即故永福也。」200多年前,茱萸山北還有一個地名叫故縣集,疑是古代的永福縣城。
明萬曆《滕縣誌·古蹟》也有這方面的記載:「故縣城,在東南二百二十裡茱萸山北,興築無考,城在四山中,城跡被山水湔洗殆盡,其南城有微跡存焉。」永福縣的位置大概在賈汪區的崮峴村附近,滕縣文史愛好者認為崮峴是「故縣」的音訛。
茱萸山是滕縣的境外飛地
明清時期,這座山峰的記載既出現在徐州的地方志當中,也出現在山東的地方志當中,並且山東的地方志比徐州的記載更詳細,文學家于慎行編篡的萬曆二十四年刻本《兗州府志》載:「茱萸山,在城(滕縣)東南一百裡,山有九十九峰、九十九峪、有口(原文為石字旁一個固)砂、仙人諸洞,壽聖之泉出焉,方徑二尺,湧出如沸,流而為泉河。」明正統《彭城志》的記載卻非常簡約:「茱萸山在城東九十裡。」
一座山被兩地的方志記載,都納入自己名下,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明萬曆十三年版《滕縣誌》給出了答案:「茱萸山,山西則徐故,徐志載之。按舊志載,縣東南山至天保山止,深入孤懸徐邳之間者也,故並載焉,距城二百三十裡。」滕縣的界山是天保山,它距離茱萸山至少還有70裡,在這裡滕縣和徐州根本不搭邊,所以《滕縣誌》說茱萸山是「孤懸徐邳之間者」,茱萸山是一處滕縣境外的飛地。
「孤懸徐邳之間」嚴格講不準確
「孤懸徐邳之間」只是對這塊飛地所在位置的大概描述,嚴格講並不準確。茱萸山東面還有一個屬於徐州的馬頭村,過了馬頭村才是邳州。把馬頭村和小馬頭村的土地加在一起大於10平方公裡,這不是一個小數字。這兩個村莊如同兩扇大門,緊緊地把進出徐州的道路夾在中間,成為維護徐州東北邊界安寧的一個橋頭堡。由於馬頭村的存在,在這裡形成了兩省三地邊界線。
從明代到清代,徐州對馬頭村的管轄一直處於有效管理層面,對馬頭村的管轄沒有間斷過,明正統《彭城志·鄉村》:「二鄉古名昌化,去城之東,凡六村,今為九裡:堌臺村、屯頭村、馬頭村、新郭村、安枝村、夏店村。」這六個村莊把徐州和邳州連接了起來。夏店村即下澱村,安枝村即安然村、堌臺村即固臺村,屯頭村在賈汪區已被拆遷,新郭村在茱萸山南,馬頭村在馬頭山下。這六個村莊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是附近的其它村莊無法比擬的,馬頭村有商代文化遺址,屯頭村有白集漢墓,安然村發現的一塊宋代古碑,證明了村莊名字蘊藉吉祥。
另外,徐州對馬頭橋的修建也沒有間斷過,明正統《彭成志·橋梁·元代》:「馬頭橋去城東一百一十裡,汴塘橋去城東一百二十裡」,馬頭橋橫跨馬頭河上,故稱馬頭橋。
因為有了馬頭村,滕縣的這塊飛地和邳州並不接壤,所以嚴格地講,「孤懸徐邳之間」並不準確。
滕縣曾長期歸徐州管轄
據明萬曆《滕縣誌·沿革》記載,滕縣從四千多年前的唐堯時期就屬於徐州管轄,三國開始屬於徐州(彭城)管轄,蘇軾任徐州知州時,徐州下轄彭城、豐縣、沛縣、蕭縣和滕縣,1078年秋天,蘇軾去滕縣視察,寫下了有名的《滕縣公堂記》:「滕縣,古老的城邑。處在宋國和魯國之間,一向難以治理」同時寫下了「才有大小,故養有厚薄」的名言。
蘇門六君子之一的陳師道經過茱萸山,寫下《登寺山》:「晴山堪著眼,別意不勝秋。小作三年別,聊為五鬥謀。要須乘下澤,不待到壺頭。預恐登臨處,長思馬少遊。」寺山不高,位於寺山之上,抬頭就能看到茱萸山。高高的茱萸山,肅肅的深秋,引發了詩人內心極度的悲傷,頓生人生感悟:很想登上山頂,一覽如畫江山,又怕成為無意功名、知足求安的馬少遊。整篇詩文流露著作者忠君愛國的情懷。
陳師道的足跡踏遍徐淮大地,他把徐州的形勢總結在《徐州學記》中:「徐地東近齊魯,北屬趙魏,南引江淮,西通梁宋,四衝六達之郊,南北之亢頸也。」
滕縣曾是徐州大家庭的成員之一,長期的融合造成徐州境內有一塊滕縣飛地。1953年1月1日,山東省徐州市改歸江蘇省管轄,茱萸山隨之歸屬於江蘇省徐州市。
刻著滕縣飛地的一塊石碑
1911年出版的《滕縣續志稿》有兩張圖,圖二標出滕縣飛地分三個區,這三個區的村莊是圍著茱萸山坐落的,把整個茱萸山給包圍了。二十二區有十八個村莊:「大泉、泉河、虎莊、官莊、油房、西小山莊、土盆……」,沿著屯頭河尋訪,大吳中學韓震老師有了發現,一塊乾隆時期的古碑浮出水面,碑文印證了滕縣飛地過往的歷史。
這是一通修建虎冢橋的記事碑,碑上記載:「滕陽離二十二保,虎冢村迤西有東西通衢一道,西接亳徐,東連沂邳,固往來絡繹之區也,奈中間古河水勢洶湧,夏則有滅頂之患,冬則有寒沍之悲,致行旅飛渡而不能,農夫輸載而多瘁,水之為害,橋之未修也,近村善士閆九法、常伯詢、呂克順、黃倫等目擊心傷,欲利行人之濟,奈錢糧浩大非同不日之功,扵是約會遠近親友各捐己貲,約有數十餘千,閒塘起石猶惑不給,因泉河故橋廢壞無用,謀之舊日施主,慨然挪助,故冬則搬運石塊,春則鳩工修築,閱二季而告竣,庶士農工商往有攸利,非若前之望洋趦趄也,爰是勒碑著名,非徒畫不朽之姓氏,實望後之君子相繼而興焉。邑庠生孫辛運撰文並書。泉河橋施主呂巳成、董王玖,石匠王成基、呂連富。乾隆三十九年二月榖旦立。」
虎冢村即現在的虎莊,位於屯頭河和不老河北側,連接東西的古道從村莊的西側越河而過。這條古道西接亳州和徐州,東連新沂和邳州。由於不老河水勢浩大,因此過河的橋梁建設在不老河支流屯頭河上,即使是這樣,橋梁還是經常被大水衝毀,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閆九法、常伯詢、呂克順、黃倫等四人不忍心看到過往行人的艱辛,準備再造一座橋梁,不過這項善舉需要很多的資金,於是動員遠近的親朋好友都來捐款,募集到的資金有一萬多,又用了泉河橋的廢棄石料,經過半年的緊張施工才得以竣工。來往人員不論是百姓還是商人不再「望洋興嘆」,都可以輕鬆過河。於是把捐款人的姓名刻在碑上以示不朽,希望後人接過慈善的接力棒,把慈善事業發揚光大。秀才孫辛運撰文並書。
這塊古碑上的「滕陽離二十二保」七個字記載了滕縣飛地的信息,滕陽是滕縣的舊稱,離是飛地的意識,保為保甲,後來被區代替。
這座橋梁還稱「斜橋」,以順應橋梁南北道路的走向。在這座橋梁的東側原有泉河橋,西側原有李家橋。建國後310國道在虎冢橋西125米處建造了一座大型橋梁,由於國道西遷,現在這座老橋也已被廢棄。
大洞山只是茱萸山的一個山峰
茱萸山東西長度接近10公裡,史料出現了距離徐州70、85、90裡的記載,茱萸山包括大洞山、羊鼻子山、除固山、黃山、白馬山等等山峰。
文章發表於2018年6月25日 《彭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