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國家地理》雜誌的第一期雜誌
1888年,是《國家地理》誕生的時間,
1888年,也是一種神奇介質誕生的年份——
柯達公司的喬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發明了將滷化銀乳液均勻地塗布在明膠基片上的新型感光材料——膠捲。
楚科奇海,攝於1889年,並於1890年7月登上《國家地理》,是我們刊登的第一張照片。
(點擊下圖,獲得《國家地理》經典照片牆——紀念《華夏地理》落地中國十五周年限量版)
伯切爾在肯亞阿西平原上休息,這張拍攝於1910年的照片畫面極為清晰。
攝影:Carl Akeley
隨著膠捲的誕生,
攝影術從笨重機身和複雜工序中逐漸解放,
朝著便攜和相對簡單的製作方向發展,
《國家地理》的第一批照片,
也隨著這股攝影革命的席捲而被創作出來。
(點擊下圖,獲得《國家地理》經典照片牆——紀念《華夏地理》落地中國十五周年限量版)
奧託·利林塔爾,這位19世紀的德國工程師是滑翔機飛行的先驅,萊特兄弟就是受到他的啟發。1896年,一名攝影師拍下他騰空的身影。沒多久,他就在一次飛行事故後死去。
(國家地理供圖,攝影師已不詳)
用紅木製成的鏡頭座和皮腔,這種摺疊式膠片相機成為20世紀初探險家們最愛的照相工具。那時候,常用於攝影的玻璃幹版不但易碎,而且很重。但隨著新型膠捲在1888年被發明出來,相機的身形也縮小了不少,改良成了與如今相似的可攜式相機。
野外暗房:20世紀初,前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哈裡森·W·史密斯在居住的大溪地島上找不到任何暗房,他用一個舊箱子自己做了一個。
然而在《國家地理》創刊之初並未重視照片的作用,而是以文字作為原動力的,那時刊出的地理知識和地球故事也晦澀難懂,受眾面非常狹窄;1898年,電話發明者貝爾成為《國家地理》第二任主席,他說:
「 『世界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我們的主題,
如果我們不能讓普通人都感興趣,
我們最好關門!
然後專心做一本只針對一流地理學家、
地質專家的嚴謹技術性科技期刊。」
上圖為1905年1月刊中使用的11張西藏照片之一
1905年,貝爾的女婿吉爾伯特·H·格羅夫納(Gilbert H. Grosvenor)全權負責雜誌內容。此次再也不是乾澀的文字,他冒著被辭退的危險,在《國家地理》裡首次插入11張俄羅斯探險家拍攝的照片。而他們拍攝的,就是當時世界上最神秘的城市——中國西藏,拉薩。
一時之間,這期雜誌頓時造成極大轟動。《國家地理》也由此進入了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多人的視野。
《國家地理》1905年1月刊封面,本期雜誌刊登了西藏拉薩的11張照片造成轟動。
自此,在跨越132年的時間長河裡,《國家地理》攝影師不斷延伸著全球各地無數讀者與觀眾的目光;今天《國家地理》的「黃色邊框」標誌已然成為了「好照片」的代名詞,「黃框」是一本書的邊框,更是打開外部世界的一扇美麗的窗口,這個「窗口」一直展現著《國家地理》亙古不變的使命:從每一可能的角度看地球。
東京的一家小店外,一個印有藝妓學徒的照片板正等著人們來填補其臉部的空缺,而古樸的日本傳統形象中間所透露出的,卻是現代日化百貨,整個畫面構成若有所指。
攝影:DAVID GUTTENFELDER
約塞米蒂山谷上空,Alex Honnold正在徒手攀登(意思是在沒有繩索或安全裝置的情況下攀登)酋長巖(El Capitan)西南方向約914米高處的一條裂縫。
攝影:JIMMY CHIN
肯亞北部薩拉拉營地(Sarara Camp),一隻孤兒長頸鹿用鼻子蹭著他的看護者。
攝影:AMI VITALE
130多年以來,《國家地理》贊助了超過1.3萬個科學研究、環境保護和探險項目;我們源源不斷去講述關於這顆美麗星球的一切,乃至深邃宇宙;關注瀕危物種、抵制環境汙染;我們攝影師們的鏡頭也一直對準那些殘酷的真相,我們成了世界的一面鏡子。
《國家地理》初期的封面沒有圖片與顯眼的「黃框」與圖片
在「阿富汗少女」出現之前,
下圖被譽為《國家地理》鏡頭下「最美」女孩,
阿爾及利亞的少女——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