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阿哥今天帶你走進衡陽回雁峰旅遊。回雁峰位於湘江之濱、衡陽市區南部雁峰區,其峰高96.8米,總面積6.32公頃。被稱為「青天七十二芙蓉,回雁南來第一峰」,所以有著「南嶽第一峰」之稱。著名的瀟湘八景之一的「平沙落雁」,和衡州八景之首的「雁峰煙雨」均坐落於景區。
衡山又名南嶽,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素有「五嶽獨秀」、「中華壽嶽」之稱。衡山有七十二峰,南起衡陽市城南回雁峰,北抵長沙市區的嶽麓山。巍然聳立著的72座山亦被稱作「青天七十二芙蓉」。峰峰秀麗,峰峰神奇,逶迤八百裡,氣勢雄渾,正如清代著名學者魏源在《衡嶽吟》中所形容的一樣「惟有南嶽獨如飛」。
回雁峰被譽為「南嶽第一峰」含義。
含義一:就地理位置來講,居八百裡南嶽七十二峰從南到北的首峰,故稱「南嶽第一峰」,與祝融、天柱、嶽麓諸峰同負盛名。
含義二:南嶽「香文化」歷史悠久,歷來有南嶽進香自第一峰開始之說。
回雁峰名稱的由來。
由來一:回雁峰山形似一隻鴻雁伸頸昂頭,舒足展翅,欲騰空飛翔,以其形故名「回雁峰」。
由來二:回雁峰雖然不高,但古時傳說「北雁南飛,至此歇翅停回」。秋季北雁南來,至此越冬,從秋到春,不再向南飛過這座山峰,就在這個溫暖如春的地方度過寒冷的冬季,一直等到春天到來再往北返。因此自南北朝時期就成為我國南北溫差線的分界點,因而故名「回雁峰」。美麗的古都衡陽市也因此峰冠以「雁城」之雅稱。
因歷史名人的詩文以它為典故者甚多。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有「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所說的就是這個典故;偉大詩人杜甫曾居衡陽,留下了「萬裡衡陽雁,今年又北歸」的詩句;著名的錢起、劉禹錫、柳宗元、杜荀鶴、王安石、範仲淹、文天祥等都留有膾炙人口的詩文。文因景成,景借文傳,故名揚天下。
明未清初大思想家、哲學家王夫之出生於回雁峰下王衙坪。北宋大理學家周敦頤從小在衡州舅父家成長。人文薈萃,使回雁峰名揚中外。
千年古剎雁峰寺就坐落於回雁峰上,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歷代高僧在此傳經布道,唐代「壽佛」留有袈裟在雁峰寺,寺內設有「壽佛殿」,香火鼎盛,是南嶽稱為「壽嶽」的重要佐證。
雁峰廣場
我們現在來到了雁峰廣場,順著伍阿哥手指的方向,在廣場上聳立著12米高的鴻雁雕像。四隻由銅鋁合金鑄造的大雁形態各異,伸頸昂頭,舒足展翅,仿佛要騰空飛翔。
那麼有人就在想:為什麼是四隻?為什麼不是其他數字?其實四隻大雁代表的是我們「南嶽第一峰」一年四季都歡迎來自四面八方的賓客,同時祝大家四季發財。這是衡陽作為「雁城」的標誌雕像。
在回雁峰四周恢復和新建了許多樓閣亭臺,增添了不少景觀。
南嶽第一峰
跟著伍阿哥走到廣場的盡頭,便來到了回雁峰北門入口。前面黃瓦飛簷、雕粱畫棟的仿古門廳,上嵌的橫額「南嶽第一峰」,是由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著名書法家趙樸初所書。
兩邊掛木楹聯,是由已故衡陽政協秘書長李兆璜撰文,書法家陳文質說書,上聯為:「雁陣破長空,展翅騰雲,俯仰方知天地闊」,下聯為:「峰頭攬勝景,騁懷極目,登臨不盡古今情」。
廳後是一座氣勢磅礴的假山,峭壁高聳,瀑布飛流,幽谷滴泉,巧奪天工。
煙雨池
現在跟著伍阿哥走進回雁峰,首先看到的便是假山下的煙雨池。池中水光瀲灩,池畔花草噴香。煙雨池是衡陽八景之冠「雁峰煙雨實堪誇」的地方,煙雨池原是回雁峰下的一座深潭,古時每逢天將下雨時,池中的水氣冉冉上升,如煙似霧,時隱時現,宛如仙境,因而得名「煙雨池」。
過去大雁南來時,到此便駐足停留,休養生息,待春回大地之時便啟程北返。後來煙雨池逐漸荒廢,20世紀80年代開闢回雁峰公園才得以恢復。
大家請看峰上正中間,有黃浦軍校畢業的湘籍老將軍唐天際手書,渾厚蒼勁的「回雁峰」三個大字,老將軍寫這三個字時已經是83歲高齡了,可字跡仍然蒼勁有力,足見功底之渾厚。
煙雨池畔的山石上,鐫刻著一些歷代名家的詩詞書法作品。有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和明朝衡陽詩人陳宗契在《詠南嶽》中的「青天七十二芙蓉,回雁南來第一峰」,讚譽衡陽回雁峰的詩詞佳句。
上達牌坊
現在跟著伍阿哥繞過煙雨池往右邊走,在假山左邊聳立著的便是「上達」牌坊。牌坊原來是山上雁峰寺的入口山門,歷史十分悠久,可惜毀於戰亂。
一座古城堡式山門上嵌著「上達」、「莫作等閒觀」幾塊鐫刻,乃著名書法家蔣銓衡等人的翰墨珍跡。
「上達」牌坊按明朝圖式復建。綠色的琉璃瓦,厚重的拱形山門,鐫刻麒麟吐須,獅子戲球,二龍戲珠,雙鳳朝陽等浮雕。相傳是雁峰寺一燒火和尚用燒火棍所書,其寓意是上山、登高自此起步。
兩邊的雁峰長聯由已故著名詩人、作家洛夫先生書寫,共170個字,囊括了衡陽的風景名勝、歷史名人。
門坊背面有民國初衡陽書法家蔣鈐蘅的墨寶「莫作等閒觀」。它告訴人們不要小看回雁峰,山不在高,有仙則靈。
望嶽臺
我們經過上達牌坊,就登上了「望嶽臺」,在這裡極目遠眺,南嶽七十二峰,隱約可數,整個衡陽市城區勝景盡收眼底。
西面是抗戰時期「衡陽保衛戰」的戰場。嶽屏山往北看,三水(湘江、蒸水、耒水)匯流之處的,珠暉塔與來雁兩塔遙相呼應;向東看,湘江中帆檣點點,百舸爭流。每逢九九重陽時節,總有不少衡陽本地人扶老攜幼,到此登高望遠,陶冶性情。
沿石階登峰入寺,途中有造型精巧、雅致的「雨花廳」、「睛江豐」,可供歇憩、品茶和俯瞰湘流。
雁峰寺
隨伍阿哥轉過身來,眼前這座金碧輝煌的廟宇便是千年古剎雁峰寺。佛教講究空靜,需找山明水秀之處修真養性,故有「天下名山僧佔多」之說。
雁峰寺始建於南北朝時,南朝梁天監十二年(公元513年),宏宣律師南來選擇此峰創建寺院,武帝蕭衍賜名「乘雲禪寺」。隋代改寺名為「雁峰寺」。唐朝改為「山門寺」。唐天寶元年(742年),範化律師奉敕重建山門、殿閣,塑諸佛像。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又重建,建觀音閣,閣內有觀音大士丈六全身和古傳千佛袈裟,為釋家稀世之寶。元末遭毀。
明清之際又稱為「壽佛殿」。明洪武九年(1376年)齊正和尚主持重修,寺前有望嶽亭,後有此君軒,四周蒼松翠柏,修竹依依;東有望雁樓,琉璃碧瓦,造形精美,登樓遠眺,晴雨俱佳。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毀於兵戰。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重建大雄寶殿。至清末,存有山門、天王殿、準提殿、大悲閣、壽佛殿,殿後有觀天池、觀音閣,左右分列摩雲舍和望月樓。
1927年重修山門。1944年抗日戰爭中被毀。佛家主張超脫塵世、與世無爭,但居於名山及軍事要地的回雁峰為「衡陽保衛戰」的主要陣地。日軍用飛機大炮日夜轟炸,將山頭削平了數尺,山上的寺宇及名勝遭到了徹底破壞,全毀於日軍炮火。1983年開始重建,重修時正式定名為「雁峰寺」,現有觀音殿和壽佛殿兩進,寺內香火甚旺,峰上景點遍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迄今已經有將近1500年的歷史了。
過去南來北往的僧人們都要來此朝拜,不少高僧禪師還在此開壇說法,點化世人。每年到此進香者絡繹不絕。直到今天,每年農曆正月初一的早晨,還有不少當地人趕來燒「頭炷香」呢!
寺門
現存的雁峰寺,為八十年代重修。寺在峰頂,前築大型勾欄月臺,站在臺上,可以俯瞰綠草如茵、花木扶疏的雁峰廣場,巍峨高聳的雁城城徽,大雁群雕和繁華熱鬧的中山大道。
雁峰寺分為前後兩進,分別建在兩米多高的石臺上,均為單簷歇山式建築。丹甍高聳,琉璃黃瓦,正脊中塑雙龍戲珠,兩端鴟尾向外捲曲似龍,垂眷上置仙人走善,正脊、四楞和屋簷飾有彩燈,簷角上翹,狀如飛翼,整體結構突出了清代的建築風格。
在寺的正門上懸掛「雁峰寺」的橫匾,為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著名書法家趙樸初所書。兩側的檻聯上寫著:「縱覽豁中懷,對晴天雁字,月夜鐘聲,好把俗塵滌去;登臨尋勝跡,看檻外江山,池邊煙雨,都從梵宇收來。」
觀音殿
一進為觀音殿,為紅牆,朱拄。殿內供奉著一尊觀音大士,神像高2.5米,頭戴女式風帽,肩披長巾,左手持淨瓶,右手揮楊柳枝,法相端莊,旁邊有善財童子和龍女侍立,仿佛正要將幸福甘露灑向人間。觀音按照梵文應譯為「觀世音」,因唐代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略去了「世」字,簡稱「觀音」。
早期佛經故事說,觀音為太勢至之兄,所以佛教傳到中國,其形象最初為男身。隨著佛教漢化和世俗化,廣大女信徒希望現音是女性,其形象也就產生了變化,或為男身或為女身。元代以後,觀音逐漸成為了妙年美容的女性。
在觀音菩薩的左邊侍立著善才童子,神像高1米。他身披彩帶,系肚蔸,雙手舍什,宛如一個天真活潑的小孩。據佛經記載:「善才童子看破紅塵,視錢財如糞土,發誓修行成佛」。傳說他去南海參拜觀音,觀音為試他是否有誠意,化身為船夫,掀起大風浪,勸他回去。但善才童子決心渡海,毫不動搖,最後在普陀洛迦山得到觀音教化而示現為菩薩。
在觀音菩薩右邊侍立著龍女,形象端莊嫻靜,高1.5米。傳說她是娑竭羅龍王的女兒,極為聰明,八歲時,偶然聽到文殊菩薩在龍宮說法,頓然覺悟,遂至靈鷲山禮拜釋迦,以龍身成就佛道。為輔助觀音普度眾生,她作了現音的右脅侍。
神龕的背後為護法神韋馱(韋陀),身高1米,金臉金身,手持降魔杵,顯得十分勇猛。韋陀菩薩是佛陀的護法,也是佛法的護法,也護修行佛法的眾生,寺廟都會供奉韋陀尊天菩薩,職責是護法安僧。他將護持賢劫千佛中九百九十九尊佛出世,為他們做護法,是賢劫中最後一位成佛者。
他面如童子,表示對佛教懷有赤子之心;手持金剛降魔杵,表示有能力摧邪輔正,除魔衛道。據《鑄鼎餘聞》:「合掌捧杵者,為接待寺,凡遊方釋子到寺,皆蒙供養。按其杵據地者則否,可一望而知也。」
韋陀塑像有三種形式,分別代表不同的含義:如果韋陀的降魔杵扛在肩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大的寺廟,可以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三天;如果韋陀的降魔杵平端在手中,表示這個寺廟是中等規模寺廟,可以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一天;如果韋陀的降魔杵杵在地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小寺廟,不能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
壽佛殿
二進為壽佛殿。前坪兩邊置有兩個仿古式香爐,攢尖頂,八角單簷,圓身,爐中香菸繚繞。殿宇寬五間,正中全剛臺上端坐著3米高的壽佛。頭罩寶蓋,身著黃袍,披缸敞,法相莊嚴,兩眼平視,長發飄胸,兩手平放於膝上。他面對大門,似乎在沉思佛理,又似乎在審視人世;像在傾聽香客的祈願,又像在接受信士的膜拜,其形態表情令人參悟不透。
壽佛釋全真,俗姓周,名宗惠,傳說他生在郴縣,死在全州,成佛在衡州。他生前四方雲遊、傳道,曾留袈裟一件於雁峰寺。圓寂後常顯靈於湘南,明清之際又轉世為高僧,駐雁峰寺傳經布道。
唐開元十六年全真大師出生於湖南資興周源山,唐天寶二年到郴州開元寺出家受戒,後到杭州拜道欽禪師為師,唐天寶七年隨師進京晉謁了唐玄宗,至德元年到湘源縣(廣西全州)開創淨土院(今湘山寺,被譽為楚南第一禪林),唐鹹通八年端坐圓寂,享年138歲。全真大師有《牧牛歌》《遺教經》《湘山百問》等著作。受到過歷史上五位皇帝的敕封,宋徽宗敕封他為「寂照大師」,宋高宗加封他為「慈佑寂照妙應普惠大師」,宋寧宗、宋理宗又累次加封,清朝鹹豐皇帝敕封他為「保惠無量壽佛」。由於他德懋壽高,遠近都尊稱他為「無量壽佛」、「壽佛老爺」,在江南、港澳臺、東南亞一帶享有盛名。
相傳明清之際有郴州」某高僧「駐錫此寺,他鶴髮童顏,長眉如雪,宛如壽星;其道行高潔,深悟佛理,信士遍布蒸湘,坐化之日,傳說有雲霞遮日。寺僧藉助這一傳說,建壽佛殿以作紀念,四方檀越都來項禮膜拜,於是壽佛之靈,名聞遐邇。
大殿兩側置有十八羅漢的塑像,造形各異,栩栩如生。壁上掛著二十四諸天的單幅像,繡工精細,生動逼真。觀音、壽佛殿中,都王有全套法器,掛著色彩鮮麗的寶幢、寶幡,主神前吊著兩盞精緻的八角宮燈,燭光長明,供桌上擺著供果,寶鼎中青煙嫋嫋。駐寺僧人,每天都在殿中作課。許多善男信女,趕採這裡燒香拜佛。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稱為壽佛生日,朝山香客數以千計。
順治、康熙年間,寺內增建大雄寶殿、大悲閣、天王殿和前山門,自此,峰上殿閣鱗次櫛比,香火鼎盛,遂成為湘南一座名剎。
寺後面有「雁廊」、「雁壁」、「觀天池」、「聽雨軒」、「回雁亭」及花圃。
碑廊
我們現在來到的地方是「碑廊」,與雁峰寺僅隔一牆,長約十米,鐫刻著古今名人、書法家、詩人的翰墨和歌詠雁峰的詩詞。來到這裡真是步移景異,美不勝收。
松風亭
我們現在來到松風亭了,整個亭為仿松樹皮建成。亭的上方有書法家鄧磐石書寫的「松風亭」三個字。亭邊有石刻陶鑄副總理的散文《松樹的風格》。每當遊人至此,坐松亭、看松樹、讀佳作,陶冶情操,激勵志向。
船山故地
我們現在來到了船山故地。王船山本名王夫之,字而農,號姜齋,別號壺道人。出生于衡陽市雁峰區回雁峰下王衙坪。因其隱居地衡陽縣曲蘭鄉附近山上一塊巨石形狀如倒扣水中的大船。以石寓志,自稱王船山。
船山先生是明末清初的哲學家、思想家。早年積極參加反清復明的鬥爭,壯志未酬,被迫隱居。著書立說達四百多卷,涵蓋了哲學、歷史、政治、經濟、文學、教育、詩詞歌賦諸方面。因此成為湖湘學派代表人物。
此君軒
跟著伍阿哥在美景中漫遊,不知不覺便到達了此君軒。「此君軒」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王船山先生的出生地,現在的建築是根據古書記載重建的。
此君軒有亭有池,池邊有明清之際大思想家王船山的塑像,他仰首捋發,凝目沉思,表現出潛心著述的鑽研精神和高風亮節的情操。王船山生於古衡州府王衙坪,曾就讀於長沙嶽麓書院,中年參與反清復明,失敗後在衡山縣石船山下結廬隱居。
他一生博學廣採,於天文、地理、曆法、數學等均有研究,尤擅經、史和文學。他著述頗豐,著有史學作品《永曆實錄》哲學作品《周易外傳》《張子正蒙法》《黃書》《思問錄》等,詩歌1645首及詞325首,後人將其合編為《船山遺書》,共400多卷,800餘萬字。
王船山對清兵入關恨之入骨,發誓不仕。他每出家門,必穿高底鞋,打竹骨傘,寓意「不踏清廷地,不共清廷天。」
在軒內,從護欄到窗欞,從樓梯到壁畫,都以竹子為裝飾,象徵著先生寧折不彎的高風亮節。在亭廊的牆上,還鐫刻有王船山文、蕭善卿書的「古衡州八景」。廊壁上鐫刻著《衡陽八景詞》:雁峰煙雨、石鼓江山、東洲桃浪、西湖荷花、朱陵仙洞、花葯春溪、嶽屏雪嶺、青草漁燈。
出了此君軒,上得臺階,便可以看到湘江了。衡陽是湘江和蒸水匯合之處,古時每到秋季,水勢消退,河灘上全是雪白的細沙,南來的大雁紛紛降落,這就是古代著名的瀟湘八景中的「平沙落雁」。
不過由於歲月變遷,當年景致早已無存,令後來者產生無限遐思。南嶽衡山縱橫八百裡,而其中風景最秀美、景點最集中的是位于衡陽市南嶽區的中心景區,面積約有85平方千米。
飛瀑流彩
我們前方不遠就是飛瀑流彩。飛瀑流彩景點位於回雁峰景區西門假山群中,假山群再現了南嶽諸峰的形、神、韻,有「衡山千仞一峰高」的觀賞效果。
山石錯落有致,中間有「水霧」噴出,形成雲煙繚繞的效果。山頂瀑布飛流直下,水擊山石、飛流碎玉,形成一道巧奪天工的飛瀑流彩美景。
你們看,瀑布下有「雁影潭」,山、水、石相得益彰,構成了一幅氣勢磅礴的美麗畫卷。
回雁閣
不知不覺的跟伍阿哥走到了回雁閣。回雁閣主閣高35米,四層四稜,頂部重簷如雁張翼,底部七十二根支柱,寓意「南嶽七十二峰」,南北兩側有「聽瀑亭」和「攬翠亭」相依。
整個建築於2006年建成,造型莊重古樸、典雅大方,是衡陽市標誌性建築,有「衡州第一閣」的美譽。為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提升回雁閣的文化品位和湖湘文化內涵,將衡陽第一閣打造成能與嶽陽樓、滕王閣媲美的「江南名閣」,2007年9月對回雁閣進行文化裝修。
閣的四面均掛著原中國書法協會主席沈鵬題寫的鎦金匾額「回雁閣」三個大字。「四面懸匾」象徵著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衡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蒸蒸日上的繁榮氣象。
三層樓閣共裝修布展有精選的歷代文人、名人遊衡陽留下的詩詞、楹聯23幅、《回雁閣記》木刻一幅及出自衡陽美術界名家之手、集體創作的《衡嶽魂》《王船山》《平沙落雁》《雁峰煙雨》等磨漆畫4幅。
特別是懸掛於二層回廓歇臺間的巨型畫作「衡嶽魂」恢宏大氣,栩栩如生地再現了大禹、杜甫、毛澤東、夏明翰、周敦頤、蔡倫等遊歷過衡陽這片熱土的名人先賢的音容笑貌。
每到這裡登上閣樓,極目遠眺,湘江如帶,波光瀲灩,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一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市美景。
平沙落雁
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是「平沙落雁」,它是瀟湘古八景之一。最早的傳說起源於唐宋之際,秋天將至,北雁南行,至衡陽不再南飛。此時湘江河畔,堤岸無垠,細沙如雪,蘆葦搖曳。雁群在此棲宿、覓食、嬉戲。北宋詩人米芾贊道:「陣斷衡陽暫此回,沙明水碧岸莓苔,相呼正喜無繒繳,又被孤城畫角催。」,此處以巧奪天工的藝術構思,濃縮江岸精華,再現往昔「秋雁戲沙」美景。
船山紀念館
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是王船山出生地紀念館,位於回雁峰景區西側半山腰,為紀念出生於回雁峰下王衙坪的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王夫之修建的。紀念館主體佔地面積101平方米,簷高4.42米,為青磚黛瓦古色古香的仿明清建築。
紀念館採用中國傳統的對稱式古典建築形式,上為正房、中為庭院、下為山門;山門、正房入口掛有楹聯三幅、匾額二塊,廳堂及兩側廂房共懸掛有字畫5幅;正房中央是一座王船山半身塑像,右側廂房布展的是明清時期的雕花木床、木椅及帶補丁的蚊帳、被褥等船山先生的臥室家居用品;左側廂房則陳列有木屐、雨傘、油燈等物品及王船山畢生著作《船山全書》和後人研究船山思想的部分作品。
王船山是湖湘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頭不頂清朝的天,腳不踩清朝的地」的反清復明的民族氣節,浩氣長存,令人嘆為觀止,著書立說達400多卷,800多萬字,其作品和思想深刻地影響了一大批湖湘人士。
各位朋友衡陽回雁峰遊覽即將結束,希望衡陽回雁峰能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一趟衡陽回雁峰之行,定會讓您回味無窮,滿載而歸,非常高興與各位共同度過這快樂的衡陽回雁峰之旅,關于衡陽回雁峰我就講解到這裡。今天我們有緣在一起,希望我們有緣再相會,歡迎您下次再遊衡陽回雁峰。祝各位旅途愉快、工作順利、身體健康、一路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