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的閱讀時長得力於內容的質量,以及背後的人工推薦算法,但我卻想和你聊一聊一個很小的功能,我們隨處可見,每一個內容性產品都具備的「刷新」功能。
刷新還能這樣用
分析對象:今日頭條Android版本
版本號:7.3.3
功能位置:啟動今日頭條,觸發刷新功能,在新舊內容的交接處
張一鳴(今日頭條創始人)在網際網路大會上公開了一些數據,今日頭條在2019年已經擁有66億的激活用戶,1.4億活躍用戶,每天每個用戶使用76分鐘,比同類資訊類產品相比多了一倍的使用時長。
用戶的閱讀時長得力於內容的質量,以及背後的人工推薦算法,但我卻想和你聊一聊一個很小的功能,我們隨處可見,每一個內容性產品都具備的「刷新」功能。
恐怕,人均76分鐘的使用時長,有30%以上要歸功於這個刷新功能。
認識一下刷新
「刷新」功能的作用是為用戶帶來新的內容,通常的做法是在頁面頂部,通過手勢向下滑動觸發。
這個功能普遍應用於兩個場景,其一是在內容流上,其二是在信息詳情裡,兩者的訴求本質上是截然不同的。
內容流與刷新
將刷新置於內容流,是為了持續的為用戶提供最新內容,前提是系統具備內容的持續更新能力,如果我們的內容並不具備該能力,那就不太提倡刷新功能了。
因為,即使刷新了,也沒有新的內容呈現給用戶。
持續更新能力是指平均間隔一定的時間能夠產生1條或多條內容,出於產品的考慮,這個間隔時間需要小於30分鐘,也就是一天的內容產量至少48條以上,才具備做刷新的能力。
內容數量越多,越需要刷新能力。
相反,如果每天不能產生48條以上的內容,就不太建議用內容流的方式進行開發,可以嘗試換一種思路,比如固定時間更新的內容卡。
內容不足時,強行實現刷新功能會有什麼結果呢?
沒有內容作為支撐,「刷新」的核心作用:為用戶提供最新內容將會被無效化,無論用戶如何進行刷新,都不會有新的內容出現,因為系統沒有產生新的內容,用來提供給用戶。
如果影響只是功能失效,或許我們不需要太過在意,但遺憾的是功能無效化只是表面形式,背後實際上會導致用戶的流失與口碑的損失。
不妨嘗試想像一下:
我們在使用一款和今日頭條極度相似的資訊產品,兩者唯一的區別在於內容的數量。這款產品,我們刷新多次,運氣好會出現1-2條新的內容,大部分時間得到的反饋都是:沒有新內容的提示。
此時,你會如何看待這款產品,你會為這款產品打上什麼標籤呢?
內容少、沒有新意、不會期待、沒有驚喜。
刷新是一個會和用戶互動,與用戶具備反饋機制的功能,用戶在執行刷新操作時,具備明確的心理期望「我想看新的內容」,或者「我想看看其他的」。
我們能夠給到的反饋只有兩種:
一種是響應用戶的期望,反饋給用戶:「給,這是新的內容」。另一種則是打消用戶的期望,反饋給用戶:「抱歉,我們沒有新內容了」。也就是無法滿足用戶期望,對於產品而言,偶爾無法響應用戶的期望並不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但對用戶的期望經常性出現無法響應的狀態時,就會增加用戶的失望感,最終導致用戶的流失。
你可以在一分鐘內刷新多少次呢?恰恰刷新功能就是那個能夠經常滿足用戶期望,也可以經常讓用戶失望的功能,因為它可以足夠的高頻。
不具備內容更新頻率,內容數量的產品,並不太建議開發刷新功能以及對應的內容流功能,這會不斷的為用戶營造「被拒絕」的環境,不斷的增加用戶的失望感。
詳情頁與刷新
我們對詳情頁的「刷新」在概念上與內容流的「刷新」是截然不同的,在詳情頁裡,他更傾向於「更新」的概念。
也就是將最新的詳情內容「更新」給用戶。並不是所有的詳情頁都需要這個功能,同樣的,也只有在特定的環境下,詳情頁的刷新才會具備價值。
常見的詳情頁包括電商的商品詳情頁,訂單詳情頁,資訊的文章詳情頁,社交的用戶詳情頁,音樂產品的歌單詳情頁,活動產品的活動詳情頁等等。
其實大部分詳情頁都是不需要刷新功能的,這些詳情頁本身不具備對內容的「更新」訴求。
網易雲音樂的歌單便沒有刷新功能,用戶每次進入歌單時,都需要加載最新的信息,而用戶停留在歌單時,即使不更新,也不會影響用戶的使用,實際上這些歌單的更新概率極低。
雲音樂的歌單大部分都擁有數百首音樂,有的歌單甚至擁有上千首音樂,但這些音樂的更新頻率極低,有的持續了數年之久,平均算下來也許一個星期只會增加一首音樂,或者一次增加幾十首,但幾個月都不會再次更新。
這表示用戶在每次訪問時執行的加載功能,就已經能滿足人們的訴求,畢竟信息沒有變化時,無論我們更新多少次,都不會有變化。
當更新頻率遠低於用戶的停留時長時,也就不需要更新功能了。
我們熟悉的今日頭條的文章詳情頁,雲音樂的歌單,微信的好友相冊都沒有實現刷新能力,並不是忘記做這個功能,而是不需要做這個功能,在這些詳情頁裡,不具備「更新」的訴求。
人們在詳情頁的停留時間並不長,或許在我們的認知裡,大部分時間都停留在詳情頁裡,但這裡的詳情頁並不是相同的詳情頁。
我們計算的用戶停留時長是在某一個內容的詳情頁進行停留,而不是所有的詳情頁停留時間的總和。
電商的商品詳情頁和訂單詳情頁比較特殊,這兩個頁面通常我們會在詳情頁植入刷新功能,因為信息錯誤導致的後果極為嚴重。儘管商品詳情頁與訂單詳情頁同樣不具備更新頻率,但內容發生錯誤的後續影響卻比其他詳情頁更為嚴重。
這裡的影響體現在訂單金額,也就是錢可能產生錯誤,導致存在一些漏洞,另一個影響則是我們不希望用戶離開這個頁面,相對其他詳情頁而言,電商的商品詳情頁並不是最終頁面,他只是作為用戶支付前的跳板,最終目的是讓用戶完成支付行為。
因此在一些不希望用戶返回,通過重新加載獲取最新內容的頁面,我們會植入刷新功能,用來實現內容「更新」的能力。
還有第三種刷新功能的應用方式,一些依靠網絡請求獲取數據的頁面,存在網絡請求失敗的可能性,我們會在監聽到請求失敗時,為用戶提供刷新能力。
此時,刷新所代表的含義是「重新獲取信息」。
在網際網路還不成熟的時期,許多初創團隊以及產品新人,將刷新功能作為了必要能力,幾乎在所有頁面都植入了刷新功能。
這不僅不會讓刷新功能發揮作用,有時會產生負面效果,有的會給用戶造成負面映像,有的則是因為完全不需要這個能力,被徹底的無視了,但不論是何種表現結果,我們都需要支付該功能用來實現的開發成本,以及測試和驗收成本,仔細算起來,這樣的時間成本並不算低,畢竟背後都是人力成本,是要花錢的。
當用戶規模最夠大時,無效的刷新還會佔用我們伺服器的計算能力,導致一些不必要的性能壓力。
即使是淘寶,在面對雙十一時,也不得不減少次要藉口的請求,甚至為此關閉一些比較重要的服務。
伺服器的計算能力並不是可以無限制揮霍的,我們很少考慮伺服器壓力只是因為數據量還太小,還可以揮霍,但這不應該是我們浪費資源的理由。
當我們對功能的認識足夠清晰,足夠靈活時,我們也能夠更靈活的使用功能,今日頭條的刷新就是最佳的案例。
可以說,這樣的刷新為今日頭條增加了30%的閱讀時長。
「刷新」還可以這樣用
刷新在內容流的通常做法是從頁面頂部向下滑動完成刷新的業務,這原本是一個極其不起眼的功能。
今日頭條除了保留原始做法以外,還提供了另一個「刷新」功能的觸發操作,當我們滑動到上一次更新點時,會給到用戶一個提醒:「你剛剛看到這裡,點擊刷新」。
對刷新功能的巧妙應用,充分提升了用戶的持續閱讀性,在此之前,如何讓用戶持續看到新的內容,是資訊類產品讓人感到頭疼的一個問題。
我們只能按照一定的序列將內容呈現給用戶,每一次用戶使用產品就建立了新的加載點,隨著內容的向下瀏覽,只能是看到以前閱讀過的內容,此時用戶的持續閱讀就被打斷了,需要多次滑動頁面,回到頁面頂部時,才能觸發新的內容
原始的刷新功能觸發條件是在頁面頂部,向下滑動才會觸發刷新,也就是必須在第一條內容的基礎之上觸發刷新。
當持續閱讀了4頁,5頁時,就需要用戶回到第一條內容,回到頁面頂部才能觸發刷新。
騰訊新聞將這個功能稱呼為「點擊回到頂部刷新」;網易新聞將這個功能稱呼為「上次看到這裡,點擊刷新」。為用戶建立閱讀痕跡的實現原理十分簡單,在用戶執行刷新功能時,就建立一個內容之間的分割坐標,將新的內容和舊的內容進行區分,並植入刷新功能的觸發按鍵,就可以實現。
我們考慮的是讓用戶持續性閱讀,較長的閱讀時間便是由若干個持續閱讀構成,持續閱讀是長時間閱讀的前置條件。
我們可以通過操作步驟和間隔時長來判定,巧妙利用刷新功能為持續閱讀帶來的巨大價值。
沒有插入式刷新之前,用戶需要向上滑動4~6次才能獲得10條新的內容,整個耗時需要0.5秒~1.5秒,也就是每間隔10條內容,用戶回到頂部觸發刷新所需要支付的成本,重複10次,就需要用戶支付40~60次滑動操作,總時長耗損達到了5秒至15秒。
增加插入式刷新之後,用戶只需要支付點擊刷新的一步操作,以及0.1秒的刷新時間便可以達到持續閱讀的效果。始終給到用戶「閱讀不完」的體驗,通過對持續閱讀體驗的增強,最終導致用戶長時間的停留。
每次刷新不能多加載一些內容嗎?比如刷新一次,加載100條?
考慮到對伺服器性能的最大化利用,用戶每次刷新加載基本都只能獲得10條左右的內容。
量,這是為了避免內容給太多,但是用戶沒有完全閱讀導致的伺服器資源損耗。同時,每次刷新加載的內容越多,下一次刷新所需要執行的成本越高。
巧妙的藉助刷新的能力,就能規避新舊內容更替時,對用戶持續閱讀帶來的「阻塞感」,讓持續閱讀變得更加流暢,讓用戶在不知不覺中,沉浸其中。
現在,我們很難說是誰原創了這樣的使用方式,儘管文中以今日頭條為例,但現在的資訊類產品,大部分都已經複製了該功能,已經難以追溯源頭了,我們僅作為案例學習即可。
#專欄作家#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9年經驗產品經理,3年產品總監經驗。擅長數據增長,商業模式。曾孵化過千萬級用戶規模的創業產品。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