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北京8月24日電 (記者 楊凱淇)「我覺得這屆論壇是兩岸華文教師交流的一小步,國際華文教育協力推廣的一大步。」臺灣師範大學教授蔡雅薰24日在京出席「第四屆兩岸華文教師論壇」閉幕式時如是說。
為期兩天的「第四屆兩岸華文教師論壇」由臺灣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和北京華文學院聯合主辦,此次論壇主題為「華文教學的理論和實踐」,旨在為兩岸華文教師提供分享教學經驗,探討教學問題,發表教學研究成果的交流平臺。來自海外及兩岸的120餘位華文教學專業人士參會。
蔡雅薰說,這是她第一次參加兩岸華文教師論壇,雖然會期不長,卻令她受益匪淺。兩天來,她穿梭於多個分組討論的會場,兩岸教師們分享的教學經驗等,給了她很多啟發。她很欣喜的看到,老師們的論文、研究都能夠強調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從大家的講解中她也學到了很多針對華文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的創新做法。「技術、知識、能力、經驗,這些東西只有在對的地方才能發生很好的功用。」
她坦言,這次溫暖的參會經歷促使她已經開始對下一屆論壇有所期待。她認真地列舉出對論壇未來發展的建議,內容涵蓋跨領域學者專家的對話,華裔學習研究主題的凸顯,帶動進入國際研究發聲的準備,兩岸華語文研究團隊的建立等諸多方面。
她希望兩岸華文教師不要只把自己定位為一名語言老師,而應該去做「以生命影響生命」的華文教師。
北京大學教授、國家語委諮詢委員會委員陸儉明受邀出席了閉幕式,他坦言,自己一走進會場便發現了一個可喜的現象――與會者中年輕人佔了大多數,這說明華文教學後繼有人。
他指出,老一輩華文教師的身上有著高度的教育責任心,在他們的眼裡、心裡都有學生,華文事業始終是他們的牽掛。年輕教師們要把這種傳統繼承下來,傳承下去,用心發展華文事業。此外,年輕教師還要保證「肚子裡有東西」,即紮實掌握從事華文教學所需要的專業教育知識,且要遵循「教有定則,但是教無定法」的規律,做到因材施教。
本屆論壇兩岸召集人之一、北京華文學院副院長郭熙在閉幕式上表示,當今的華文教學正在走向多元化,從教學理念,到教學模式,再到教學對象都在發生變化,在新形勢下召開的此次論壇令大家深受教義,也促使華文教師們進一步思考今後的發展。不僅如此,論壇還演繹了一座「跨海橋」的角色,把兩岸華文教師連接在一起,共同謀劃華文教育發展大計。
最後,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秘書長董鵬程在閉幕式上宣布,第五屆兩岸華文教師論壇將在臺灣舉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