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1日 10:47 來源:中國臺灣網
參與互動臺灣《聯合報》21日社論指出,距蔡英文上任已不到30天,接受「九二共識」,應有接受的理由;不接受「九二共識」,也應有不接受的理由。但若說「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下,推動兩岸關係」,卻不接受「九二共識」;或主張「維持現狀」,卻不接受「九二共識」,這皆不成理由。在如此不能自圓其說的架構下,蔡英文給了人們什麼憧憬?給了大家什麼想像力?
文章說,蔡英文自兼民進黨主席,並使政務官不兼黨職,試圖切割行政團隊與民進黨的關聯,以架空民進黨;但這種想要「繞過民進黨」的作法,卻亦顯現她將陷難以有效「領導」民進黨的困境。蔡英文若不能穩固對民進黨的領導,即無以確立「憲政認同」及兩岸政策,也就不能建立「穩健執政」的願景。
自副領導人選至「內閣」名單,皆可證蔡英文在行政團隊的「去民進黨化/去意識形態化」;「兩國協議監督條例」變成「兩岸」,及一度出現「自動生效條款」,亦可見蔡英文政策轉向的跡影。
但是,肯亞遣返案卻使蔡英文捉襟見肘。由「立法院長」蘇嘉全帶頭,以「兩國論」來詮釋事態,「綠委」的「制裁說」、「仇中論」此起彼落。蔡英文在臉譜稱「中國大陸」,蘇嘉全及「綠委」則爭相攻擊「中國」。由此可見。蔡英文雖全力塑造行政團隊的「低調」風格,但民進黨在「立法院」及民進黨這兩塊的「高調」自走炮所在多有。僅是把監督條例由「兩國」改稱「兩岸」,顯不能齊一民進黨的口徑。
「九二共識」的僵局,其實只是民進黨及綠營內鬥的外溢效應。如今,蔡英文若說:臺灣的民意真正反對「九二共識」,或真正了解「九二共識」在兩岸各自的「原則」與「善意」,或真正願意承擔「九二共識」一旦破局後可能發生的不可估量的後果;無論是以上的哪一種主張,她皆必須提出足以說服民眾的論證。這也許正是呂秀蓮建議蔡英文應為520演說辦公聽會的道理。
蔡英文當局以主張「凍獨」的童振源為「行政院」發言人,以「現在仍支持ECFA」的陳添枝為「國發會主委」,又以李大維及張小月兩名藍軍為「外交」和兩岸前哨,此皆顯示她無意全然背離「九二共識」的兩岸架構。但她之所以又與「九二共識」若即若離,則是因她在面對散彈四射的民進黨及綠營內部時左支右絀,沒有一言九鼎的領導力。
2000年的陳水扁以「四不一沒有」開局;但今日的蔡英文,卻沒有能力使民進黨及綠營為她打開「九二共識」的僵局。今後,這個以「不挑釁/無意外」為著眼而建立的行政團隊,與民進黨在「立法院」及民進黨內的自走炮,如何各自扮演「黑臉/白臉」的競合關係,就成了蔡英文政治操作上的最大考驗。
蔡英文必須能夠領導民進黨,否則就難領導「這個國家」(蔡英文避稱「中華民國」的慣用詞)。一個對「中華民國」扛不起又丟不掉的蔡英文,必無可能建構可大可久的「國家憧憬」。因此,蔡英文可給民眾的最大想像力,應是她必須表現出能夠引領民進黨轉型的領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