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精彩劇目亮金城
——甘肅省話劇院成立六十五周年原創劇目展演舉辦
《天下第一橋》劇照
朱衡
改革開放40年到來之際,甘肅省話劇院(以下簡稱甘話)迎來了建院65周年誕辰紀念日。從1953年8月13日成立,到2018年8月13日,甘話已有65年歷史(2003年團改院,2012年轉企改制),為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甘話聯合甘肅省演藝集團,在8月份舉辦紀念「甘肅省話劇院成立65周年原創劇目展演」活動。活動期間,在人民劇院、甘話60劇場隆重上演近年創排並獲得廣泛讚譽的話劇《天下第一橋》《蘭州味道》《紅水衣》《魂歸何處》《蘭州人家》等5部優秀原創劇目,集中展示近些年甘話話劇舞臺藝術創作的成果。
甘話前身源自陝甘寧邊區隴東劇團,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是黨和邊區政府的宣傳隊和戰鬥隊,蘭州解放後,進城改組為甘肅文工團,1953年8月13日開始走專業化的道路,正式誕生了甘肅省話劇團。在幾代甘話人的執著努力下,不但把戲演遍大江南北,還演進了中南海,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都看過甘話的戲。65年來,幾代甘話人把甘肅話劇創作數次推向高潮,幾度輝煌,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甘肅話劇和甘肅戲劇的成長、發展歷程,開創奠定了甘肅話劇在我國話劇長廊的突出地位和鮮明特色,成為我國大西北的一支話劇勁旅。從創團首部大戲《在康布爾草原上》,到改革開放初期的《西安事變》等一大批劇目,獲獎劇目之多,影響之大,都代表了甘肅乃至西北話劇的最高水平。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創排的《天下第一橋》《蘭州人家》《蘭州好家》《老柿子樹》《蘭州味道》等一批劇目,在話劇面臨市場化衝擊的困境下,以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弘揚本土文化再一次崛起。
本次展演的話劇《天下第一橋》先後入選參演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第七屆全國話劇優秀劇目展演;榮獲第十四屆文華獎優秀劇目獎,文華編劇、文華導演、優秀表演獎;獲得由文化部、中國話劇藝術研究會頒發的第七屆中國戲劇文化獎話劇「金獅獎」劇目獎等眾多國家大獎;主演榮獲由文化部頒發的第15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表演大獎和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榮獲「2011—2012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重點資助劇目」,開創填補了甘肅省話劇歷史在此獎項上的空白,再次提升了甘肅省舞臺藝術在全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標誌著甘話已進入國家精品劇目的行列。
此次展演推出的5臺劇目題材各異,風格多樣。《蘭州味道》(原名《金城印象》)是甘話繼《天下第一橋》之後推出的又一部大型原創話劇,首次把蘭州牛肉麵這張文化名片展示到了戲劇舞臺。該劇獲得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創作項目資助,是甘話繼《天下第一橋》獲國家藝術基金2014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之後,第二次獲得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臺劇作品資助,也是首次獲得大型舞臺劇作品創作項目資助的劇目。再次印證了甘話的創作實力。
《紅水衣》由國內新銳導演李伯男執導,以當代視角,重新解讀古典文學人物,是一部剝下男性偽善面紗,拷問靈魂的作品。此劇先後在北京、昆明、深圳、天津等地巡演,深受好評。
《魂歸何處》是我省首部反邪教原創話劇,在甘肅大劇院首演以來,已完成全省各市州巡演,是將反邪教宣傳與舞臺藝術相融合的一次大膽嘗試。
為配合這次展演,有兩部新創排的兒童劇《阿拉丁神燈》《小蝌蚪找媽媽》也將與觀眾見面。近些年,甘話在創排大戲的同時,不斷加強兒童劇的品牌開發和培育建設力度,先後移植創排了兒童劇《小吉普變變變》《小豬快跑》《小木偶奇遇記》《阿拉丁神燈》《小蝌蚪找媽媽》等系列兒童劇,除在甘話60劇場駐場演出外,還深入社區、幼兒園、學校演出,深受廣大小朋友和家長的喜愛,成為甘話的一個品牌。
回顧甘話歷史,甘話人更加意識到責任和擔當,舉辦本次展演,就是要在新時代的潮流中堅守文化自信,在新時代的發展中不忘初心,努力從「高原」走向「高峰」,不斷創作出無愧於新時代的優秀戲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