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漸凍人的「破冰」人生:自學日語翻譯百萬字,熱心公益

2020-12-11 澎湃新聞

一張靠背椅、一臺電腦桌,「漸凍人」馮錦源32年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一平方米空間裡度過。

1985年,他出生後不久就被發現腿腳無力,無法像正常孩子那樣行走,父母帶他四處求醫,有醫生懷疑他缺鈣,也有醫生懷疑他是「重症肌無力」,但診斷和治療仍然無法遏制他的病情發展。

「無力感」逐漸從雙腿擴展到雙臂、雙手,再到頭部,如今他全身上下能活動的只有左手兩根手指以及一雙眼睛。直到2014年,隨著「冰桶挑戰」遊戲從國外傳入中國,他和他的家人才知曉這病有一個廣義的叫法——漸凍症。

身體的缺陷沒讓馮錦源陷入絕望,32年來,他不斷「破冰」,活得異常豐富。7歲起,他就在家庭教師的幫助下逐步完成中小學課程。因為一本小說,他自學3年考取日語一級,至今靠一臺電腦,一套語音輸入軟體,翻譯了上百萬字的日文書。他還熱心公益,贊助在西藏建校舍,捐助「淋巴瘤」的少年。

「我是從地獄裡爬出來的,別人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該有什麼埋怨,現在能做的就是如何讓自己活得更好。」馮錦源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小時候他就認定自己的人生與眾不同。

2017年6月16日,馮錦源家中,保姆用剃鬚刀給他刮鬍子。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朱偉輝 圖

7歲起母親請家庭教師輔導

從早上8點到晚上8點,在一天大部分時間裡,馮錦源坐在椅子上幾乎一動不動。梅雨季潮溼悶熱,蚊蟲很多,有時候腿上很癢,但他不能撓癢,一天中,他刷牙、洗臉、喝水、吃飯,都要在家人的幫助下完成。

這一切他早已習慣,他幾乎每天都經歷著痛癢麻,卻無能為力。他出生後6個月,家人就發現他雙腿無力,四處求醫也沒確診病因,得到有效治療。其父親在20年前留學海外時,曾找歐洲醫生診斷,結果是他患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

據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陳嬿介紹,這是一種神經肌肉疾病,廣義上可以叫做「漸凍人」(狹義上「漸凍人」僅指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患者),患者會從四肢到全身肌肉萎縮,最後影響吞咽功能、呼吸功能,直到最終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目前這類疾病沒有任何藥物根治,是世界治療難點。

因身體原因受限,32年來,馮錦源去過最遠的地方是蘇州,「那是在小時候去過,我媽媽的故鄉,長大了去的最遠的地方就是福州路的上海書城。」他說,最想去的地方是歐洲,看看那些建築。

上海書城距離馮錦源居住的南京西路裡弄約3公裡路,天氣好的日子裡,爺爺會推著輪椅帶他去書城看書,學習和閱讀是他最大的愛好,而在家裡的大部分時間,他與外界的聯繫依靠一臺電腦。

與他一同生活的除了85歲高齡的爺爺與奶奶,還有一名24小時住家保姆,照顧他起居。從他七八歲後,就一直有保姆陪伴在他左右,換了好幾個人。由於早晚馮錦源需要2名保姆搬抬上下床,爺爺又請了一名半小時/天的鐘點工。

他的父母在他十五六歲時因感情問題離異,父親有了新的家,母親如今和外公生活在一起。而這一切都不影響父母對他的愛,以及他對父母的感激。「小時候不懂事或許還有些怨言,但長大了就知道,他們都是人,有自己的選擇,沒必要去譴責他們,現在他們也常常來看我,陪我聊天。」

馮錦源不會忘記母親給自己的那段教育經歷,為他的人生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從他7歲起,母親就想到請家庭教師輔導,「除了語數外,還有古漢語等其他一些課程,總共五六名老師,完成了中小學課程。」馮錦源回憶,這些教師有媽媽找來的老師,也有奶奶的同事,如今有兩位都年過八旬。在結束中小學課程後,家人還陸續請了一些大學生志願者、退休教師等來給他上課。

2017年6月16日,馮錦源家中,保姆給他洗臉,因為他的頭不能移動,所以必須扶牢他的頭部。 

自學通過日語一級考試

豐富的學習經歷,讓馮錦源成為一個內心豐富、興趣廣泛的人。

他一天的生活很忙碌,通過電腦聽歌、玩遊戲、看書、下圍棋、看動漫……時間變得很短暫。他的QQ總共有67個群組,涵蓋漢化遊戲群、西洋棋群、原創小說群、三國殺交流群等各個領域,總共幾百個好友,常聯繫的就有幾十個。

「不少是我從小到大就認識的網友,雖然沒有見過面,但每年都會送祝福,互相幫助互相支持。」10多年前,在馮錦源漸漸失去手部活動能力後,程式設計師網友「阿姆羅」花了半年時間,為愛好遊戲的他專門設計了無障礙遊戲軟體,可以完全取代手柄,用兩根手指在滑鼠上操作遊戲。

在諸多興趣愛好中,日語成為了馮錦源鑽研的一項愛好。他回憶說,自己十五六歲時仍然可以寫字翻書,無意中在書店看到了一本痞子蔡的小說《雨衣》,裡面講到一個臺灣青年和日本留學生的故事,兩國的文化交流讓他產生了憧憬,從此開啟日語學習生涯。

「一學就學了三四年,上午看書背單詞、做習題,下午就看些課外書。」他說,一開始沒想過可以一次通過日語一級考,抱著試試的心態去了。

那一年是2004年。馮錦源記得,爺爺當時喊了一輛無障礙計程車送他去考場,他在失去行動能力的前提下艱難完成了考試。這背後他要感謝一名日本外教。

這名外教考前幫他輔導日文,鼓勵他支持他,在國內很難報名日語一級考的前提下,甚至前往日本幫他成功報名。「他幫我去考試中心反映了我的特殊情況,又幫我申請在上海外國語大學開闢了單人考場,考場裡面2位老師幫我共同完成考試,一位幫我翻考卷,一位幫我填答題卡。」

考試結果讓馮錦源也感意外,華東地區5000名考生中他的分數排名前20。之後,馮錦源嘗試著網上找翻譯公司、出版社,從翻譯平面排版教材,到後來的動漫書、小說甚至漢化日文軟體,這些年他總共翻譯了百萬字。

2017年6月28日,馮錦源家中,爺爺給他按摩。

「會跟霍金一樣,用眼球操作電腦」

2002年起,馮錦源通過網絡加入了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副教授、同為「漸凍人」的朱常青發起的中國首個神經肌肉疾病協會,參加一些醫療講座,心理衛生輔導,在社會志願者的照顧下,參觀過金茂大廈等一些上海旅遊景點。

2008年前後,他出行變得越來越難,外出機會也少了。他讀過臺灣漸凍人協會創始人之一沈心慧的一首詩,詩中描述了這一類疾病人群的生活寫照:「我不是植物人,只是全身漸漸不能動了;我有話要說,只是說不出來了;我很想吃東西,但是不能吞咽了;我很想抓癢,但是手不能動了;我想活動,但是腳站不起來了;我頭腦很清楚,但只有兩眼會動……」

「有些我已經經歷了,有些我將來要經歷。」他想過自己有一天將不能吞咽,不能說話,全身上下只有兩眼會動,就像霍金一樣,可能還會需要氣管切開才能呼吸, 「那時我也會跟霍金一樣,用眼球的運動來操作電腦,輸出意識。」

對於未來,他沒有過多不安,「走一步算一步,醫生告訴我活過了32年,就已經是一個醫學奇蹟,我很幸運,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比我更加不幸的人。」不放棄生命,在有限的生命內保持積極樂觀,這是馮錦源的人生態度,這一點常常會感動身邊人,而家人對他一心一意的付出,也讓他收穫了自信與快樂。

他的爺爺平時喊他小名「辰辰」,最愛管他「吃」,每天給他買早點,還要每天不重複。馮錦源的爺爺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從前辰辰咀嚼能力尚可時,他每天會買不同水果給他吃,現在只能每天榨果汁給他,每天上下午各一種,仍是不重樣,「今天上午是蘋果汁,下午就是梨汁,明天就要換成胡蘿蔔汁、番茄汁。」

他眼裡的奶奶最會嘮叨,「每天會問我到底累不累,要不要休息,以前我會回復下,現在我也輕描淡寫地直接忽略了。」有了爺爺奶奶細心照料,馮錦源每天的生活都很知足。

然而,奶奶在前年因糖尿病引起失明,今年在摔了一跤後骨折,至今仍在醫院康復。一直身體健康的爺爺則在今年5月被診斷出患有肺癌,如今在上海華東醫院接受治療。

在醫學技術局限的條件下,馮錦源曾嘗試過中醫針灸、推拿等治療,但均無顯著療效。「與其把時間花在無效的治療上,不如用多點時間來學習、工作。」他說,每個人的人生都很短暫,需要做點有意義的事。

這些年,他贊助過民間愛心人士在西藏建校舍,捐助過像他一樣無法進入校園讀書患「淋巴瘤」的少年,還曾教孤兒學習日語、讀電子書,幫助他們自學。

比起自己未知的生活境遇,他更憂慮自己翻譯工作的前景。「現在開始有了很多人工智慧軟體,可以做到同聲傳譯的翻譯速度,這樣翻譯人員就會慢慢被社會淘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名漸凍人的"破冰"人生:自學日語翻譯百萬字 熱心公益
    原標題:一名漸凍人的「破冰」人生:自學日語翻譯百萬字,熱心公益  一張靠背椅、一臺電腦桌,「漸凍人」馮錦源32年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一平方米空間裡度過。直到2014年,隨著「冰桶挑戰」遊戲從國外傳入中國,他和他的家人才知曉這病有一個廣義的叫法——漸凍症。  身體的缺陷沒讓馮錦源陷入絕望,32年來,他不斷「破冰」,活得異常豐富。7歲起,他就在家庭教師的幫助下逐步完成中小學課程。因為一本小說,他自學3年考取日語一級,至今靠一臺電腦,一套語音輸入軟體,翻譯了上百萬字的日文書。他還熱心公益,贊助在西藏建校舍,捐助「淋巴瘤」的少年。
  • 32歲漸凍人的「破冰」人生:自學日語翻譯百萬字
    (原標題:一名漸凍人的「破冰」人生:自學日語翻譯百萬字,熱心公益)一張靠背椅、一臺電腦桌,「漸凍人」馮錦源32年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一平方米空間裡度過。直到2014年,隨著「冰桶挑戰」遊戲從國外傳入中國,他和他的家人才知曉這病有一個廣義的叫法——漸凍症。身體的缺陷沒讓馮錦源陷入絕望,32年來,他不斷「破冰」,活得異常豐富。7歲起,他就在家庭教師的幫助下逐步完成中小學課程。因為一本小說,他自學3年考取日語一級,至今靠一臺電腦,一套語音輸入軟體,翻譯了上百萬字的日文書。他還熱心公益,贊助在西藏建校舍,捐助「淋巴瘤」的少年。
  • 一名漸凍人的「破冰」人生:自學日語翻譯百萬字
    原標題:一名漸凍人的「破冰」人生:自學日語翻譯百萬字,熱心公益澎湃新聞記者陳斯斯32年來,「漸凍人」馮錦源不斷「破冰」,活得異常豐富。澎湃新聞記者朱偉輝陳斯斯編輯楊帆(03:29)一張靠背椅、一臺電腦桌,「漸凍人」馮錦源32年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一平方米空間裡度過。
  • 漸凍人的「破冰」人生:自學日語翻譯百萬字
    [摘要]身體的缺陷沒讓馮錦源陷入絕望,32年來,他不斷「破冰」,活得異常豐富。7歲起,他就在家庭教師的幫助下逐步完成中小學課程。因為一本小說,他自學3年考取日語一級,至今靠一臺電腦,一套語音輸入軟體,翻譯了上百萬字的日文書。
  • 國內漸凍人馮錦源的遊戲人生:從日語翻譯到開發遊戲
    近日澎湃新聞發布了一篇關注漸凍人的報導,相當勵志。據報導,國內「漸凍人」馮錦源在從事日語翻譯20年後,開始轉向遊戲開發,他的作品還在今年6月底成功上線。過往人生的34年裡,疾病帶給他的不是絕望,相反給了他更多創作的動力。他說:只要身體狀況允許,會在有限的生命裡學習更多知識」。《幽靈蘭》,圖片來自澎湃新聞「漸凍人」馮錦源1985年出生,出生後便腳腿無力,開始了與疾病的抗爭。
  • 靜安區漸凍人馮錦源:兩根手指翻譯日語40多萬字
    身體像是被冰雪凍住,今天是腿,明天是手臂,到最後可能蔓延到手指,甚至連控制聲帶發聲和眼球轉動的肌肉也不例外……這就是漸凍人。  剛剛過去的一個叫「冰桶挑戰」的遊戲風靡全球,漸凍人這種罕見的病症也隨之進入公眾關注的視線。在靜安區南京西路社區也有一位漸凍人,他叫馮錦源,剛過30歲生日的他用自己的方式抒寫了一個個生命奇蹟:用全身上下僅能活動的兩根手指,自學了日語,考出了日語一級證書,如今成為一名日語翻譯,翻譯了40多萬字作品。
  • 23歲「漸凍人」自學成為日語翻譯
    在上海南京西路的一棟老房子裡,有這樣一位年輕人,他叫羅昂(化名),今年23歲,在23年的歲月中,他全身上下始終能活動自如的,除了腦子,只有兩根手指,靠著這兩根手指,他自學了日語,考出了日語一級證書,成為一名日語翻譯,找到了固定的工作。「既然活著,就要好好過。」他說。
  • 漸凍人馮錦源的「遊戲人生」:從翻譯到開發遊戲,學無止境
    從事日語翻譯近20年後,「漸凍人」馮錦源的人生目標有了新的變化。如今,他依靠全身唯一能夠活動的兩根手指,開始嘗試視覺小說遊戲的開發。寫劇本,編代碼,找製作團隊設計人物、配樂,用了一年多時間,他的作品《幽鈴蘭》於今年6月底正式公開上線。這是馮錦源第一個遊戲作品。
  • 高中學歷父親自學,培養翻譯奇才,「漸凍」雙胞胎姐妹毅力驚人
    漸凍人,大家聽說過嗎?也就是患有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的人,有這麼一對雙胞胎姐妹就不幸患有這樣的疾病,但是兩人非常優秀,也非常懂事,為了不讓父母擔心以及傷心,兩姐妹一直都很努力,姐妹兩人在英語方面十分有天分,為了給家庭分擔生活開支和治療費用,她們做著每個月3000元的翻譯工作。
  • 漸凍人馮錦源:熬過疫情的孤獨,一個月寫完10萬字遊戲劇本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6月16日,上海梅雨季,午後一場暴雨過後,悶熱消退,「漸凍人」馮錦源坐在一張陪伴了他20年的木椅上,打了一會兒盹。 敞開的窗戶吹來一絲風,電腦桌旁的風扇來回擺動,困意慢慢消散了點,之後,他動了動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操控電腦滑鼠,下起了圍棋。
  • 胡婧:人生不設限!重度腦癱患者完成6部翻譯著作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王曉慧 北京報導她沒有上過一天的學,卻成為了一名高級英語翻譯;她肢體一級殘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卻用下巴和腳完成了6部翻譯著作——她就是新疆的優秀翻譯工作者胡婧,一名腦癱患者,憑藉自己頑強的意志力和對翻譯的熱愛,自學英語自學翻譯,在雙手失控的情況下,先後用下巴頦和腳趾頭打字
  • 漸凍人用眼睛打字寫成12萬字自傳 140字「寫」20分鐘
    「我的姑姑也是一名漸凍人,遺憾的是,她患病5年後,已經離世了。」鄭女士說,當時自己的姑姑還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治療時,曾經有一個公益組織為姑姑捐獻了一臺呼吸機。「因為姑姑在成都的時間很短,這臺呼吸機基本沒怎麼用。今天看到這個報導後,我想把這臺呼吸機捐獻出來,看能不能幫到更多的漸凍人。」
  • 公益廣告翻譯有誤 英文老師熱心糾錯
    南京中山南路沿線的牆壁上有幾幅巨大的牆體公益廣告。今天,有熱心英文老師向零距離反映,這些公益廣告牌上的英文翻譯,讓人看了哭笑不得。這五六幅以「中國夢」為主題的公益廣告牌連成一片,佔據了中山南路近一百米沿線的牆體。上面的中文廣告語十分勵志。
  • 中國漸凍人「自我書寫」 分享對人生、生命領悟
    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北京4月20日電 (記者 杜燕)「如果事與願違,一定是命運另有安排」「我已經適應ALS帶來的各種磨難,它讓我學會堅強,懂得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希望大家好好護理,等到』解凍』那一天」……今天,「彩虹劇場『愛·無邊』關愛漸凍症,愛心在行動」大型公益活動在京舉辦,並發布中國漸凍人書寫的新書,分享他們抗爭疾病的心路歷程、對人生的領悟、對生命的反思等,讓更多人了解、關注漸凍人群體
  • 【新青年】漸凍人雙胞胎姐妹 想開車走遍全國
    7月4日上午,青島新聞網記者來到了「漸凍人」姐妹趙文靜、趙雅靜的家。一進門記者就被嚇了一跳:陽臺、客廳的兩側全部被改裝成了書架,從名著傳記到穿越小說,種類、數量多得像個小圖書館,而坐在電腦前的姐妹倆似乎已經習慣了客人的驚訝,一臉淡定。    白皙的皮膚、披肩的長髮,如果不是因為身體的疾病,姐妹倆肯定要比現在還漂亮。
  • 他是漸凍人,他打通了《血源》,並且做起了遊戲
    相比大多數人,錦源對黃金之海的理解可能不同——2018年,史蒂芬·霍金教授辭世,再次引發了人們對漸凍症的關注。得了這種病的人,肌肉會從四肢開始,逐漸變得無力,直到最後徹底失能。由於患者的感覺就像一點一點被凍住,故而得名「漸凍症」。錦源得的病,和漸凍症十分類似。
  • 女子用眼「寫」585字感謝信 盼更多人關注「漸凍人」
    女子用眼「寫」585字感謝信 盼更多人關注「漸凍人」 2019-10-24 18:47:07盼更多人關注「漸凍人」  中新網西安10月24日電 (黨田野 王譽諭)「一聲感謝會顯得太蒼白……感謝所有愛心人士,你們辛苦了。」
  •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日語翻譯?
    今晚小豬老師和大家嘮一嘮,日語專業的你,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日語翻譯?其實,簡單來劃分,日翻分為兩個層次,一是高大上的同傳!也就是國務院那種級別。不是頂尖的頂尖,一般人也達不到那個程度。今晚這個不是重點介紹。二是一般意義上的日語翻譯,就是國務院級別以下的。包括企業等一般性商務翻譯。
  • 高考日語最好用的自學教材
    高考日語最好用的自學教材介紹高考日語最好用的自學教材。
  • 漸凍人王甲 人生沒有假如
    文/本刊記者 梁偉   2014年6月21日,世界漸凍人日。   漸凍人症是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的俗稱,屬於運動神經元病的一種。患者腦和脊髓中的運動神經細胞出現進行性退化,肌肉逐漸萎縮和無力,以致癱瘓,就像人被慢慢凍住一樣,可因發生呼吸衰竭而死亡。被稱為「宇宙之王」的著名科學思想家和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威廉·霍金就身患此症。   而在中國,31歲的平面設計師王甲面對病魔,像一名勇士一樣戰鬥著。他用一根手指寫勵志自傳,激勵同伴;創立基金,為困難群體尋求幫助,用堅毅的「目光」頑強鎖住生命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