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瀋陽10月15日電題:鋪滿鮮花的脫貧路——遼寧義縣七裡河村花卉興村記
新華社記者鄒明仲
七裡河村地處遼寧丘陵地帶,十年九旱,人多地少。在2014年以前,絕大多數村民們都以種植玉米為生,戶均收入微薄。如今的七裡河村,「偏坡土嶺變良田,朝來忙碌不見閒」。種植扶郎花後,這普通的插花配角,成了改變七裡河村命運的主角。
2014年,做生意已小有成就的畢存仁當選為遼寧省錦州市義縣七裡河村黨支部書記,他感覺村民「悶著頭靠天吃飯,遲早坐吃山空」,於是決心拔掉村裡的窮根,讓群眾過上好日子。
「扶郎花易栽植、產量大、銷路好。」一次朋友間的閒聊,讓畢存仁產生興趣。隨後他到處打聽,了解到扶郎花就是「非洲菊」,是現代切花中的重要材料,供插花以及製作花籃使用。
經過反覆跑市場,研究村裡土壤、氣候等條件後,畢存仁提議,在村裡搞花卉大棚項目,號召大家入股。
「真是萬事開頭難吶!很少有群眾響應的。」畢存仁告訴記者,村民們覺得種菜、種糧可以,貴賤都能賣出去,養花萬一賣不出去怎麼辦,餵牲口都不吃。「甚至還有人琢磨村委會是借發展產業謀私。」
頂著流言蜚語,畢存仁入股10萬元,村主任入股5萬元……隨後20多戶黨員群眾自願入股,第一批籌集50多萬元,建棚有了啟動資金。
「想幹事就得擔風險,大棚建起來以後,其實我心裡也打鼓,怕失敗,後半夜進棚護花都是常事。」畢存仁說。可功夫不負有心人,畢存仁帶領村民們種出的扶郎花,品質相當不錯,銷量不愁,第一年,每棟大棚的年純收入就達到了10萬元左右。
眼看著種花收入這麼高,群眾對畢存仁和其他村幹部們更信任了,號召的事大家越來越支持,爭先恐後入股加入合作社。第二年又建成16棟高效溫室大棚,當年村裡的花卉產業就帶動全村148戶貧困戶全部脫貧。
如今,七裡河村已經擁有80多座現代化的溫室大棚,人均年收入達到2萬多元。種植的扶郎花、白菊花等,在東北三省、山西、河南、河北等地銷售,並出口到了韓國。
短短幾年,七裡河村因花而興,從一個落後貧困村成為一個能向國外出口花卉,逐步邁向富裕的小山村。「長成梧桐樹,才有鳳凰來。」畢存仁說,新時代有新出路,七裡河村能走出一條鋪滿鮮花的脫貧路,靠抓市場機遇,也靠踏踏實實把花種好,一點點積攢客戶的好口碑。(完)
【來源:新華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