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曾國藩對聯的古文筆法

2021-03-04 河東楹聯網

曾國藩對聯自古文脫胎而來,文氣噴薄,如幹莫不可逼視。構篇一字立骨,立意巧於避忌,行文迴風激水、一波幾折,遣詞巧力並絕,寥寥數句,而餘味無窮。

曾國藩在晚清特定歷史文化背景下,發展了桐城派古文理論。在文道關係上,既主張經世濟民,又強調怡情悅性;在創作理論上提出「情」與「理」結合的自然愜適,倡導「陽剛之美」。他的文學思想,使「文蔽道喪」的桐城古文得以中興。作為一個古文大家和對聯大家的曾國藩,在精心構撰對聯之時,他的古文筆法會不知不覺地融入其中,從而使他的對聯有著獨特的魅力。本文參照清人李扶九、黃仁黼的《古文筆法百篇》試著對曾聯加以分析。

挽湯鵬

著書成二十萬言,才未盡也。

得謗遍九州四海,名亦隨之。

此聯被譽為「奇氣噴薄,如幹莫不可逼視」「俱極倜儻」。湯鵬二十歲中進士,聰明過人,其詩極其豪放,才氣十足。所著《浮邱子》政論文集洋洋灑灑二十二萬字,時人讚譽甚高。但其行為在曾氏看來卻有點怪誕。「湯海秋久與之處,其人誕言太多,十句之中僅一二句可信。」本聯以湯鵬的「才」「名」為眼,曲折變化。「著書成二十萬言」本應是逞才逞氣,但曾氏卻說是「才未盡也」,在褒的基礎上更進一層。「得謗遍九州四海」是一件極不光彩之事,是對湯鵬的貶,然而,筆鋒一轉「名亦隨之」。整首聯,上聯先揚,在揚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寫到此處,把湯鵬的才說到極點,似乎對湯氏不好再用其他語言來評價了。下聯於是就蕩開一筆,先說他的缺點,說時人對他的貶損,「謗遍九州」可知他的臭名,可謂臭名昭著,但並不是真的說他的臭名,而是以此作伏筆,臭名之後,對他的讚譽也不絕於世,「名亦隨之」。下聯就在反襯的基礎上更進一層完成了對湯氏的頌揚。《楹聯新話》對此聯有評價:「獨曾文正才力標舉,夭矯老蒼,自成一格。亡友馬賓侯稱其運古文法於聯語中,洵不虛也。其最佳者,如挽湯鵬。」

挽梅霖生太史鍾澍

萬緣今已矣,新詩數卷,濁酒一壺,疇昔絕妙景光,只贏得青楓落月。

孤憤竟何如,百世貽謀,千秋盛業,平生未了心事,都付與流水東風。

此聯被譽為「文正愜意之作,百年來,何人敢與抗手」。「梅霖生太史諱鍾樹,以詞臣終老,未克一展偉抱,旋即辭世。」「萬緣今已矣」滿腔感慨噴薄而出,然後徐迂道出梅氏往昔生活狀態,從內容、情感、語氣上較首句舒緩。最後來一句「只落得青楓落月」,「只落得」是在中間三句上的又一次轉折,使語氣又跳躍地承接了首句「萬緣今已矣」的似是無奈的感慨。整個上聯氣勢如噴湧而出的江水,突破一個險峻的隘口,進入了一個比較寬闊的水面,在人們的審美期待中下聯應順流而下。但是,曾氏的高明,或是高超之處在此又體現出來。下聯「孤憤竟何知」一個設問再次把讀者期待心理提起,如迴風激水,蹙蹙生漪,在再次歷數所憤所憾之時結束全聯。一波幾折,不引古,不用喻,層層翻新。

挽馬端敏

範希文先天下而憂,曾無片時逸豫。

來君叔為何人所賊,足令千古悲哀。

對於「挽語有極難措筆者」曾氏又用另一筆法來寫。馬端敏在校場被刺殺,光天化日之下,眾目睽睽之中,一個總督在校場上被殺,於清政府來說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曾氏於是隱而不談這一點,「只刺取一二」,因「不勝稱願,則取其特別者言之,亦足動人」。如此聯語「飛鳴處僅『來君叔為何人所賊』八字,蓋略其同而單言其異也。」正如《古文筆法百篇》所說,「巧於避忌,最為得體。」其次,此聯也用了一個襯託法,「凡對聯出幅略平淡無礙,惟對幅則不可不求壓倒出幅。對幅一奇警,出幅雖平淡,亦被襯好,此聯即其例也。」

挽凌荻舟水部太夫人

折葼教蘇氏兄弟,要知取次成名,曾斷慈母機中杼。

負米走大湖南北,豈意歸來失恃,空悲遊子身上衣。

此聯圍繞母子情深,及因這份情而為對方真誠地付出反覆鋪敘。慈母教子,佳兒「負米走大湖南北」,都是因為深愛對方。「負米」指竭力侍奉父母。但是,慈母望穿秋水仍然等不到佳兒歸來。待一朝歸來,慈母卻早已撒手人寰,只有對著烙下母親慈愛之心的故物而空悲切。「望」是因為愛,「空悲」也是因為愛,此聯字字句句都是因愛而生發,可謂「一字立骨」。

挽賀映南太學夫人

柳絮因風,閫內先芬堪繼武。

麻衣如雪,階前後嗣總能文。

「柳絮因風」出於謝道韞「未若柳絮因風起」。賀夫人德行頗好,有聲譽,並有文才,故特註明賀的夫人姓謝,並引用「柳絮因風」,暗指賀夫人之姓氏,同時讚揚賀夫人的文才。

此聯中心意思是對賀夫人的讚賞,說她生前的美德,她的懿行,都為後輩所崇,為後輩所效。閫,門檻,「閫內」在此指閨門,實為女德之門。在曾氏的內心,傳統的三綱五常根深蒂固。他內心嘔歌,讚嘆的女性,肯定是一個集傳統婦道於一身的典範的傳統女性。他常常一而再、再而三地為這些女性唱著讚歌,他希望乾坤的扭轉靠這些完美人物的典範,「先芬」對後輩的濡沫。這麼一個時刻以轉移社會風氣、端正輿論、敦厚風俗為己任,花大力氣重建精神風尚與道德秩序,力圖挽回頹風敗象傳統秩序的捍衛者,這麼一個認為自己對傳統禮教的維護義無反顧地衛道士,當然他希望她們的身後,是一個個踏著她們足跡的完美的婦人。繼武,是接著她的足跡。武:足跡。

「柳絮因風」並不僅僅是構成文義的暗含意韻,不單單是中心思想的直接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它在整個語境的營構,對中心思想延伸語義起著其他部分難以替代的作用。在中國文學意象中,「柳」的內涵極為豐富。「柳」象徵高風亮節,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五柳先生傳》「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閒靜少言,不慕榮利」。「柳」象徵著「送別、離別」。宋詞中,「柳」的意象不勝枚舉。周邦彥「柳陰直,煙裡絲絲弄碧」,高柳垂陰,煙中弄碧,千絲萬縷,依依有情。李商隱「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為報行人休盡折,半留相送半迎歸」。「柳」在這兒延伸語義,「柳」象徵著賀夫人的高風亮節,「柳」象徵著「後嗣」們對她的依依難捨,綿綿不斷之情。「柳絮」在「柳」的內涵之外又在氛圍的渲染上加深一步。一說到「柳絮」,人們不禁想到料峭的春風中,漫天飛舞的毛茸茸的柳絮迎面撲來,在這本應是等待萬物復甦的季節,飛舞的柳絮總會帶來一絲淡淡的愁,是離愁?淡而遠,輕而難以捉摸,在你的心頭縈繞,揮之不去。

同時,「柳絮因風」與「麻衣如雪」相互照應。同為白色之物,同為故人逝去而出現的兩種物象。「麻衣如雪」,是一種白描,是對賀夫人後嗣們悼念的隊伍的直接描寫。如雪的麻衣,在中國文學的意境中還沒有形成一個固定的意象。它不象「柳」,一說到「柳」,人們會想到離情別恨,心頭會升起依依不捨之情,而「麻衣」則僅僅只是使人想到殯葬,只是一種現象,沒有太多的感情內涵。如雪的麻衣,只有靠因風漫天飛舞的柳絮賦予它更深的意韻、內涵。

對賀夫人的讚賞在這美麗的畫面中顯得如此搖曳多姿,也只有曾氏才有如此手筆。真如清·朱應鎬《楹聯新話》所評:「湘鄉曾文正公、德清俞蔭甫太史以殊勳碩學鹹精此體。蓋期事雖細,至其比事屬辭,得心注手,巧力並絕,非淹博閎深之士弗能也」。

相關焦點

  • 曾國藩八副對聯,道盡人間大智慧!
    對聯是漢語獨有的藝術形式,通常是寥寥十多字,但卻蘊含豐富。 而曾國藩是對聯大家,他的對聯包含著儒家為人處世的原則,凝結著古代聖賢的大智慧。 今天國學君就同大家一起分享,曾國藩著名的八副對聯。
  • 曾國藩:粗俗對聯,教育界的「聖經」
    這個笑話並非空穴來風,且不談曾國藩的成就,就看以下幾個對聯,就知道他是怎樣一個粗俗的人,但又不乏是個「精明」的人。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曾國藩在他的《挺經》卷五「堅忍」裡說:「稍論時事,餘謂當堅起骨頭,竭力撐持。三更不眠,因作一聯云:『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用自警也。」用來自警的,當然是曾國藩的用心之作。
  • 曾國藩六副對聯,寫盡了一生智慧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洞見,ID:DJ0012398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曾有人評價曾國藩:「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眾人皆知曾國藩是晚清第一名臣,殊不知其也是大清金句大神。
  • 當我們身處逆境之時,不妨讀讀曾國藩的這3副對聯
    晚清名臣曾國藩一輩子「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而他的一生更是充滿波折與坎坷,遭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磨難,他都是如何面對人生困難呢?我們從曾國藩留下的文字中,就可以發現端倪。當我們身處逆境之時,不妨來讀讀曾國藩這3副對聯。人生不順時,反覆品讀曾國藩的這3副對聯,令人豁然開朗!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 曹德旺:我一生成功的秘訣,就在曾國藩這22字對聯裡,少有人做到
    曹德旺問什麼書,對方說《曾國藩》,曹德旺很乾脆地說沒有。對方又說,那我回去給你寄一本。幾天後,曹德旺收到了,雖然那段時間很忙,但曹德旺還是看了。剛開始看沒看出什麼,等到第二遍,第三遍的時候,曹德旺明白了,對方是在批評他,說他鋒芒太露,容易招禍。曾國藩曾經在遭遇失敗的時候,多次自殺,好了之後他就寫下了一副對聯——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
  • 從曾國藩父親的一副對聯,看「耕讀文化」的意義
    眾所周知,曾國藩重視讀書,重視讀書人。這是與他家教中,堅持的耕讀為本的觀念有著密切關係。曾氏家族出身農家,奉行耕讀傳家。曾國藩父親,曾麟書還頗為自得地寫過一副對聯:有子孫,有田園,家風半耕半讀,但以箕裘承祖澤;無官守,無言責,世事不聞不問,且將艱巨付兒曹。現在有些人認為,耕讀文化其實是一種立基於小農經濟的文化,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但未免以偏概全了。
  • 學一句對聯,曾國藩,倚天照海花無數,高山流水心自知
    學一句對聯,曾國藩,倚天照海花無數,高山流水心自知。是一種心境,境界。想像一下,倚靠著天來看大海、山水、大地、花草樹木,還有海浪會是什麼感覺呢,高維空間角度來看世間的東西會看得非常清楚,也看得明白。賢人往往看世間紅塵都是不同的角度和高維去看待的。
  • 李嘉誠辦公室的對聯,跟曹德旺辦公室對聯對比,才知誰的境界高?
    說到企業家辦公室的知名字畫,不得不提的就是李嘉誠辦公室的一副對聯跟曹德旺辦公室的一副對聯。李嘉誠的個人辦公室位於香港中環長江實業中心的70樓上面。這個辦公室的風水非常好,正對著香港靈龜出海的位置,也屬於一個聚寶盆的位置。李嘉誠的辦公室可以直接望到整個維多利亞港的風景,可以說是位置非常好。
  • 曾國藩最牛的一副對聯,被曹德旺掛辦公室50年,曹:讓我一生順風順水
    2012年,曹德旺先生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自己一生最敬佩的人就是曾國藩。曾國藩是清朝時期的名臣,也被稱之為是中古第一完人。曾國藩非常勤勉,6歲之前就喜歡捧著書在家裡的小院子裡讀書,6歲讀私塾,8歲時就已經熟讀四書五經。
  • 5副絕妙對聯,不出名卻精彩,令人刮目相看
    對聯是傳統文化的瑰寶,深受百姓的喜愛。只不過,一些好對聯因為時間的原因而被埋沒,顯得沒有什麼名氣了。 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喜歡傳統文化的讀書人。關注我,一起來欣賞5副絕妙對聯,不出名卻精彩,令人刮目相看。 第1副:紅樓映海三更月;石徑通江兩度潮。
  • 春節家家都要貼對聯,你知道我國的第一副對聯,出自哪裡嗎
    由於歷史的原因,對聯到了元代顯得有些蕭條。但到了明清時代,對聯則發展到鼎盛時期。明清的各代皇帝都積極倡導文人寫對聯,特別是科舉考試刺激了駢體文的普遍盛行,這促使了許多文人對對聯日益重視,從而產生了為數眾多的經過精雕細刻的對聯佳品,對聯的發展不斷出現一個又一個高潮。
  • 左宗棠最經典的3副對聯,句句耐人尋味,道透了人生大智慧!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左宗棠最經典的3副對聯,句句耐人尋味,道透了人生智慧!曾國藩和左宗棠同為晚清中興名臣,時過境遷,人們記住曾國藩的是:他充滿大智慧的家書和家訓,而對於左宗棠的了解是:他抬著棺材收復新疆的英雄壯舉。其實大家熟不知,曾國藩和左宗棠都有大學問,他們都是將儒家思想和為官做人結合得淋漓盡致的傑出代表人物。
  • 曾國藩:以誠相待,堅強有毅力,兩者缺一不可
    曾國藩對「篤實」與「強毅」有著自己的看法,認為這兩者不管是在帶兵上,還是在處世上,都應該有機地結合起來,缺一不可。一、「篤實」而去機巧曾國藩身為帶兵打仗的軍事將領,卻主張要做一個「篤實」而去機巧的人,這讓人有些不可理解。
  • 曹德旺:曾國藩這12個字,掛在我辦公室50年,讓我一生戰無不勝
    俗話說,成大事者皆有信仰,曹德旺也是如此,他曾多次公開表示自己一直崇拜著一位古人,這位古人就是晚清時期的曾國藩,在曾國藩作這「半個聖人」的影響下,他這一生戰無不勝,順風順水。實際上中國無數的企業家,如馬雲、李嘉誠都很信奉曾國藩的學說。
  • 曹德旺:曾國藩這12個字,掛在我辦公室50年,讓我一生風調雨順
    曹德旺說:「這要歸功於曾國藩,就是因為我在辦公室裡掛著的那副對聯,讓我這一輩子都順風順水,有了今天如此的成就。」14歲便走進商界,從賺取第一筆財富開始不斷捐款,而曹德旺多年來因為做事情一絲不苟的品質讓他在商界有著極好的聲譽,再後來憑實力獲得了「中國首善」的稱號。可以說,曹德旺的榮耀與曾國藩的這12個字密不可分。
  • 8句曾國藩的經典名言,可做座右銘,寫作文也好用
    (曾國藩)適用於「奮發有為」、「心懷壯志」等主題。比如,寫「心懷壯志」時,可以像寨主這麼用:曾國藩年輕時,心懷壯志。為了激勵自己,寫下了「不為聖賢,便為禽獸」的座右銘。在他看來,君子立志,要有民胞物與之量,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
  • 曹德旺:曾國藩這12字遺言,掛在我辦公室50年,讓我逢戰必勝!
    在曹德旺的辦公室裡,有一副懸掛了50年之久的對聯,上面寫的便是曾國藩的12字遺言:「敬勝怠義勝欲,知其雄守其雌。」曾國藩是晚清的四大名臣之一,被譽為中國歷史上三個半完人中的那半個,他用一生來鑽研、實踐儒學,做到了士大夫所推崇的「立功、立德、立言」,社會上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立業不讀曾國藩,閱盡詩書也枉然!」
  • 曾國藩:會說話是聰明,能閉嘴是修養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 悅讀|曾國藩:讀書,交友,做事,決定你的人生格局
    曾國藩有句話,「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讀書與思考,是一個人格局的基礎。讀書可使人獲得精神上的滋養。思想與精神上的獲得與滿足,是無形無質的,但不能因為它無法用金錢來明碼標價,就否定它的存在。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不是無用的,它不僅有用,而且有大用。
  • 左宗棠寫信暗示曾國藩反清,回信16字被改了1字,他看後再無反意
    不過左宗棠與曾國藩可謂是一對歡喜冤家,兩人不僅是有師徒之情,同時也是仕途上的競爭對手,兩人在朝堂之上對罵已成家常便飯。左宗棠雖然總跟曾國藩過不去,但是在民族大義面前仍然是站在同一戰線。1862年當湘軍攻下安慶之時,時任江浙巡撫的左宗棠就給曾國藩發了一份密信,密信的內容是用鶴頂格題神鼎山聯:「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