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絕對是女性題材大年,前有《乘風破浪的姐姐》和《三十而已》火得徹徹底底,後有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
《聽見她說》上映之初聲勢就非常大:
趙薇監製,奚美娟、詠梅、郝蕾、白百何、齊溪、楊紫、楊冪、王智出演。
無論是導演陣容,還是演員陣容,都可以算是極高極好的配置。
而《聽見她說》所關注的話題也是各有各的沉重,幾乎是每個女性都會面臨的痛點:
原生家庭、重男輕女、容貌焦慮、大齡單身、全職主婦、家庭暴力、中年危機、物化女性……
每個話題都極其宏大複雜,要想討論它們並不容易。
01
第一集是齊溪主演的《魔鏡》,討論容貌焦慮。
她在裡面飾演一位對自己容貌不夠自信的年輕女孩。
童話裡的魔鏡會順著惡毒王后的心意說『你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但真實世界沒有魔鏡,真實而無辜的鏡子會直接映出站在它面前的臉。
至於美醜,每個站在它面前的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而這位女孩長久以來的答案是——我長得不好看。
「塌鼻子、薄嘴唇、寬眼距、大腮幫子、毛髮稀疏、粗小腿……」
鏡子只是誠實的表達者,其中具體的答案細節是鏡前的人自己總結的。
既然不好看是個『問題』,那就去解決。
這時代有人說你不好看,就有更多的人教你怎麼樣變好看,所以就有無數的美妝博主、各種變美小課堂。
『顏色可以建立結構,紅色可以讓下頜線更清晰,黑色可以顯得鼻子更挺拔一些。』
『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
朗朗上口,『振聾發聵』。
借著外界輔助和自己勤勞的雙手,女孩靠著化妝打扮變美了不少。
畫個全妝,穿件漂亮裙子,自拍幾張發到朋友圈,再在文案裡賣個萌,說聲『粗發』
就可以有不少點讚,各種彩虹屁。
而在此之前,她要花費兩小時三十七分站在鏡子前裝修自己的臉。
僅僅發朋友圈是不夠的,變美的自己更應該在同學會上用美貌『殺人』。
來安慰安慰那個曾經因為不夠美而受到欺負的自己。
這裡的欺負包括被自己暗戀三年的班長兼同桌取笑說是『打狗棍』,以及班花從來未曾正眼看過自己。
變美之後的女孩可以大殺四方,讓以前的男同學臉紅心跳,讓女同學嫉妒生恨,
讓自己站上C位,讓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自己臉上。
但上天總不遂人願。
牆皮掉落、瓷磚破裂的房屋會被嫌棄,而當變美好幫手比如雙眼皮貼卡在眼角、假髮移位,也有同樣的效果。
費盡心思地變美真的有很大意義嗎?
當一個人開始思考某件事的時候,外界也會給出各種答案。
從業三十年的整容科資深醫生認真地告訴你,你很漂亮,不用整。
其他人也願意向你介紹更有包容性的審美側面。
緩慢地,一小步一小步,陷在『容貌焦慮』裡的女孩開始與自己和解,卸下所有妝飾,素顏站在鏡子前,對於自己美醜與否給出了新的答案。
02
這一集的某些彈幕似乎也反映了造成『容貌焦慮』的一些原因。
『皮膚狀態不好,幹,還有顆粒感,不細膩有點髒』
『這唇色好髒』
第一集到這裡的話,《聽見她說》是合格的,可以掩蓋掉這集在臺詞上的一些缺點。
可萬萬沒想到這集的彩蛋比彈幕更加精彩。
妝發完整,狀態超好的齊溪正在接受採訪,
前面問題就主要是對於角色和這部劇以及容貌焦慮的一些認識等,全都算很規規矩矩的問題。
但最後一個問題的答案就引起了一些爭議。
『如何在快節奏的日常中保持活力?』
齊溪的回答是:
不少人都認為原本一個規整合格的命題作文就這樣變得不對味了。
但也恰恰是最後一個彩蛋成了這集內容最好的互文。
兩者互相滲透、補充,構成一個比劇集本身更有意思的圖景。
這集展示的是陷在容貌焦慮裡的女孩與自己和解的過程,因為是獨白劇沒有任何真實的第三方出現。
為什麼她會出現容貌焦慮,劇裡說的是因為高中暗戀同學的嘲諷、班花的排擠,至於其他原因說的太隱晦。
換言之,這一集討論得有點淺顯,除了常見的口號沒有太多。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由於歷史原因,新中國的女性服飾妝容選擇不多,放眼望去皆是一片灰黑色、軍綠色的海洋。
性別上的界限被刻意模糊,社會更要求女性有精氣神,而不是塗脂抹粉、穿紅戴綠。
那個時候,『容貌焦慮』的存在感很低。
因為巨大的歷史慣性,國內女性大規模追求服飾妝容也不過是近三十年來的事。
女性周圍的審視目光造成部分女性對於容貌的不自信,而無處不在的網際網路又加劇了這點。
女明星們個個妝容精緻,美得發光,小紅書裡、抖音裡、微博上還有無數漂亮網紅。
似乎只有『我』很醜。
容貌焦慮會讓『我』難受但卻可以讓有的人賺得盆滿缽滿。
你以為只是周圍的人讓你容貌焦慮,卻不知道背後有人悄悄助長這種焦慮以此牟利。
即便現在女孩子意識到容貌焦慮這件事,商家還是能借著女性對於容貌焦慮的了解和反思來掙錢。
很多內容,不是不願意提,不是不知道,只是怕說了得罪金主爸爸。
畢竟拍劇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誰都要恰飯。
誰都無法站在道德制高點真的大加指責,因為一切,都是你情我願。
只是同樣的營銷方式出現在一集討論容貌焦慮的獨白劇裡更顯得諷刺罷了。
03
無論如何,《聽見她說》第一集《魔鏡》如今看來因為彈幕和彩蛋意外地促成了內容的完整。
第二集《許願》則完全是莫名其妙了。
這集討論的是『原生家庭』,楊紫演了一個叫小雨的26歲女孩。
在過生日的當天,她拿出手機拍攝視頻來與母親溝通傾訴。
小雨她二十多年來,沒有真正的朋友,沒有真心的愛人,只見過父親一面。
而這一切都與她的母親相關。
小雨母親懷孕時,小雨父親出軌了。
而後她的母親為此在父親的工作單位等等場合多次大鬧,要讓這個出軌的男人得到報應。
父親被單位開除,遠走他鄉,母親帶著小雨離開爺爺奶奶。
老人彌留之際想見見孫女,母親也不允許。
小雨14歲生日那天,父親帶著一沓錢和一封信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來看望女兒。
為什麼是最後一次?因為父親那時候已經病重,兩個月後就死了。
小雨的母親自始至終都強調男人沒一個好東西,『媽媽只有你了』。
她會給小雨所謂的『好友』零花錢好得知關於小雨在學校的一舉一動。
她會去找小雨的心動男孩對峙,說人家配不上小雨,逼人家走。
如此的母愛讓小雨窒息。
小雨說完之後,她從冰箱裡拿出蛋糕,點了一根蠟燭,許願說讓她媽媽愛自己。
從頭至尾,小雨都在哭,都在努力傾訴,可給人的觀感卻很異樣:
『我知道爸爸出軌不對,我爸也知道出軌不對。
但你有必要搞得爸爸失去工作,爺爺奶奶沒有孫女,搞得爸爸遠走他鄉重病纏身嗎?
你要是睜隻眼閉隻眼,這個家沒準不會散,我的生活也會好過點。』
小雨控訴的一切,沒有好友,不會愛人,媽媽的愛太過窒息,媽媽沒有愛自己。
可所有的所有,都是因為她爸爸管不住下半身,在老婆孕期出軌。
整集給人的觀感都是小雨遭受的一切都是她媽媽的錯,根本沒有考慮她爸爸才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沒錯,她提了說自己知道爸爸不對,可卻因為父親病死而逝者為大,有意無意把原因歸咎到母親不愛母親自己這點上。
誰願意不愛自己?不是渣男她媽媽有必要這樣嗎?
窒息的母愛之外,難道不是被渣男毀了的女人一生?
女兒哪裡是在許願?完全是赤裸裸地控訴外加對渣男父親不痛不癢的提及。
然而這集的落腳點卻是原生家庭,是女兒想與母親和解。
至於真正的原因只有不痛不癢的稍稍提及。
原生家庭背後有無數的故事,可這集的導演編劇的角度卻是控制狂母親。
導演李非在片尾彩蛋說創作這個故事的初衷是通過一個個體去展現一個群體。
初衷沒有問題,可關鍵是劇裡沒有對出軌渣男父親有某種審視思考。
自始至終在強調一個歇斯底裡的母親有多可怕,直接造成了小雨原生家庭的不幸。
女性題材影視作品本可以擁有更多作用和影響,可以悄悄照亮某個身處暗夜之中的女性,哪怕只是一瞬間的慰藉都算成功。
《聽見她說》,希望聽見的是真正的她心裡的確想表達的內容,而不是某些言不由衷的車軲轆話,如果做不到,又何必加個『她』字呢?
或許之後的六集會更好吧。
榴槤劇《棋魂》,到底香在哪裡?
李易峰新劇《隱秘而偉大》豆瓣8.3,這次他能順利轉型嗎?
藏族小夥丁真爆紅,何去何從急壞網友,如今這個結局大概是最好的
狗血韓劇《頂樓》,金素妍再演惡女,全員惡人,三觀碎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