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在中國意識形態與身份認同的討論

2021-02-14 英語通用語理論與教學研究

這一篇文章我將討論一下自己感興趣的研究領域:語言意識形態以及和語言相關的身份認同。從社會語言學,包括社會文化與社會政治的角度上說,意識形態和身份認同都是非常複雜的研究,也是動態並且多變的,不同的學者也對這兩個術語有著不同的看法。

 

意識形態可以定義為:『a societal lens or framework of thought, used in society to create order and give meaning to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world in which we live』 (Darder, Baltodano & Torres, 2017, p. 11). (一個社會對於思想的反映或框架,用於社會創造秩序並在賦予我們生活中的社會和政治意義)

 

身份認同可以定義為:『how a person understands his or her relationship to the world, how that relationship is constructed across time and space, and how the person understands possibilities for the future』 (Norton, 2013: 45). (一個人如何理解他或她與世界的關係,並且這種關係是如何在時間和空間上構建的,以及這個人如何理解未來和他(她)相關的可能性)

 

英語的傳播與發展在中國歷來有著許多不同的看法,其有著歷史原因,也有社會文化與社會政治等因素。本人對社會語言學及一些跨學科研究有著興趣,也剛好受邀為Asian Englishes期刊的第20期寫了一篇拙文,探討英語在中國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意識形態與人們學習英語過程中身份認同。

 

論文摘要如下:

The sociocultural and sociopolitical aspects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ELT) have become fundamental because language does not exist in a vacuum, especially when English is used today as a global language. This needs an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in relation to ideology and identity debate in different contexts. From the paradigm of global Englishes, this paper first presents the history of English in China and addresses the China English debate. The paper then moves to the ideology and identity debat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on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 as an example of language policy. From students』 interview data, this paper argues for the importance of viewing ELT from the multilingual perspective. It concludes that ELT should be equipped with a critical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and reconsidering the negotiation of local languages and English from a sociocultural and sociopolitical perspective.

 

文章主要通過全球英語的範式角度,討論了英語在中國發展以及相關的語言意識形態與身份認同的辯論,從而指出從多語制度下看英語語言教學的重要性,也指出比如批判的看待英語作為全球通用語這一現象,並從社會文化和社會政治角度重新考慮不同的地方語言和英語的關係。

有興趣看文章原文可以去我的Research Gate頁面下載: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Fan_gabriel_Fang

點擊原文連結可以到期刊頁面

相關焦點

  • 英語是新加坡人的身份認同 是主流偏見還是事實?
    已經退休的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陳美英在《海峽時報》發表的《英語、母語和新加坡身份認同》,代表的正是一種本地中產階級的主流偏見。 陳美英所得出的英語是新加坡人身份認同的結論,其依據有事實和數據支撐。至於這到底是值得自豪還是可悲,就見仁見智了。
  • 網絡身份認同抗拒性的建構與消解
    (2)「屌絲」這種身份認同的背後不僅僅是一種群體性的無奈自嘲,還包含著對話語霸權、社會不公的「軟抵抗」,他們使用自嘲和反諷的方式建構起認同的抗拒性。然而,隨著商業力量和意識形態工具的介入,以及主動回歸現有社會框架的意願、娛樂至上的社會文化氛圍的影響,這種抗拒性也在逐漸消解,最終歸於一場虛無的話語狂歡。
  • 呂洲翔:中國移民在愛爾蘭——身份認同與社會融合
    大部分中國移民往往都只能靠自己默默打拼,很難利用各種人脈關係和社會資源,因此他們也更容易遭受貧窮和被社會邊緣化的危險。 需要注意的是,在社會分類和自我分類方面,學生群體與工作人口有本質上的區別。由於生活環境和方式較為一致,所以學生之間的差別並不像前面提到的中國移民群體那樣明顯。 另一個有著特殊自我身份認同的群體是在愛爾蘭長大的中國移民後裔,他們的身份是華裔愛爾蘭人。
  • 想像的社區、身份認同和英語學習
    語言學習者在「想像的社區」中的實際和理想的成員身份影響著他們的學習路徑和學習動機。這些影響主要表現在他們身份認同的以下五個方面。 後殖民英語因為英國的殖民歷史和美國的文化和語言帝國主義,相比其它語言,英語更常出現在人們對身份的重新想像中。
  • 語言與身份認同----從柯潔懟中國記者英文提問說起
    那就是語言與身份認同的問題。語言是人類交流的重要工具,沒有語言,人類交流不知道要費多少勁兒。語言還與身份認同有關係。以前,中國的口語和書面語是分離的,所謂白話和文言文是不一樣的,白話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說的話,文言文則是書面語。前面謂之「語」,後面謂之「文」,所以中國的語言教材叫「語文」,其實是教育學生口語和書面語兩種語言的。
  • 文化尋根與身份認同
    文化尋根與身份認同 2018年11月09日 06:5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吳雪麗 字號 關鍵詞:認同;文學;民族文化;身份;文化尋根;重建;民族傳統
  • 消費如何塑造個體身份認同
    【摘要】在消費文化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生產能力已經不足以成為人們進行身份認同的唯一依據,人們會通過一定的消費行為來完善對個體身份的構建,由此出現了「他人導向個體」和「後傳統個體」兩種個體身份認同的形式。
  • 身份認同與制度制定權:反政治社會化行為的解釋機制
    主體包括個體與群體,身份認同可以解釋個體的反政治社會化行為,但是無力解釋更大群體的反  政治社會化集體行動,甚至是整個政治體系的制度變遷。「身份認同就像偏好(preference)一樣,它是從人的普遍的社會交往活動與其他人的生活中產生,對於不同的生活方式及使社會關係合法化的共享價值的贊同和反對,產生了多樣性的偏好與身份認同;社會過濾器是偏好的來源,同理,也是身份認同的來源。」
  • 教師身份認同的涵義
    認同是指人的身份感、價值感、意義感,大致可以分為兩類:-是自我認同,即自己對自我狀況、生理特徵、社會期待、以往經驗、現實情境、未來希望、工作狀態等各個方面的一種認識。二是社會認同,即個人擁有關於其所屬群體及該群體身份所伴隨而來在情感與價值觀上的認識。
  • 社會互動與身份認同
    內容摘要:教育實習是幫助實習教師形成專業身份認同的有效契機,實習教師與指導教師的互動是其身份認同形成的重要媒介。研究建議,進一步規範實習指導制度,為實習生提供更多情感支持,以實習生的積極參與化解認同悖論,是實習生建立教師身份認同的有效途徑。
  • 香港身份認同的溯源與反思
    臺東專校助理教授、北京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蕭衡鍾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7月號發表專文《香港身份認同的溯源與反思》,作者認為:香港身份認同問題有其特殊的歷史源流。在自然原生的歷史和地緣條件下,香港人接受了殖民者有意為之的身份教育,也走過一百多年的風雨與榮辱,形成了自己的身份認同。回歸後面對一個新的管治主體,香港人矛盾的心理使其本土性的認同更加強化。
  • 對中國國家身份認同和韌性的思考
    伴隨新中國的崛起,海內外的中國人需要重新審視中國,不能繼續視之為一個人口過多、頹廢腐朽的弱國,而是一個欣欣向榮、正在崛起的世界強國。如同石子和微風會使池塘泛起漣漪一樣,對於中國快速崛起的反應也遠不能一言概之。世界範圍內掀起了學漢語的熱潮,大家都在衡量中國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作為中國人意味著什麼」這一核心內涵正在轉變。
  • 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與身份認同
    在中國民族音樂學界,跨界族群音樂比較研究和音樂與身份認同之間關係的研究,都是已經在學界醞釀了很長時間,但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的學術話題。如今,兩個學術話題在自身範圍內都已經有了不少初步的課題和成果積累,並且進入到必須深化學術議題和展開進一步的學科「跨界」研究新階段。
  • 知識勞工、身份認同與傳播實踐:理解中國IT程式設計師-虎嗅網
    摘要:基於「知識勞工」的理論框架,本文從政治經濟學的批判視角探究了在中國小型網際網路公司就業的IT程式設計師的身份認同與傳播實踐。以往的文獻並沒有將對IT程式設計師的研究與技術發展的邏輯以及其所在的社會背景勾連起來,同樣,他們如何認同自身以及如何在全球IT產業鏈中進行工作實踐的問題也並沒有引起學界和業界充分的重視與關注。基於此,本文要研究的問題具體包括:其一,中國IT程式設計師如何從「知識勞工」的角度建構自我的身份認同?其二,中國IT程式設計師自稱為「碼農」的社會文化意涵是什麼?這種自我認同與「知識勞工」的相關性是什麼?
  • 呼籲傳唱《黃帝頌》,一首身份認同文化回歸的祖先頌歌
    龍的傳人身為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是有身份標誌的,我們是龍的傳人。在文化意識形態領域,身份認同感很重要,在沒有完成身份認同感之前,是需要培養身份認同的。這就是教育的功用之一,否則的話,沒文化很可怕,強盜文化無異於禽獸,偏差的身份文化認同則會讓人走進死胡同。
  • 民調顯示兩岸認同的意識形態之爭仍未終結
    一、《遠見雜誌》最新民調的結果首先,由於今年以來中國大陸軍機軍艦繞島航訓對「臺獨」勢力進行震懾,在島內媒體炒作下讓臺灣民眾感受到某種「威脅」,兩岸間更是對香港主權與認同、臺灣國際參與空間等議題多次隔空針鋒相對,在這種氛圍下的最新民調顯示,臺灣民眾對中國大陸整體印象方面,有33.7%的受訪民眾感覺變差
  • 中國人文化與國家身份問題如何認同
    尤其是最近幾年,藉助於網絡和大眾媒體,上述文化身份的困惑、焦慮被放大,每一個小小的事件都會引發廣泛、且充滿激情的爭議。這些爭議或明確或隱含地指向一個根本問題:究竟怎樣才算一個中國人?中國人是什麼形象?一個人是不是只有過一種特定的中國式生活方式才算中國人?假如一個人說的是英語、過的是西方的節日、穿著西式服裝,甚至信仰來自西方的宗教,那他還算不算中國人?
  • 熱點議題—後殖民時代亞洲的身份認同問題
    後殖民時代以來,亞洲某些國家和民族的身份認同形成問題,是第四屆國際亞洲研究學者大會的重要議題之一,參與本主題討論的學者都是對建構主義的身份認同(identity)理論有較為深入研究的專家,他們的精彩發言,引起了眾多列會者的共鳴與思考。
  • 【餘情餘理】身份認同的真相與幻覺
    會議的主題本來是新媒體與社會發展,結果卻花了大量的時間討論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問題。近年來此起彼伏的民族主義情緒,實質上反映了中國人對身份認同的焦慮感。我們是如此焦慮,導致了全世界都為我們的焦慮而焦慮。你是中國人嗎?為什麼是?這個問題為什麼重要?又為什麼敏感?中國人應該怎樣和別國人相處?或者換過來說,別國人應該怎樣對待中國人?為什麼他們動輒傷害中國人的民族感情?
  • 科學網—臧克茂的身份認同
    本文謹嘗試對臧克茂的身份認同進行分析,嘗試從中找出他能夠獲得這一系列軍事科技成就的原因,並探索進行科學家學術成長史研究的新視角。 ■黃琨 張春妹 錢琨 臧克茂(1932—) 坦克電氣自動化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