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北宋慶曆四年(1044)春,被貶職到巴陵郡做太守的滕子京,第二年,當政事順利、百姓和樂時,重新修建了嶽陽樓,擴大它原來的規模,並請好友北宋文學家範仲淹予以作文記之。正是范文正公的這篇充滿家國情懷的《嶽陽樓記》,使嶽陽樓成為了凝聚中華文化思想光輝的千古名樓,成為了全體嶽陽人民為之驕傲為之自豪的家鄉地標!
圖為嶽陽文廟——大成殿
與此同時,為興辦郡學、造就人才,滕子京在嶽期間(1046),還主持修建了嶽州文廟(也稱嶽州學宮,又稱孔廟),也是他當年為嶽州「百廢俱興」的壯舉之一。據考證,嶽州文廟是我省現存文廟中時代最早、級別(府級)最高、規模較大的古代建築。2001年,它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雖說它的影響力或知名度難以與嶽陽樓比肩,但它仍不失為中華文化燦若星辰中的一塊瑰寶。
圖為嶽陽文廟——東廂房(右)
嶽陽文廟,我早有耳聞,但親臨其境還是在今年4月。當我首次踏進嶽州文廟時,就感覺到這座與嶽陽樓隔街相望、屹立在翰林街學道嶺的高埠之上的古建築,氣勢宏偉,光彩照人,風採依舊。它依山而建,古樹參天,綠蔭蓋地,環境幽靜;它紅牆黃瓦,官式構造,比例勻稱,充滿魅力。置身此地,雖然無法復原當時這裡祭祠孔子和求取功名的盛況,但我從歲月留痕的基因中分明領略到了曾有過的古代輝煌。
圖為嶽陽文廟——大成門
嶽陽文廟現存有照壁、泮池、狀元橋、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鄉賢祠、名宦祠和東西廂房等建築。主殿大成殿面闊28.64米,進深20.82米,高16米,佔地548平方米;殿內用14根楠木大柱構成主架,特別是16根橫木,在石墩和大柱之間,墊有一個約30公分厚的鼓形橫木,名叫木質,為古代建築中所罕見。木質可以防潮,保證了千年大柱乾燥不腐。明弘治元年(1488)大修時,在天花板上繪有一幅「盤龍戲鳳」圖案,為文物中的珍品,目前仍依稀可辨。從大成殿可以窺探到從宋到清不同時期的建築材料和構件,如今它成為我國考古人員研究江南地區殿式建築發展歷程最寶貴的實物參考。
圖為嶽陽文廟——欞星門
嶽陽文廟的東、西廂房分別陳列有,「名人與嶽陽」和「科舉與文廟」。從這裡可以略知嶽陽自古至今湧現出的著名人物和我國科舉制度興衰及文廟發展的歷史軌跡。尤其是「名人與嶽陽」展室更吸引人的眼球:通過一幅幅生動畫面,讓我走近了屈原、範仲淹、李白、杜甫等客籍嶽陽的古代聖賢;了解到了郭嵩濤、左宗棠、李星沅、吳獬等本土嶽陽的近代名流;還看到了從嶽陽走出去的現代開國元勳任弼時、何長工以及地質學家彭琪瑞、清廉楷模喻傑、一代影星白揚等。嶽陽自古人才輩出,進入新世紀,又湧現出許多時代楷模,像被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籤署命令,追授的「逐夢海天的強軍先鋒」張超等。他們是嶽陽精神的開創者和實踐者,人們將不會忘記。
圖為嶽陽文廟——狀元橋
據了解,為了讓文化遺產更好地「飛入尋常百姓家」,目前,嶽陽城區文物管理中心正抓緊對嶽陽文廟、慈氏塔和魯肅墓重新布展,增加史料,充實內容,讓其更加豐滿,儘早對公眾開放。到時相距咫尺之遙、都具千年歷史、同屬「國寶級」的一樓(嶽陽樓)一廟(嶽陽文廟)一塔(慈氏塔)以及一墓(魯肅墓、省級文物),將相映成輝,耀眼奪目。觀眾遊覽其間,穿越古今,感受歷史文化,定會喜上眉梢,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