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澳洲財經見聞
共3173字|預計閱讀時長5分鐘
閱讀導航
前 言
5000萬獎勵=一記耳光
憤憤不平的員工
難以自圓其說的工會
欠薪的文化
前 言
上周二(6月2日),澳大利亞第一大連鎖超市Woolworths宣布向「抗疫有功」的公司員工提供超過5000萬澳元的公司股票和禮品卡。
然而,就在獎勵政策公布的第二天,Woolworths員工及其一個大型工會就抨擊稱:「這哪是什麼獎勵,而是打在員工臉上的一計耳光。」
不能忘記的是,在本次新冠疫情當中,澳大利亞之所以能夠花費比西方其它國家相對較小的代價,早於預期開啟經濟復甦,成千上萬的「小人物」不容忽視。
這些曾經很容易被遺忘的小角色卻成為了抗疫的大英雄,其中包括超市人員、快遞員、外賣小哥等等。
如果沒有這些人員的付出,相信我們的生活和社會只會變得更糟,更沒有現在的經濟復甦。
在先行發生、先行控制的中國,各行各業也開啟了針對疫情期間人員的各種獎勵,包括抗疫回歸的醫療隊、穩定物價的超市、維持社會運轉的必需行業等等。
同樣,在澳大利亞,此類新聞報導也會相繼發生。那麼,Woolworths的獎勵不成反被詬病的經歷又留給我們怎樣的思考呢?
1
5000萬獎勵=一記耳光
首先來回顧一下這份獎勵方案。
公告顯示,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將有超過10萬名的全職與兼職員工(兩者人數佔公司總勞力的一半),每人將會得到最高750澳元的公司股票作為獎勵。
以周二股價34.91澳元/股計算,相當於獎勵大約22股。
其中,全職員工(佔10萬員工的30%)將得到750澳元的等值股票,兼職員工將根據工作時間,按比例獲得相應價值的股票。
此外,Woolworths的全職與兼職員工還會得到價值250澳元的超市禮品卡。
3月1日之前就職的臨時工(佔勞動力的一半)則將得到價值100澳元的禮品卡,沒有股票。
3月1日之後受僱的工人(新冠病毒大流行引起需求激增時期)則將一無所獲。
員工對Woolworths的獎勵計劃感到震驚之餘有一種被剝削的沮喪感。
2
憤憤不平的員工
一名28歲的兼職超市工作人員說道:「Woolworths的確應該給予員工一些獎勵。」
「但是,他們所做的卻恰恰是最少的,只是讓自己在整個過程中看起來做的很好。」
「對於奮鬥在一線、辛苦數月員工而言,這個計劃就是一記重重的耳光。」
「我們必須應對前所未有的客戶數量,必須應對恐慌囤貨的消費者,而正是這些行為給超市帶來了巨額利潤。」
「在這個過程中,公司將我們置於一種潛在的不安全環境中。然後,公司給了這筆所謂的補償,這恰恰說明在整個過程中,公司做的並不夠。」
這名兼職員工說,對於他和他的同事而言,過去幾個月是他們在超市工作12年以來經歷過「最殘酷的焦慮誘發經歷之一」。
對於那些只能獲得 100澳元購物卡的臨時僱員而言,沮喪感來的更為強烈。
Big W一名20歲的臨時工說道:「他們基本上是在說臨時工比兼職和/全職員工做的少,所以他們應得的也少。」
「但是實際上,我三個月沒見到祖父母,因為我在零售業工作(並與數百名顧客接觸),那麼我的健康和家人的健康僅值100澳元?」
在同一家商店呆了七年的另一名工人說,大流行病爆發以來的幾個月與聖誕節一樣繁忙,唯一的不同是要求顧客保持社交距離的標誌。
她說,公司對員工的衛生政策令人失望。
「為什麼我們要給公司賺更多的錢,甚至公司都沒有對我們做正確的事情?」
在社交媒體上,又有數百名Woolworths員工對這次獎勵進行了吐槽。
一位用戶寫道:「我們最初的要求是每小時多付5澳元。考慮到員工加班的時間以及新冠疫情持續長時間營業的特點,我們感覺就像是被打劫了一樣。」
3
難以自圓其說的工會
不同的工會也反應不一。
例如,這項交易受到了商店、分銷和聯合僱員協會(SDA)的歡迎,該協會是許多Woolworths員工所屬的工會。
但是,另一個代表Woolworths員工的工會,即零售和快餐工人工會(RAFFWU),抨擊該計劃是「輕率的」,旨在避免支付適當的最低工資。
RAFFWU秘書長喬什·庫利南(Josh Cullinan)說道:「 3月中旬,我們擔心在大流行引起的恐慌性購買期間,我們被視為必需生活工作者的工資實際上低於最低工資,即每小時25澳元。」
Cullinan 補充道:「我們認為這使僱主擺脫了支付最低工資的義務。目前,Woolworths的基本工資介於每小時10澳元(對於非常年輕的工人)至22.50澳元之間。」
「一張禮品卡與工資不一樣,並且絲毫不能補償超過10萬名工人所付出的勞動。他們不倦地工作,並幫助Woolworths在恐慌購買期間獲得了可觀的暴利。」
相反的是,SDA支持Woolworths的獎勵政策,並寫信給會員解釋稱:「這種支付形式可以將應繳稅款降至最低。」
事實上,很多兼職人員和臨時工的薪水壓根就沒有到應繳稅款的門檻。
對此,Woolworths的一些兼職工作人員寫信給SDA來表明自己挫敗感。
一名員工寫道:「您是在告訴我一家價值數十億澳元的公司從恐慌性購買中直接獲利,但是卻付不起以現金形式支付給員工的情況?」
「這很像Woolworths集團及其「團隊」一貫自私的 「最低限度」態度。。
但是,他覺得自己的抱怨似乎被置若罔聞,並且至今尚未得到任何答覆。
隨後,在一份公告中,Woolworths 執行長Banducci說:「授予股票不僅是對我們團隊在過去一年中所做努力的認可,而且也表明我們團隊在適應新常態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沒有比讓他們成為我們集團的股東更好的方法來感謝和認可我們的團隊了。」
儘管沒有資格獲得股票或禮品卡,但在3月1日之後加入該團隊的臨時工仍有權在2020年底之前享受5-10%的內部折扣,無論他們是否仍受僱於公司。
澳大利亞統計局(ABS)發布的最新初步零售數據顯示,今年3月,受益於居民家庭恐慌囤貨行為,大型超市的營業額比去年增長了22.6%,並幫助推動整體零售活動增長8.2%。
這是零售銷售有記錄以來的最大月度增幅,超過了2000年6月在實行商品服務稅(GST)之前的8.1%
4
欠薪的文化
事實上,不能合理支付員工的問題已成為澳大利亞大公司的頭等大事。這一「新常態」越來越令人感到不安。
就在去年,Woolworths公司承認在過去十年中少付了員工3.15億澳元工資,成為澳大利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筆欠薪。
除Woolworths外,澳大利亞廣播公司、澳航、澳大利亞聯邦銀行(CBA)等知名大僱主也爆出過欠薪,支付報酬和員工工作明顯不匹配的問題。
根據工資服務公司Ascender的數據,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澳洲人的工資被錯付(28%),十分之二的澳洲人工資被少付(22%)。
工資專家協會負責人傑森·洛(Jason Low)最近在雪梨發表講話說,少付工資的原因是薪資部門的價值被公司低估。
他說:「我認為這裡最大的問題是資源配置不足。不幸的是,工資部門不是一個利潤中心,而是一個成本中心,我們所做的只是花錢,因此公司在儘量將這個部門最小化。」
普華永道對澳大利亞2020年經濟和商業挑戰的全面研究發現,企業每年少付給員工的薪水約為13.5億澳元。
一個主要原因是工會的衰落,這意味著維持工資公平的重任現在很大程度上留給了澳大利亞公平工作委員會(Fair Work Australia)。
分行業來看,員工被欠薪最高的行業是建築業(3.2億澳元),醫療保健和社工(2.2億澳元),住宿和餐飲(1.9億澳元)以及零售業(1.8億澳元)。
在非疫情期間,就已存在欠薪問題的公司更有可能在疫情期間少付員工補償。
在新冠疫情持續期間,我們看到了這些很容易被我們遺忘的小角色卻成為了大英雄,其中包括超市人員、快遞員、外賣小哥等等。
如果沒有這些人員的付出,如果他們也害怕被感染而拒絕上工,相信我們的生活和社會只會變得更糟,更沒有現在的經濟復甦。
經此戰「疫」,那些曾被人們忽視的默默無聞的勞動者群體都應得到正名,而不是Woolworths所說的打臉。
結語
在疫情期間,屬於必需行業(essential)的人員並沒有停工,而是依然奮鬥在疫情前線,將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置於危險當中。
相信,未來將有很過的公司將出臺一系列政策向此類員工支付某種形式的補償。
從Woolworths的例子可以看出,員工的態度很明確,即「我的補償需要我做主,即時做不了主,也至少應該我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