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教育報2020年度推動讀書十大人物名單揭曉,山東省濟南外國語學校特級教師劉笑天憑藉其執著的母語閱讀推廣榮登榜單。
「海上生明月,山中有白雲」。
「流水下灘非有意,白雲出岫本無心」。
古往今來,多少人詠唱白雲的輕盈縹緲,驚詫於白雲的無窮變幻。21世紀,在軟體工程師繪製的示意圖上,一朵雲成為網絡的代表符號,雲技術成為信息技術的代名詞。
在雲端,人們身處異地也能相聚一室;在雲端,人們無需會面便可交流研討;在雲端,智慧之樹結出果實;在雲端,思想長出翅膀飛越千山……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鎖住了人們的腳步,人們在書裡尋找希望之光,「愛讀」者通過音頻、視頻等方式傳播讀書這件好事。
歲末回眸,有太多優秀的閱讀推廣者值得關注,有太多推動讀書的故事值得傾聽。今天與大家「見面」的中國教育報2020年度推動讀書十大人物,立足於一間教室、一所學校、一個區域,傳播「樂讀」的理念,培育「好讀」的種子,用行動詮釋推動讀書的意義。疫情並未阻擋他們推動讀書的腳步,因為有「雲」,他們的腳步「走」得更遠。
為鼓勵更多的人加入閱讀推廣的行列,我們今年還設置了「推動讀書年度關注人物」,未來,他們將成為「雲讀書俱樂部」的首批成員。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讓我們都來做那朵推動讀書的雲吧!
中國教育報
2020年度推動讀書十大人物名單
(按姓氏音序排名)
鮑鵬山 上海開放大學教授
代俊東 吉林省第二實驗學校語文教師
姜曰美 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第二實驗小學校長
林忠玲 新教育研究院研究中心副主任
劉 波 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教科所教科員
劉笑天 山東省濟南外國語學校特級教師
劉學飛 江蘇省淮陰中學教師
權友慧 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東城實驗學校小學校區執行校長
吳欣歆 北京教育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袁衛星 深圳市新安中學(集團)第一實驗學校校長
滕亞傑 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小學優質教育資源帶校長
李 秋 河北省邢臺市信都區冀家村鄉中心學校教師
藍 玫 新教育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孔令元 西北工業大學附屬中學高中部語文教師
呂珈臻 廈門第二實驗小學副校長
劉笑天 山東省濟南外國語學校特級教師
我在推動閱讀和教學過程中,更習慣說「母語閱讀」與「母語教學」,而不是「語文閱讀」「語文教學」,而且經常引用德國學者洪堡特那句箴言:「語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現;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母語教育將決定一個人的價值空間,甚至決定一個民族的精神格局,依此而論,母語閱讀和教學負載的文化使命可謂任重而道遠。所以伴隨幾十年教學生涯同步展開的我的母語閱讀推廣目標是「貪大」的,是有「雄心」的,帶有一點點堂·吉訶德似的空想和痴氣。
然而我一直固守在教室裡,守望在校園中,包括後來在區域內推動教師專業閱讀,在教育文化方面參政議政,圍繞推動母語閱讀,預設的都是小目標,實踐的都是小課題,實現的都是小夢想,但收穫頗豐、內心豐盈,如《道德經》中說:「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通過推動閱讀,構建一座絢麗溫暖的精神殿堂,是一項大工程;但需要積累跬步,起於累土,始於足下。
上世紀末在魯北小城執教的我,在推動母語閱讀方面毫無頭緒,憑藉個人教學素質自發進行。時任《山東教育》主編畢唐書那時發掘的李希貴在高密一中的「語文實驗室計劃」改革,令我有豁然開朗之感。爭得學校支持,建起了兩間語文學科學習的專用教室,學生每周去那裡閱讀、摘抄,並且有15分鐘的分享時間,作文也是「讀書短評」和常規作文交替進行。現在看來那些教學改革粗糲原始,缺少理論支撐和技術含量,但是在那個學習場景下元氣淋漓,給那些孩子打上了不一樣的精神底色。
來到濟南幾年後,基礎教育開始推動課程改革,教師開發課程資源的空間和內驅力雙向增大。我所在學校的校訓為「人文天下,行者無疆」,作為校訓的原創者,我非常在意所教學生中華根基的架構,三次以校本課程的方式,推進學生進行母語經典閱讀。
2016年,我與兩位同事為學生開設「泉城文學三大家」校本課程,以李清照、辛棄疾、張養浩三位濟南本土的文學大家為學習載體,以誦讀、品賞、研討、調研、展示為主要學習方式,培育學生的詩詞鑑賞能力、研究意識習慣、公共參與精神。這門課的基礎在於閱讀,但是超出一般意義上的文字閱讀,這種母語文化的學習方式對學生而言具有獨到價值。
學校搬遷新校後,處於趙孟頫描摹的鵲華兩山之間,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故以「鵲華讀書行動」為驅動內核。閱讀立校,打造書香學府;家校共讀,打造校園文化的精神樣貌。我作為方案的制定者和具體工作操盤者,衷心希望夢想達成。十幾年間,我為幾家知名出版社編寫過母語讀本和實驗教材,孜孜探求母語學習的理想路徑。作為區域名師,參與教師培訓工作,念念不忘教師的專業閱讀和自由閱讀,因為我發覺各類培訓偏重技術和理念,卻忽略了教師的專業素養構建,而這恰是教育理想生態的基石。
我勉強算是摯愛讀書的人,推動母語閱讀則是一直在路上勉力前行,在守望中謀求超越自我。中國文化推崇重大古拙,面對「網際網路+」色彩繚亂的碎片化時代,我將努力做一個持之以恆的拙誠探求者。
《國史大綱》並非卷帙浩繁,然而卻是厚重宏富的巨著,我至今也沒有完全讀懂,但是它的確深刻地影響到了我。錢賓四先生於雲南昆明巖泉寺寫作此書時,祖國戰火紛飛,民族內憂外患,故先生在《引言》中呼籲「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自有深意。對故國的文化道統需要用辯證眼光看,避免錢先生所講的「偏激的虛無主義」及「淺薄狂妄的進化觀」,這不僅是研究者的態度,也應該是現代國民的素養基礎。當然,溫情和敬仰離不開理性與科學。
我國史傳文化最可貴的精神是「實錄」,即所謂「不虛美、不隱惡」。錢先生富於典型的史家氣質,溫和客觀;然而這並不等於先生會消解獨立思考,相反,他的論述往往一語中的,識見之深厚足以力透紙背,而與此一脈相通的惟真惟實也是我們引導學生讀史閱世的必備立場。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23日第9、10、11版 版名:讀書周刊覺得好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