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楔釘榫,是弧形的;這是粽角榫,因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白玉蘭黨建服務站內,一堂有趣的非遺榫卯拼木體驗課為即將到來的手造博覽會「預熱」。短短半個多小時,能行走的木頭小象、兔子、機器人就完工了,學員們不由得讚嘆起手工的魅力。
很快,上海將迎來一場「手造」的盛會。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4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第四屆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將於12月7日至9日在上海世博展覽館拉開帷幕。15個國家300餘家展商、各省市非遺技藝、千餘門手造體驗課共同齊聚於12000平米的展廳,手工藝的門道一覽無遺。
日本羊毛氈手造工藝品(胸針,玩偶,紀念品),羊毛戳戳樂(動物玩偶)。
手造博覽會首創於2015年,首屆展廳面積6000平方米,匯集了78家世界各地的展商,人流量達4萬人次。「去年第三屆,展廳面積、參觀人次實現了翻倍,展商數量再創新高。今年,手造博覽會繼續將刺繡、編織、布藝、陶藝、木藝、竹藝等精彩的手造內容帶給上海觀眾。」主辦方之一、上海手造街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文新說。
在本屆手造博覽會上,「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最大看點。現場設置了「非遺+現代設計」「非遺+文化扶貧」「非遺+海派生活」「非遺+研培成果」四大板塊,既呈現上海高校非遺研培教學優秀作品,也展示了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的可能性。
從2015年起,上海大學、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同濟大學、東華大學、上海戲劇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復旦大學8所院校率先參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截至目前一共培訓了50餘期,受益的傳承人多達千餘人,遍布全國各地。以上海大學為例,利用高校學術優勢及便利可得的設計師資源,探索出「設計師+傳承人」的研培模式,創新出竹燈、緙絲旗袍、高定女鞋、女士包袋等眾多非遺衍生品。這些成果都將在手造博覽會上一同亮相。
「上海有先進的設計資源、優秀的創意以及龐大的消費市場,而貧困地區的手工藝恰是一片沒有被開發的淨土,通過傳承人培訓、非遺創新設計、銷售渠道的打通,我們可以利用手工藝幫扶貧困地區。」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公共文化處(非遺處)處長楊慶紅說。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一位來自貴州赤水的90後姑娘楊昌芹,拎著自己的竹編水杯走上了人民大會堂的「代表通道」,讓大家記住了貴州竹編這門工藝。她是上海大學竹藝研修班的學員之一,在當地,她還成立了合作社,利用竹編帶動留守婦女及殘疾人就業,成為「文化扶貧」的成功案例。「很多傳承人學成回去後,都成立了工作室或公司,開始了類似的實踐。」楊慶紅說,「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能推動地方經濟和社會的轉型。」
對於普通觀眾而言,1000多門手造體驗課則是近距離感受手工創造力的絕佳機會。朵雲軒的木版水印技藝互動展演活動,設計了套印「見字如晤,想念」的傳統箋紙和「寄知音」的郵筒。「朵雲」是對別人書信的敬稱,所用信箋畫竹子題「竹使符」,「竹使符」原為古代的一種信符,取「竹報平安」之意。西秦刺繡傳承人王金平則將帶來傳統布老虎製作體驗課,布老虎是中國傳統的手工藝玩具,老虎被認為可以驅邪避災,帶來平安吉祥,所以當孩子出生時,贈送布老虎就被寄予了希望孩子健康成長的美好願望。人們還認為虎食五毒,所以在端午節時也有送布老虎的習俗,表達了人們驅邪、祛病和祈福的願望。另外,非遺皮影彩繪、暖意吊燈設計、冬日水晶瓶製作、圓點油畫創作等由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開發的手造課程,也定然能讓觀眾滿載而歸。除了體驗,現場還有「快閃式」手造TED演講,邀請手造達人、非遺傳承人和設計師為觀眾全方位普及手工藝知識。
不少國際手造品牌也將在博覽會上「首秀」。如奧地利水晶create your style手作系列、英國經典手造集團House of Craft、英國頂級畫材溫莎牛頓彩繪系列、法國百年品牌dmc奢華黃金繡線、日本金座金箔系列、miyuki和toho串珠中國首發等。
「手造意味著一種生活美學,希望通過博覽會這個平臺,為上海樹立一個『上海手造』的文化品牌。」楊文新表示,未來會將最好的老師、產品、課程、創意梳理匯總,共同打造代表上海非遺傳承水準的高賦能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服務社區、服務學校、服務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