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0號,日本環境大臣原田義昭在發言中表示,福島的核汙水將於2022年存滿,屆時將不得不將汙水排入太平洋以稀釋。此話一出,人心惶惶。
如果說單純的汙水還勉強能理解,可加了核字誰都說不準會發生什麼。那麼,什麼是核汙水呢?水作為生命之源,也是大自然留給我們的最好溶質。
2011年福島核反應堆發生核洩漏後,核電站內的1、3號機組反應堆的冷卻系統發生損毀,核燃料開始融化。
這意味著如果不及時降溫,高溫條件會使產生的可燃性氣體(氫氣)發生爆炸。另一方面核物質也會在高溫下融化進而形成高輻射的氣體煙霧。
一旦氣體煙霧進入大氣層汙染的就不只日本這一個國家,當然洩露之後日本的地下水也將成為毒水。所以當時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用比熱容比較大的水來降溫冷卻。
據悉,從2011年開始福島核電站每天能產生將近170噸的汙水,8年的時間已經產生了超過100萬噸的核汙水。目前為之這些被核汙染過的汙水存儲在核電站內的約1000個大型存儲罐中。
但這些存儲罐的總容量也只有137萬噸,預計2022年到達存儲極限。滿了之後會怎麼樣呢?地表處理的話擔心影響日本的地下水,再添置存儲罐也不是長久之計,況且日本也沒地方再放了。
如今,當務之急就是這一百多萬噸核汙水的處理問題。無論是日本還是國際都對這些汙水束手無策。
地震海嘯引發的人類災難,福島核事故不亞於車諾比。一場事故使福島變成了一座鬼城。時至今日,當地核輻射除汙情況仍不容樂觀。福島核電站的威力可不是一般的大,事發後該次事故被認定為7級,與車諾比一樣是最高的特大事故等級。
以上這些都在說明一件事,目前為止,核汙染百害無一利。而此前日本方面提出的排入太平洋是個解決辦法,但是該方法損人不利己。
如果這些有害物質真的流入太平洋,確實可以稀釋無數倍。畢竟地球有70%是海洋,這些海水可以讓核汙染的濃度稀釋到微乎其微。
不過海洋能做到的也僅僅是稀釋,那些未能被處理掉的有害物質仍會在海洋生物體內富集。海洋生物和海水也會隨著洋流運動擴散到全球各個國家。
我國與日本隔海相望,一旦排汙實施,影響是絕對有的。不過根據洋流運動的規矩來看,放射性汙水會隨著北太平洋暖流自西向東流動,橫跨整個太平洋最終到達美國西海岸。
也就是說比起我國,美國受到的威脅似乎是更大。一旦這些海洋生物和核汙染進入到人類的食物鏈,那又將是一場世界級的災難。
不過9月10號原田的說辭僅僅是他的「個人說法」,目前日本官方並沒有說這是最終解決方案。如此陰損之方法,一旦提上日程,反對的絕不只一兩個國家。
將汙水排入太平洋,也虧他敢說出來。還一臉無辜地表示沒別的方法了。本人覺得自己的錯誤還是自己解決好,讓別人冒風險為你買單實在有些不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