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間,從小漁村到現代化大都市,深圳的成績離不開強調科技發展。
9月21日,又有一家企業與高校合作的實驗室——未來網絡系統優化創新實驗室,在深圳舉行揭牌儀式。據了解,實驗室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和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共同建立,隸屬華為服務與軟體研發管理部。
「目前行動網路的基礎性能存在根本短板,網絡優化耗時費力只是打補丁,導致網絡並沒有充分發揮能力。」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副校長、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院長羅智泉表示,本次成立的未來網絡系統優化創新實驗室旨在用數學從根本上解決網絡結構的問題。實驗室將會聚集國際著名的科學家,從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方面積極探索,挑戰網絡層級規劃的「學術無人區」。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大灣區的首要任務就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確,近年來深圳發展科研的決心堅定,逐漸形成了創新靠人才支撐的體系;下一步,政府支持、高校參與、產業融入,將多方配合出拳,加快科技發展將是重頭戲。
「校企」強強聯合
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國家基因庫、鵬城實驗室等陸續建成;諾獎實驗室已授牌11家,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由2010年的419家增加到現在的2642家;PCT(專項合作協定)國際專利申請量常年保持在全國的30%以上、連續16年居全國城市首位……
近年來,深圳圍繞建設國際科創中心,在技術創新、科研成果產業化等領域不斷深耕,圍繞國家需求和國際科技前沿,設立了多個基礎研究機構和設施,逐漸形成了創新靠人才支撐的體系。
羅智泉舉了一個例子,來自全國各大高校數名原本計劃去國外名校讀博的學生,最終選擇了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讀博,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未來網絡系統優化創新實驗室的成立。
「深圳發展科研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政府的大力推動、高新企業的支持,使得深圳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來到深圳、留在深圳,為科研發展貢獻了很大力量。」羅智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因為與企業合作可以拿到很好的應用數據進行緊密的工作,也吸引了國內最優秀的博士過來,通過這個模式,可以解決很多人才凝聚的問題,大學也需要和產業合作,共同努力,把人才留住。」
比如此次揭牌的未來網絡系統優化創新實驗室不僅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通信體驗,也會關注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的通信性能和體驗,在網絡的穩定性、安全性、可靠性及體驗方面做出貢獻,這也需要大量的數學家、人工智慧科學家以及企業和運營商的專家共同努力。
「正是與華為的合作,給我們提供了應用數據,讓我們直面產業界的痛點,才能對症下藥解決難題。」羅智泉表示,「實驗室不是憑空而降,在成立之前學校與華為已經有良好的合作基礎,產生了良好的化學反應。現在實驗室揭牌成立,可以讓合作繼續固化,長期進行。」
科技研發決心堅定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四十年來深圳市始終把創新作為城市發展的主打戰略,高新技術發展已成為全國的一面旗幟。」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李卓文在此次實驗室揭牌儀式致辭中如此說道。
如今深圳上市公司超過400家,總市值超過10萬億元,堅定發展科研的決心始終不變。二十多年前,清華大學與深圳市政府大膽創新,共建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開啟了中國新型科研機構的嶄新探索,逐漸補齊基礎性研究薄弱的發展短板。從此,深圳告別沒有大院大所的歷史,逐漸建起和擁有了一批實力雄厚、加速科研成果產業化的頂級科研院所。
在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中,深圳從過去的「貼牌工廠」,發展成如今的七大戰略新興產業齊頭並進。深圳市發改委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深圳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2020年上半年,深圳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4498.16億元,增速較一季度回升8.7個百分點;全市共新登記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17234戶,同比上漲38.5%,成為推動深圳經濟實現V形反轉的重要力量。
同時,40年間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也應運而生:華為成為全球最大通信設備製造商;騰訊成為全球最大網際網路公司之一;比亞迪數次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冠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從2萬元資本起步的華為,它不僅是深圳高科技的見證者,同時也是參與者。
深圳對科研發展的政策保障也在持續加碼。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經深圳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十四次會議通過,自2020年11月1日起施行。深圳在全國率先以立法形式,規定「市政府投入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資金應當不低於市級科技研發資金的百分之三十」,並規定「市政府設立市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培養科技人才」,保證財政持續穩定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