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東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稱,擬對52名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學處理。原因為學生已超過最長學習年限,其中入學時間最早的一人2002年入學,已讀博18年。學校已經與名單中的學生取得聯繫,很多同學主動要求退學,他們自己也感覺進行不下去了,有的人是在職人員,無法投入足夠的時間。
如果一個人22歲大學畢業,讀三年碩士25歲,考上了博士研究生,四年後博士畢業,至少29歲了,最後沒有成為博士,是不是很遺憾?我覺得還好,這些人雖然沒有拿到博士學位,至少之前已經是碩士了。讀書也要一鼓作氣,如果四年、六年還沒有讀完,那就有點懸了。同學四年後成了博士,再過十年成教授,都能當你導師了。
18年來,有52個博士生無法在四年內完成學業,平均每年不到3個。如果這個學院每屆有30個博士生的話,不能畢業的人數也只有10%左右,國外要超過50%。上海交大2017年出版的《從走近到走進:美國高等教育縱覽》一書中說;「近年來,美國博士生畢業率低且學習年限長,已成為美國研究生教育的一大問題,博士生的精神狀態普遍不佳已成為一種現象。經過博士資格考試、開題報告的篩選,加上不能按時完成博士論文或達不到博士學位論文水平的,最後博士學位授予率只有58%左右,大大低於我國的水平。」
上海一所高校一位文科的教授對我說,在他們學校,碩士一般讀三年,最多五年;博士四年,最多六年,滿六年必須結業,但還有機會申請學位,滿八年就徹底清退了。已經沒有在職博士生了。文科博士延期畢業是一個比較普遍的難題,障礙之一是要在核心期刊上公開發表兩篇論文。
博士如果四年後不能畢業,學校會降低其待遇,宿舍將從單人間變成雙人間,停發生活補貼(大概每月2500起)。六年後還不能畢業,雙人宿舍也沒得住了。
博士既然是最高學位,培養的是「會思考、會創新、有智慧」的人,博士論文有一本書的篇幅,博士學位就不是一般人隨隨便便就能夠拿得到的。美國的學生需要非常刻苦,「在美國,儘管每一門課課堂授課時間並不多,但課後閱讀和作業量卻非常大。教授通常會在第一堂課上發給學生一個課程介紹,這上面會列出一長串本門課需要閱讀的著作和論文,有些課差不多每星期要讀完一本書,閱讀十幾篇論文,甚至在下一周時學生要寫出讀書筆記,還要求學生介紹上一周讀過的材料,而且還要對此進行討論。這樣,針對一門課所涉及的領域,課程結束後學生們要閱讀十幾本專著,上百篇甚至是數百篇論文。一門課下來學生們可以基本上掌握該領域的主要內容或閱讀了部分最經典的文獻。」
圖|視覺中國
喬曉春說,我國的研究生學制跟美國不太一樣,博士生階段有些松,其實很多情況下碩士已經足夠了,喬曉春在書中介紹說,在國外碩士項目和博士項目經常是分開的,因為培養碩士和博士的目標並不完全一致。通常來說,碩士的培養目標分為兩類。一類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另一類目標是培養研究型人才,然而由於碩士學習時間比較短,充其量也只能學習一些課程,沒有時間去做研究,因此在國外的很多大學,通常針對培養研究型人才,會把碩士和博士學習合為一體。
在我國,碩士生和博士生上並無培養目標或培養方向上的差異,目標都是為了搞研究,都是研究生,只有水平上的差異,它們的方向、目標一致,只是碩士在前,博士在後,經歷過碩士才有可能進入博士。
由於中國的碩士也要搞研究,中國學生在碩士階段往往學習的課程較多,通常要拿到35個學分左右,課程的內容相對比較規範和系統。而在博士階段幾乎不需要上太多的課了,通常在16個學分左右,而且課程學習也更容易,課程設置也很隨意,很多甚至是自學和討論。因為中國人的理解是,碩士階段主要是學習,把該學的知識都學完了,到了博士階段主要是做研究,就不需要上太多的課了。
真是有才華的人,一時拿不到博士學位也沒關係。英國18世紀作家、評論家塞繆爾·詹森現在一般被稱為詹森博士,他當年考上了牛津大學,但因為父親生意失敗,無錢交納學費,被迫從牛津退學。他給報紙寫稿掙錢。後來有出版商邀請他編一部英文詞典,詞典出版20年後,牛津大學給了他博士學位。所以現在人們都稱他為詹森博士。
本刊主筆,寫思想欄目時署名薛巍,哲學碩士,假裝讀過的倡導者和踐行者。
三聯生活周刊
個人微博:@貝小戎
個人微信公眾號:貝書單(ID:bookpage)
👆 掃描二維碼,關注【貝書單】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周刊書店,購買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