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解讀12月16日至18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總結2020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1年經濟工作。
回望2020這一年,中國經濟在疫情「大考」下,從按下「暫停鍵」到重啟復甦,從走出陰霾到重拾活力,走出一條先抑後揚的「微笑曲線」,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
在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的情況下,明年經濟工作怎麼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為判斷當前經濟形勢和定調第二年宏觀經濟政策最權威的風向標備受矚目。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明年的重點工作部署了八大任務,其中在談及「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和「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兩大重點任務時,都提到了「卡脖子」一詞,會議要求「儘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卡脖子」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不止一次提及。早在2013年9月舉行的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就「有人認為,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的問題指出:「要採取『非對稱』戰略,更好發揮自己的優勢,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
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科技發展突飛猛進,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但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在某些關鍵領域依舊存在被其他國家「卡脖子」的情況,導致行業發展處處受制,直接影響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實現及綜合國力提升。此外,在當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下,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這更要求我們嚴密防範化解各種風險挑戰,儘早解決「卡脖子」問題,把技術和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習近平總書記曾打過一個生動的比方,供應鏈的「命門」掌握在別人手裡,「那就好比在別人的牆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而解決這些「命門」和「卡脖子」問題,關鍵就要靠科技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紮實推動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我們是一個大國,在科技創新上要有自己的東西。」「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
2020年,面對疫情「大考」,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加快科技創新的需求更是從未如此迫切。
科研院所、高校、高新技術企業……一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腳步一次次踏入創新要素最活躍的地方。
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財經委會議、中央深改委會議、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一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藉助科技創新引擎,掌舵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航船破浪逆航。
雲端會議、在線課堂、線上醫療、直播賣貨……疫情「大考」下,我國新業態加速發展;5G、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建設提速,5G基站覆蓋全國地級以上城市,通信產業規模比去年翻了一番;智慧旅遊、智能體育等新消費模式層出不窮,激活龐大內需市場,穩定擴大就業……
明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我們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列為2021年經濟工作八項重點任務之首,明確要求「抓緊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要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支持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
不久前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中,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亦是被放在12項重大任務之首,「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被寫入規劃建議。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2021年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進一步夯實創新基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培育新興產業,鍥而不捨、久久為功,定能為「十四五」開好局,邁好第一步,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