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西豐的人都知道,西豐有兩個十字街。一個叫大十字街,一個叫小十字街。從外觀上看位於紅旗路和大通街交匯的十字街比較繁華,人們以為是大十字街。而大通街與紅光路也就是解放路交匯的十字街相對冷清些,人們以為小十字街。其實跟歷史上的叫法正好相反。位於紅光路的才叫大十字街。而紅旗路的叫小十字街。因為稱謂的錯位,很容易把人弄糊糊,只有老一點的人才能分得清楚,目前位於紅旗路的小十字街市城區的交通樞紐,為了不弄錯現在很少有人叫什麼十字街了,而用紅綠燈來代替。
隨著城鄉車輛的劇增,交通擁堵已是不爭的事實。過去大部分交通壓力都由小十字街來承載,近些年來也顯得力不從心了。歷史原因,紅光路一直沒有列為交通幹道,為了緩解交通壓力提升城市面貌。最近縣政府決定對紅光路現在叫解放路進行了拓寬和升級。未來的大十字街也跟小十字街一樣將分擔城區的交通壓力。真正發揮大十字街的作用。歷史上的大十字街要比小十字街繁華得多,當初算是一個中心區,是商家雲集的地方。
那麼大十字街的繁華是什麼時候被小十字街取而代之的呢?這主要是修了紅旗路之後。建縣初期城區的主要交通幹道是順城路,因為順城路橫貫東西是連接開原、遼源的省級公路。而大通街又是302國道的必經之路,從城區的人字街上路直接通往吉林四平。紅旗路是解放後政府重點打造的一條城區公路,目的是分解順城路的交通壓力,同時也為紅旗路的日後繁華打下基礎。
紅旗路修了很多年才全線貫通。記得八十年代初,紅旗路修得很慢,老路面坑坑窪窪,一下雨就積水。幾任領導都說要修路,但限於經濟狀況一直拿不出這筆錢來,到了九幾年路才修了一半。當時有個順口溜:「猴石山沒有猴兒,紅旗路不到頭,兩個警察有個崗樓……」這個順口溜就是當時縣城面貌的真實寫照。
後來西豐的情況好轉,先是建了西豐最大是居民小區——西小區,然後又蓋了鹿城交易大廳。當時的縣委縣政府、民政局、廣播局等政府重要部門都在紅旗路兩側。紅旗路貫通那天是兩個施工隊同時開工的。四臺挖掘機從東朝陽橋和西邊的職業高中兩邊相向施工,僅幾天時間地下管道部分和基礎設施就完成了。鋪設油路也是採取同樣方法,兩個施工隊相向施工,創造了當時施工進度之快的奇蹟,不但節約了時間也減少了對市民正常生活的影響。
從此紅旗路是西豐城區路面最寬敞、最平整、最乾淨的標誌。記得那時我剛搬到縣城,對城裡的很多事情還很陌生,不過走在寬敞的紅旗路上就有一種開始新生活的感覺。因為鴻志小學就在小十字街附近,兒子上學就在這裡。因為經常過小十字街,對這裡非常熟悉。有一次,兒子問我學校門前的十字街這麼大,為什麼叫小十字街呢?我無言以對,看了看僅一路之隔的真正大十字街,頓時心生感慨!有時候我也會搞錯,莫名其妙地把他們的稱謂弄混了。
如果用發展的眼光看這個世界,很多事情就都想通了,因為事情的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初有誰會想到僅僅20幾年時間,車輛多得會泛濫成災。再看看曾經寬敞明亮的紅旗路顯得那麼擁擠不堪,特別是學生放學的時候堵車十分嚴重,有時候堵車會排到了縣醫院,跟大城市堵車現象差不多少。相信物極必反,事情發展到一定程度總會尋找另一條出路的。
如果解放路拓展成功後,相信紅旗路的交通會得到緩解,大十字街很快就會被人們經常提及,也許錯位的叫法會被更正過來。然而歷史就是歷史,總會用它的方式述說著過去。大十字街也好,小十字街也罷,相信社會的發展是勇往直前的,我的家鄉也是這樣,和我們的祖國一樣蒸蒸日上,雖然它還面臨很多困難,很多選擇,但只要我們相信人民,尊重歷史,一切艱難險阻都會踩在腳下,走向光明。